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枳皋之戰(2 / 3)

劉錡自從在順昌城下大敗宗弼後,趙構非常高興,畢竟劉錡是自己親自指派去抗金前線的,很快便被任命這淮北宣撫使。但是隨著撤軍令的下達,劉錡被迫放棄順昌,退守長江南岸的太平州(今安徽省當塗縣)。

由於整個淮西戰場缺少南宋軍隊,宗弼的大軍一路上順風順水,很快占領了軍事重鎮壽春(今安徽壽縣)、廬州(今安徽合肥)、含山,並且正在向和州進軍。和州是位於長江北岸的渡口,當年宗弼渡過長江“搜山檢海追趙構”時,就是從和州馬家渡過江的。如果和州失守,那麼南宋的長江防線將難以防禦。

張俊作為總指揮對和州的重要性相當了解,為了確保長江防線的安全,張俊決定派遣軍隊渡江,務必要搶先攻占和州。

張俊派遣手下的都統製王德擔任渡江的先鋒。王德是員勇將,素以作戰勇敢而著稱。正當王德率部準備渡江時,和州已經失守,但是王德繼續組織渡江並且成功攻打下了和州,並乘勝追擊,在含山打敗了金國猛將韓常,一舉奪回了含山城。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二月中旬,張竣劉錡、楊沂中領銜的三路大軍會師於含山以東的柘皋鎮附近,準備在柘皋同宗弼的金軍展開生死決戰。

這次大戰有一個可笑之處,就是雙方的統帥都沒有上陣,都是部將在血拚。金軍的主帥宗弼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親臨現場,查找了很多史書也沒有看到原因。但是南宋軍隊的主帥淮南西路宣撫使張俊卻是以逃跑為榮、力戰為恥的一個人,在生死大戰的時候,他肯定也不會親自上陣指揮。

此時從含山戰場敗退的金軍韓常部隊也退守到了柘皋鎮,韓常在這裏得到了金軍的支援,由於柘皋鎮附近地勢一馬平川,非常適合金軍的大規模的騎兵軍團作戰,因此金軍準備把柘皋鎮作為最後的決戰場所。

曾經為張俊部將的楊沂中立功心切率先渡過柘皋河,向對岸的金國騎兵發起功擊。楊沂中也是一位勇將,但是他立的戰功主要來自於打擊偽齊的部隊,對付金軍的精銳部隊還差得遠,很快就被金軍的騎兵打得一敗塗地,隻能全軍敗退。

關鍵時刻,“猛張飛”式的人物王德看到楊沂中敗退後,立刻率部渡河,殺入金軍的騎兵部隊。金軍騎兵部隊中有一員武將準備出馬迎戰王德,結果還沒等靠近王德,便被王德一箭當場射殺。

趁著金兵主將陣亡、士氣低落的機會,王德率領宋兵一陣子拚命進攻。而此時劉錡也率領軍隊趕到了戰場,率領著專門對付金軍騎兵的長斧隊展開了大反擊。 被打回對岸的楊沂中也不是孬種,重整旗鼓又殺了回來。

金軍中有那麼一部分參加過順昌之戰,當看到劉錡部隊的旗號後,精神上已經接近崩潰,這樣的仗根本沒法打,金軍主動撤出戰場,退守鎮北的紫金山(今安徽壽縣東南)。

其實這一次小戰鬥,金軍的損失不大。但是在勝利時善於搶功、失敗時善於逃跑的張俊眼裏,這可是一個驕人的戰績。張俊立即給趙構寫奏折,宣傳自己的“不世之功”,並且還要繼續進攻,收複剛剛被宗弼占領的淮西失地。

宗弼得知自己的主力部隊在柘皋鎮遭受挫折,也知道了南宋軍隊的主力已經到達,立即第一時間及時做出了軍事調整。他首先是派人到處散布金國主力部隊被打敗即將北歸的消息,然後再派重兵埋伏在濠州(今安徽鳳陽)附近,準備向濠州發起攻擊。

張俊聽說金兵要撤軍,簡直高興壞了。他準備趁著金軍撤退之際,來個全線追擊,即使不能打勝仗,至少最後的結果是金軍撤退了,自己再上報一個什麼大捷的,必然得到宋高宗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