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書即將付梓、掩卷封筆之際,總還有幾句不可不說的話。首先,我要聲明:這本書是史學著作。它是以太穀地方誌為依據,和我國曆史典籍對照,本著“求實存真”、“嚴謹考證”、“調查研究”、“秉筆直書”的原則,苦心鑽研的成果,絕不是單純憑先輩“叨古”的“瞎話”,也不是編寫的“故事會”或“花哨”的“旅遊書”。 筆者的原意是想把太穀曆史上值得一提的人和事都敘述一下,給太穀的曆史文化留下可信的一筆。但是由於體裁的限製,寫法的局限,到結束時,仍難如願以償。無奈,在“後記”裏寫上一筆吧!

(一)

“封筆時的遺憾”:在現有一百篇中,筆者所熟知的太穀名人、大事大都囊括了。但落筆之時,還有幾個名人名事,種種原因沒有收入。

一、五代後唐的李嗣昭夫婦:李嗣昭,《太穀縣誌》曆本都有記載。他本太穀人,出生之際,恰逢晉王沙陀人李克用出獵路過其家,“見村中鬱鬱有異氣”,問明情況後,收為其弟李克柔的義子,初名進通,更名嗣昭。長大後武藝高強、膽勇過人,為李克用之子存朂建立後唐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他是太穀曆史上的著名武將,《縣誌》有傳。可是,他是哪裏人?籍貫在哪裏?原來我懷疑在韓村,但找不到文字根據。想能找到出生遺址,再下手寫作,終未如願。太穀有韓村,還有韓家凹,不能毫無根據,隨便確定。但這個人物是應該反映的,尤其是他的妻子楊氏“善蓄財,平生居積行販至貲百萬”,顯然,這是一位宋代以前的女晉商,很值得留下一筆,可是,限於資料,沒有做到。

二、宋半啞子:清末人,是太穀的一位能工巧匠,木匠師傅,清徐人,不知名字為何。因其心靈手巧但不善言談,固人稱“半啞子”。光緒年間,隨父從清徐來太穀,定居於東門外。後來還在東門外正東道開辦過“義合木廠”,可是現在都確定不了原址。無法拍照,也無資料寫作,十分遺憾。

“半啞子”在太穀曾經名氣很大,有錢人家做家具,大都出自他手,他的手藝被當地人稱做“晉做家具”。他的家具用材是普通的榆木和核桃木,並不用楠木和黃花梨,但他做工精細,木雕尤細膩動人,而且講究“三分雕刻,七分打磨”,常常鑲嵌有象牙、駝骨、牛骨、大理石、黃楊木等,工藝精巧,被稱為“直逼紫檀,不遜花梨”,原料普通而結實,不易開裂、變形。半啞師傅在木匠中聲望很高,如果活到今天,他的手藝一定會被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我很費心地打聽,仔細到東關尋找,但就是沒有找到所謂“義合木廠”舊址,倒是“半啞子家具”如今傳世的還不少。可惜無法讓宋半啞的文章華麗誕生,至今,我都引以為憾。

三、車毅齋(1833—1914):太穀形意拳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近幾年隨著形意拳被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他的人日益增多,他的事跡 被更多的人知曉。但十分遺憾的是他的原住址已經蕩然無存。現在賈堡村,武術後人為他建立了紀念館,不過,從曆史真實的角度衡量畢竟不算遺址。所以,雖然資料豐富,事跡動人,特別是他和日本浪人比武,戰而勝之,為國贈光,彪炳史冊,也難收入本書。我想:不怪本書體例限製,實在是後人保護文物的意識太差啊!

四、趙守鈺(1881—1962):太穀人稱“趙禿子”,因為他在反清中率先剪掉辮子而得名。他確實是太穀的一位名人,父親參加過太平天國,後流落山西。省誌、縣誌都有他的傳。但他的事跡,太穀人知之甚少。他字友琴,號式如,太穀孟家莊人。早年入山西武備學堂,後轉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加入了“同盟會”,是我省同盟會員中的老資格革命者。趙守鈺是典型的軍人,參加了辛亥革命,但他與軍閥閻錫山不合,投奔了馮玉祥。以後,他曾在西北等地任職,和蔣介石絕不同道。他為人耿直,厭惡阿諛奉承,蔣介石不重用他,可又拿他沒辦法。他辦得一件大事,1936年8月,他代表國民政府護送班禪額爾德尼回藏坐床。此後,趙守鈺也再不受重視。新中國成立前,隨蔣介石去往台灣,死在寶島。

趙守鈺一生,在太穀活動時間並不長,但他的武功是在太穀學的。他是形意拳門下宋世榮的學生。早聽人說趙守鈺住在孟家莊村,離城不遠,離他師傅家也不遠。但他家的房舍在農田水利建設中,被夷為平地,無法收入《遺址·往事·名人》書中。

(二)

“必須說幾句感謝的話。”

擱筆之際,有要感謝的人,我在太穀工作期間,就曾萌生寫一本太穀的書的願望。在外任職二十年,退休歸來,人老了,精力不濟,但“潛心不死”,欲重操舊業,可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