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節 細嫩味美的“湯退驢肉”——小常驢肉美名揚(1 / 2)

說起太穀的飲食文化,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講有太穀餅,其實,曆史上有獨特風味的地方名食,絕不止這一樁。八十年代初尚在世的一位老人——呂洛青先生就向筆者親口介紹過“小常的湯退驢肉”。

他說:“湯退驢肉是太穀小常村的特產。起初是南席武姓專以販賣人參發跡,往來穀商很多,壽陽人在小常開殺房,專製湯退驢肉,供應南席武家,之後就流傳別處也有了名氣。其製法是:買得口輕毛驢,加工喂養,待膘滿肉肥時將驢架在木架上固定起來,兩邊用瓢舀開水潑,活活將驢潑死,然後剝皮,加料醃缸多月,然後煮熟切賣並附有特別的點心,名叫缽兒,將肉裝進缽兒內,名曰驢肉缽兒。民國後禁止潑殺,該店就專殺老、死驢為業,在太穀來說,比別處的名氣大得多。這肉鋪到新中國成立後小常還有兩家,1953年停業,其中最有名的以壽陽老二的為最。”

呂洛青先生八十年代下世。此後,小常驢肉又恢複發展起來。新一代驢肉的生產經營者王拉友根本沒有聽說過開水潑驢的事。這種殺法確實也太殘酷,太不人道,民國年間就禁止了。不管這樣的肉,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食用效果,我們今天也不會再采用這種殺法。但小常驢肉的其他工藝,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讓它成為太穀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下來,發揚光大。

關於小常驢肉的曆史,如今的繼承人王拉有也有許多說不很清楚。他隻記得創始人是他的祖父王錦全,小名“二毛”,王家原籍壽陽人,祖父九歲上就來到小常村打工,靠他“姑夫”介紹到一家驢肉作坊做屠宰工。掌櫃叫張保銀,也是壽陽人,但張保銀好吃料子,是個“癮君子”,整天吞雲吐霧,不理號事,日常雜務都推給王錦全,而王錦全很能幹,幹活既麻利,又善於經營生意,日久天長,掌櫃也十分信任他,“二毛”慢慢地出落成了“二掌櫃”,實際上,形成了大權獨攬的局麵,最終成為“昌盛永”字號的主人。昌盛永原址就在現在的小常村內,如今仍掛牌“驢肉店”,不過,原來的匾額早已找不到了,現在牌匾上的“昌勝永”還是“昌盛永”的筆誤。這是一處前店後廠的院落,據說原是個“四合院”房屋不多,均是大兩間、小三間的格局,殺驢、煮肉,也將就夠用了。

王錦全是個閑不住的人,光殺驢、煮肉,還考慮怎樣能把買賣做得更活,他自己琢磨用驢油和豌豆麵做成一種圓形的點心,裝在缽兒裏,吃起來十分美味,很受晉商大戶們歡迎,因為“缽兒”中心有個洞,老百姓稱它“驢油瞪眼”,在太穀城鄉賣得很火。至今,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品嚐過它的美味。人們說:這是王錦全的“絕活”。“驢油瞪眼”在王錦全逝世後,手藝也失傳了。我們很希望能夠把這一傳統技藝恢複起來,但能者已入土,誰有此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