正文 第三十四章 浙江勞動力市場建設的探索與創新(1 / 3)

(一)勞動力市場建設創新成果的“八個率先”

浙江在勞動力市場建設方麵表現出解放思想、大膽開拓的勇氣和智慧,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許多創新的成果,主要表現為“八個率先”:

(1)率先開放勞動力市場,允許勞動力跨區域流動。早在20世紀80年代,當許多地方還在限製農民盲流之時,浙江就有數十萬“供銷大軍”跑遍全國市場,上百萬能工巧匠遠走四麵八方,到處經營興業,形成了“哪裏有商機,哪裏就有浙江人”的局麵,不僅廣開了致富門路,也推動了中國的市場發育。

(2)率先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浙江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30年內從73%下降到23%,幾乎隻有全國水平的一半,勞動力產業間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0%,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3)率先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出引領潮流的企業家隊伍。浙江積極鼓勵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大膽承認和表彰企業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從昔日的農民、工人、教師中湧現出大批優秀企業家,催生出一支敢闖世界、勇於創新的浙商隊伍。魯冠球、馮根生、宗慶後等老一代“常青藤”企業家、馬雲等新一代企業家茁壯成長。浙商已成為中國企業家的知名品牌,浙江已成為企業家的搖籃,浙江的企業家群體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

(4)率先鼓勵農民進城,加快城市化進程。“龍港農民城”石破天驚,成為打破身份限製,自發推進城市化的典範。浙江的城市化步伐快於全國,目前城市化比例已上升到60%以上。浙江在解決城鄉一體化、外地務工者享受同城待遇等方麵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邁開了堅實的步伐。

(5)率先規範勞動力市場,優化勞動力市場秩序。從1995年《勞動法》頒布後的十年裏,浙江省級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麵的規範性文件就達815件之多。對就業、再就業、技能培訓、勞動用工、收入分配、勞動關係等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各個方麵作出規定,並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勞動執法,規範勞動力市場運行。浙江率先實行“綜治進民企”的活動,把“平安浙江”建設與勞資關係處理、勞動力市場規範結合起來,收到良好效果。杭州等地率先開始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網格化管理,改善了勞動力市場管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諸如此類的經驗都在全省推廣實施,有效地推動了全省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

(6)率先建立社會化維權機製,充分發揮工會在維護勞動者權益方麵的作用。浙江省大力加強工會的組織建設和職能建設,在民營企業中積極建立工會組織,率先推行工會、雇主和政府部門的三方集體談判,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維護勞動者正當權益的作用。義烏市工會的社會化維權平台建設得到胡錦濤主席的充分肯定並在全國推廣。慈溪市率先推出農民工工資欠款支付周轉金,建立公安、司法、工會、工商、稅務、銀行等十多個部門聯合組成的清理和追討欠薪的執法工作機製,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工欠薪問題。

通過對浙江省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和其他抽樣調查研究,結果都表明,工會組織在維護和實現勞動者權益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工會獨立性越強,這種作用越明顯。

(7)率先倡導和落實企業家社會責任,構建和諧勞資關係與和諧企業。和諧企業是和諧社會的微觀基礎,利益和諧是企業和諧的關鍵。現代企業是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殊合約。現代經濟增長是以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為主動力的內生增長,以此為背景的勞動與資本的互利合作、勞資關係的和諧融洽,不僅對於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而且對於勞資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對於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浙江省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都十分重視勞動關係調整,把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勞資雙贏的切入點,主動關心和尊重員工利益,遵守勞動法律,推行SA8000認證標準,構建合理的分配機製,激勵員工的生產、創新積極性。浙江省工會係統率先發起民營企業的技術比武、勞動競賽活動,在提高生產率的基礎上實現勞資雙贏,利益共享。浙江企業家聯合會、浙商研究會等企業組織多次發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倡議,政府部門、工會、重要媒體多次評選“最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勞資關係和諧企業”,得到廣大企業的熱情參與,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8)率先構建“大社保”體係,打造經濟轉型的安全網。浙江省一直非常重視社會保障體係建設。早在20世紀80年代社會保障體製改革的試點時期,寧波的養老保險方案就成為全國推行的幾個模式之一。進入90年代,特別是近10年來,浙江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指導思想,“十五”期間率先在全國構建了包括就業與再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三大係統在內的“大社保”體係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就業相結合的就業機製,率先在全國推行市場化取向的就業製度改革,深入開展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係,全省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覆蓋麵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和發放水平居全國前列。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慈善幫扶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係,率先在全國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製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製度、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專項救助製度全麵推進,進入“十一五”時期,浙江省進一步確定了大社保體係建設的具體目標和考核指標體係,農村合作醫療全麵推行,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費,失地農民、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險、城鄉貧困居民的生活保障等進一步落實,大社保體係建設進入加速期。

勞動力市場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勞動力市場參與各方權利的界定,交易規則的製定與實施以及各相關主體的利益關係調節,其目標是實現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利益格局的最優化,浙江省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基本思路符合這一根本目標,符合“三個有利於”的基本原則和市場經濟體製的本質要求。

(二)勞動力市場建設基本經驗的“四同”

浙江省培育、調節、規範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四同”:

1.創業與就業同時鼓勵

如前所述,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才能是浙江省獨特的人力資本結構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通過體製創新和政策引導,使這一優勢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創業創新在浙江蔚然成風,創辦自己的企業,當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成為浙江人的普遍追求。據統計,浙江3—4個成年勞動力中就有1個創業投資者,浙江的個體私營企業在全國的密度最高,成功的比例也大。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科技型企業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不絕源泉。

由於人力資本的異質性和勞動者個體的差異性,不可能人人具有同等的企業家才能,社會生產客觀上也需要個性、能力具有差異的勞動者組成分工協作體係,促進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因此大多數人需要以雇傭勞動者的身份獲得謀生手段。浙江省以“就業為民生之本”的指導思想,積極促進就業,通過產業發展解決本省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也鼓勵和吸引外地勞動者來浙江就業,就業者與創業者之間良性互動,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支持創業。兩者的身份也沒有截然的差別,創業者同時是就業者,雇傭勞動者同時也可以是參與創業者、投資者,從時間序列上,兩種角色也經常互換,但其合法權利和選擇機會都在浙江受到同樣的尊重,正是這樣一種生動的圖景,造就了浙江經濟的活力,也使得財富不斷湧流,經濟主體的利益不斷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