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跟與包頭樣板的設計(2 / 2)

圖中的舌式鞋雖然有較長的後幫,但後幫是利用網皮來製作的,主跟不能放在網皮的下麵,所以設計主跟位置隻能在後包跟的下麵。因為這種主跟遊離於正常主跟之外,所以稱作異形主跟。主跟的後中線設計、底口的寬度設計以及上輪廓線的設計與常規主跟的設計都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要錯開前幫的壓茬量6mm左右,上輪廓線要根據部件的外形靈活處理,力求豐滿有張力,能充分發揮主跟的作用,且不易變形。

二、包頭的設計

包頭也稱作內包頭,用來區別幫部件的前包頭,也被稱作反腦、前港寶、硬片。包頭對腳趾有著保護的作用,對鞋子的前頭有著支撐穩定、保持造型的作用。有些礦工靴,為了提高包頭的防護性能,采用了鋼包頭。

傳統上按照包頭中線的長度,可分為大包頭、中包頭和小包頭。大包頭常用於帶有前包頭的鞋款上,中包頭常用於大素頭鞋款上,小包頭常用於女鞋和童鞋上。大、中、小是相對的,對於一些超長的楦來說,它的小包頭長度尺寸可能比傳統三節頭的大包頭還要長。由此可見,包頭的長度受到鞋楦放餘量的直接影響,因此,包頭的長短應該以防護作用所達到的位置來確定。

由於兩款鞋的放餘量不同,放餘量加長鞋的小包頭長度比另一款鞋的大包頭還要長,如果單純以“背中線長度”劃分就會造成混亂。先看一看兩個小包頭,盡管背中線的長度不同,但是所要防護的位置都達到拇趾外突點部位,也就是對腳趾有一個基本的防護作用。對於大包頭來說,主要是用於三節頭鞋的前包頭下麵,所能防護的腳趾比較多些,但是不能再擴大了,否則會妨礙小趾的活動性能。中包頭的長度是介於大包頭和小包頭之間的一種類型。弄清了包頭的防護位置,再設計個中大、中小包頭也就不難了。

1.小包頭的設計

小包頭的位置設計點在哪裏?在拇趾外突點部位。如何找到這個位置點?可以利用第三章學到的知識,在楦底麵上找到腳趾端點位置,把該點標記在楦麵的背中線上,定位J點,然後再轉移到設計模板的背中線上。大、中、小包頭的防護位置有了J點,再往後移動10%的腳長距離,男250#楦為25mm、女230#楦為23mm,定位V4點。然後過V4點連接小包頭的背中線,再過V4點背中線的垂線,與底口相交的點即拇趾外突點。

取弧深8mm左右過拇趾外突點作弧線,可得到小包頭上口輪廓線。底口寬度取6~7mm,作底口輪廓線,可得到小包頭半側樣板圖。其中底口寬度包括內底、鞋裏材料厚度和3~4mm的折回量。

2.大包頭的設計

大包頭主要用於帶有前包頭的鞋款上,以男式三節頭鞋最具代表性。

男式三節頭鞋的前幫有一個前包頭部件,為了保持前包頭的造型穩定、不出皺褶,前包頭的下麵使用的就是大包頭底部件。

三節頭鞋前包頭的長度在哪裏?以標準的250#三節頭楦為依據,前幫長度為108mm,其中前包頭占2/3強,距口門控製點V′有35mm長度。可以計算出該段長度占腳長的14%。因為V′點的位置在腳長的68.8%處,所以前包頭處於腳長的:68.8%+14%=82.8%位置,也就是小趾端點位置(第一章提到的腳的第二彎折位置)。是巧合嗎?不是巧合,是最初設計的構思。所以大包頭的位置就處於前包頭之前6mm左右,約占腳長的85%。大包頭部件的質地較硬,一定設計在腳的第二彎折部位之前,要取類似外包頭的圓弧形,不能取月牙形,圓弧的凸度也在8mm左右。

V1點前移6mm定V2點,過V2點作一條弧深8mm左右弧線,可得到大包頭的上口輪廓線。采用與設計小包頭同樣的方法設計出底口寬度線,可得到大包頭半麵樣板圖。

3.中包頭的設計

如果要設計中包頭如何找設計點呢?在大包頭位置V2點與小包頭位置V4點的1/2處定V3點,就是中包頭的設計位點。中包頭常用於素頭鞋的款式上,比小包頭的防護作用強。設計方法與小包頭相同,也取月牙形。需要注意底口的位置與大包頭相似,不能再後移了,否則會影響小趾的彎折功能。

4.異形包頭的設計

同異形主跟相似,也有一些非常規的包頭,不同於大、中、小包頭,特劃分出一類稱作異形包頭。

異形包頭設計圖與樣板圖中介紹的是一款圍蓋鞋,其中鞋該部件使用的是網皮材料,所以包頭不能取得太大。此時設計包頭隻能在圍子的輪廓內進行。底口寬取6~7mm,上錯開6mm的壓茬量。需要注意包頭底口的長度同樣不能越過小趾端點位置,與大包頭和中包頭的位置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