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跟與包頭是一組比較特殊的底部件,雖然稱作底部件,實際上是使用在幫麵位置上,隻是選用的材料與其他底部件相同。主跟是使用在鞋後跟部位的底部件,包頭是用在鞋前尖部位的底部件,兩者都是被貼合在幫麵與幫裏之間,對鞋體起著支撐、定型的作用,對人腳起著防護的作用。除了涼拖鞋以外,在一般的鞋上都會有主跟和包頭部件,鞋的檔次越高,對定型作用要求也越高,主跟與包頭表現出來的硬度也就越大。有些鞋類使用的是軟主跟和軟包頭,但在外形上與硬主根和包頭是相同的。
在設計主跟與包頭時,需要用到第三章實訓七中製備的男女鞋楦的半麵板,因為主跟與包頭的樣板是按照幫麵來設計的。雖然每款鞋都需要主跟和包頭樣板,但由於使用的位置特殊,所以主跟與包頭的樣板有通用性,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約工時減少工作量,還可以節約打刀模的成本。
主跟與包頭的樣板看起來簡單,但要完全通用也不可能。主跟是有蹺度存在的,如果鞋楦的跟高不同,蹺度也會不同,這樣的主跟就不能通用。包頭受鞋楦的放餘量影響較大,在兩楦的放餘量不同時,包頭的長度不同,也不能通用。主跟與包頭使用在不同的鞋品種上時,還會有不同的規格。
一、主跟的設計
主跟也稱作後主跟,或稱作硬錚、後港寶,對腳的後跟骨起著保護的作用,對腳的踝骨起著穩定的作用,同時還保持鞋後幫的造型不易變形。主跟的高度以腳的後跟骨上沿點為基準,過高會造成磨腳,過低會減弱防護功能。有些靴鞋的後幫很高,但是主跟不能高,仍然按照腳的後跟骨上沿點來設計。主跟是依照底口的長度來分類的,有長主跟、中主跟、短主跟的區別,還有一種特殊的主跟叫做異形主跟。那麼長、中、短主跟是如何界定的呢?
腳的後跟骨約占30%的腳長,這是設計短主跟的位置,按照男250#、女230#計算,在65~70mm範圍,這是設計主跟的基礎數據,也是一般鞋的主跟長度,例如內耳式三節頭鞋。但是對於女淺口門的鞋來說,由於後幫長、幫腰矮,需要提高對腳的防護作用,因此就必須加長主跟的長度。第五蹠趾關節占63.5%的腳長,由於硬主跟不能影響關節的活動,所以長主跟可以取在腳長的50%~55%範圍,也就是取在腰窩與第五蹠趾關節的一半或再多一些的位置。對於有些長後幫的鞋來說,例如男舌式鞋,同樣為了加強防護的作用,就取中主跟。
1.長主跟的設計
長主跟一般用於女淺口鞋上,女淺口鞋後幫較長、鞋幫較矮,對腳的防護作用差,因此需要長主跟加強防護作用,特別是對於較高的鞋跟來說,更需要長主跟防護和支撐的作用。
設計長主跟時,主跟底口的長度可以直接取在設計模板上H點和F點之間,取1/2、或者前1/3上。根據需要,女淺口鞋的主跟裏懷也可做出區別,使裏懷的長度大於外懷8~10mm。因為裏懷的腳弓高,需要支撐作用更強些。
主跟後中線的高度取腳長的21.66%,可以直接取在C點。直線連接C點和後端點B,並向下延長。
底口寬度取8~9mm,其中包括內底、半內底、鞋裏的材料厚度,還包括3~4mm的主跟折回量。如果材料厚度變薄,可適當縮減底口寬度。其中主跟的折回量是必不可少的加工量,如果主跟裝配時隻是“直立”著,沒有折回,將大大降低主跟的防護作用。
自C點到主跟長度點作一條飽滿的弧線,就形成了主跟的外形輪廓線。
長、中、短主跟的界定長主跟設計圖與樣板應該注意的是主跟樣板上具有蹺度,這種蹺度是由底口線輪廓和後中線位置來確定的,不要隨意改動。如果後中線改為自C點作後弧的切線,那麼在主跟的底口將會出現一個多餘的角,繃幫時為了繃平這個多餘的角,主跟會往上移動,底口就會錯開準確的位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的人就在主跟中線的下端開了一個缺口,這將大大降低主跟的防護作用。其實主跟的伏楦不會成問題,因為在裝入主跟之前,主跟是被浸軟的。
2.短主跟的設計
短主跟是長前幫鞋類上常用的主跟,例如內耳式三節頭、二節頭鞋,由於前幫變長,而且前後幫還要縫合到一起,所以大大縮短了主跟的長度。設計短主跟時,在設計模板上取在P點到F點的1/2左右。如果在該部位遇有斷幫位置,可以往後移動6mm錯開壓茬量。短主跟的後中線高度、底口寬度都與長主跟相同。
3.中主跟的設計
中主跟是男女滿幫鞋中常用的主跟,對長後幫鞋類有較好的支撐作用,例如男女舌式鞋。設計中主跟時,底口的長度可以取在設計模板的腰窩部位F點的前後。中主跟的後中線設計、底口寬度的設計、上輪廓線的設計,都與長主跟相同,兩者的區別就是長度不同。
4.異形主跟的設計
掌握了長、中、短三種主跟的設計方法後,就會發現主跟的設計位置很靈活。如果主跟的長度達到蹠趾關節,會影響腳的活動,所以長主異形主跟設計圖與樣板跟一定是取在蹠趾關節之後。如果主跟取得太短,就失去了主跟存在的意義,就不可取。把主跟分成長、中、短三種類型,是為了增加主跟通用性。明白了這個道理,設計異形主跟的目的就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