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朱仙鎮之戰(2 / 3)

在《說嶽全傳》中,朱仙鎮大戰可沒有那麼輕鬆,但是按照慣例,勝利肯定是嶽家軍的。書中說“嶽公子銀錘擺動,嚴成方金錘使開,何元慶鐵錘飛舞,狄雷雙錘並舉,一起一落,金光閃燦,寒氣繽紛!這就叫做八錘大鬧朱仙鎮。殺得那些金兵屍如山積,血若川流,好生厲害!”

總而言之,在朱仙鎮之戰中,嶽飛領銜的嶽家軍一舉擊潰了曾經十分強大的宗弼大軍,同時也讓宗弼看到了,嶽飛以及嶽家軍的存在是他妄圖滅亡南宋的最大障礙,短期內金軍根本無法滅亡南宋。宗弼隻能率領著殘兵敗將回到根據地汴京,收拾行李準備渡過黃河北歸。

無論怎麼說,朱仙鎮之戰嶽家軍還是勝利了,已經打開了通往故都汴京的南大門。嶽飛在朱仙鎮把連日作戰的嶽家軍進行了簡單的休整,厲兵秣馬準備一鼓作氣以最快的速度直取汴京,光複故都,洗雪國恥。

但是曆史總是喜歡開玩笑,本來看起來應該是這樣的事情,但是最後的結局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眼看嶽家軍就要收複故都汴京,先不要說是否真的渡河北上,至少把陷落於金兵十幾年的原北宋都城拿回來也是好事吧。並且現在南宋並沒有真正意義的都城,宋高宗趙構主持工作的杭州名義上是“行在”,也就是皇帝臨時辦公的地方,名義上的都城還是汴京。

但是宋高宗趙構卻不認為收複汴京是好事情。他不像嶽飛,隻是以一個高級將領的眼光看待這個事情,屁股決定腦袋,趙構要以當朝皇帝的視角來決策。

作為皇帝,最擔心的事情就是皇帝寶座,既然坐上了別人就不要染指。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是後周大將,趁著帶兵伐遼的時機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開辟了大宋江山。但是,趙匡胤不想讓這樣的事情在自己的子孫身上重演,於是讓掌握禁軍重兵的將領“自願”地放棄兵權,從此確定了北宋以來“文官統兵”的曆史傳統。

所以我們在很多事情上發現,即使在麵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北宋以及後來的南宋領兵打仗的都是文官。組織東京保衛戰的李綱、被趙構委以重任的杜充、富平大戰的指揮者張浚,有指揮經驗的武將必須要聽從文官的指揮才行。

在“文官統兵”之外,宋朝兵製上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將從中禦”,意思就是皇帝必須要掌控出兵的主帥。那個時代沒有先進的通信工具,在出征前,皇帝要授予陣圖,主帥必須按照陣圖來進行戰鬥部署,不可以脫離陣圖而自作主張。這樣的遠程指揮簡直是不負責任,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遠在千裏之外的皇帝怎麼可以把握?但是,“祖宗之法不可變”,製度就是製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宋朝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挨打局麵。

南宋建立以後,由於宋高宗趙構被金兵打得雞飛狗跳,各地的宋軍各自為戰,逐漸形成了嶽家軍、韓家軍、劉家軍、吳家軍、張家軍等幾大武裝集團,這其中嶽家軍的實力和戰鬥力最強,並且軍隊基本都是嶽飛自己發展起來的,另外的幾支軍隊或多或少地都是由原來北宋的軍隊逐步壯大起來的。 比較來看,劉光世、張竣吳玠三人最聽趙構的話,韓世忠雖然有些性格,但是趙構還是可以控製的。幾位高級將領中,最能打仗的嶽飛是最難控製的,並且曾經在建議宋高宗提前立太子以及在與金朝簽署和議方麵觸犯過趙構的忌諱,這不能不引起趙構的警惕。

在這次出征之前,宋高宗趙構隻是要求嶽飛支援在順昌大戰金軍的劉錡,隻要能把河南南部的蔡州收複就見好就收。但是,一心要打敗金軍恢複中原的嶽飛並沒有搭理趙構的聖意,不僅光複了蔡州,而且又克複汝州、鄭州等等地區,甚至在收複了淮寧府、穎昌府之後,還要繼續收複故都汴京。這種不聽話的舉動讓趙構很生氣。

宋高宗趙構是這樣考慮的,他最擔心的問題是自己的皇帝寶座問題,如果嶽飛收複汴京,進而北伐,把金朝打急了。萬一金朝祭出殺手鐧,在北方扶立自己的哥哥、北宋正牌皇帝宋欽宗為皇帝,自己的皇帝位子本來就應該是宋欽宗的,到時候最難受的是趙構自己。

如果金朝扶立了宋欽宗為傀儡皇帝而南宋繼續進軍,這樣就造成了“兄弟相殘”的口實,終究當時的宋朝老百姓還是沒有忘記正統的皇帝是宋欽宗。如果不進攻,趙構就明顯是弟弟搶了哥哥的皇帝寶座,自己在輿論上就陷入被動。

還有,如果嶽飛繼續保持勝利,嶽家軍就會一軍獨大,功高必然震主,自己的皇權說不準就有威脅。如果不幸戰敗,金軍勢必會反攻回來,自己的統治也有威脅。現在最好的解決就是趁著金軍失敗之際宋金兩國坐下來談判,自己的皇帝寶座就最穩當了。

從宋高宗趙構的角度來考慮是否進軍汴京的問題,肯定答案就是一定要阻止嶽飛的進一步進軍。平心而論,如果你是趙構,可能你也會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