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潁昌之戰(2 / 2)

楊再興在後追趕,見番兵向北而走,心下想道:“我往此處抄去,豈不在番人之前?截住他的歸路,殺他個片甲不留。”再興想定了主意,竟往近路抄去。誰知此地有一條河,名為小商河,早已被這大雪遮滿,看不出河路。那些番兵盡皆知道是小商河,前邊小商橋,所以那些番兵皆往西北而逃。小商河河水雖不甚深,卻皆是淤泥衰草,被雪掩蓋,不分河路。楊再興一馬來到此處,一聲響跌下小商河,猶如跌落陷坑的一般,連人帶馬,陷在河內。那些番兵看見,隻叫一聲:“放箭!”一眾番兵番將萬矢齊發,就象大雨一般射來。可憐楊再興連人帶馬,射得如柴蓬一般。後人有詩吊之曰:

東南一棒天鼓響,西北乾方墜將星。未曾受享君恩露,先向泉台泣夜螢!

雖然小商橋之戰在整個宋金戰場上隻是一個小型的遭遇戰,但是像小說中的趙子龍一樣,“一身都是膽”的楊再興能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主動出擊大隊金軍,並還能斬殺兩千餘名金兵,這樣的精彩戰例還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宗弼確實是一個將才,雖然屢次被挫敗,但是他都能夠迅速恢複戰鬥力繼續戰鬥。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上旬,在小商橋血戰之後,宗弼迅速結集十萬大軍,派少量兵馬駐守臨穎用來阻隔嶽家軍主力,而金軍主力部隊繼續北上,列陣於潁昌城西門,準備與穎昌府的嶽家軍再次決一死戰。

有時候還真的要佩服宗弼的臨戰指揮水平,他取得的軍事成就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他能夠看清楚嶽家軍兵力分散的致命弱點,宗弼及時抓住了這個弱點來了一個攻其不備,力圖洗雪郾城之敗的恥辱。

而此時,痛失愛將的嶽飛也沒有閑著,發現了宗弼新的作戰意圖。嶽飛隨即下令張憲部隊出兵臨穎,打敗金軍的阻截尋找宗弼的主力部隊作戰。嶽飛還命令嶽雲率所部與穎昌城的王貴等部彙合,在穎昌一帶尋找戰機,化悲痛為力量,為楊再興報仇。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十四日,宗弼率領十萬大軍在穎昌城西同嶽家軍再次展開決戰。嶽家軍出戰後便是與金兵鐵騎的一陣拚殺,小將嶽雲更是在這場戰役中發揮最為出色的一人,率領八百背嵬軍的騎兵作為先鋒迎戰金兵,隨後在嶽雲身後王貴也率領嶽家軍的部隊大舉挺進,宗弼與嶽家軍的又一次硬碰硬的作戰開始了。

這樣的戰鬥必然是十分慘烈的,整個戰場塵沙漫天,雙方短兵相接拚死格鬥。在宗弼的指揮下,金兵也是奮力搏殺,不甘示弱地與仇敵嶽家軍對抗。嶽家軍更是人人奮勇,驍將嶽雲縱馬掄錐,殺進殺出金兵陣中十多次之多,身上受創百餘處。其餘嶽家軍將士也是十分拚命,不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都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

這場大決戰從清晨便開始了,一直打到了正午,雙方都是損失慘重,但是也還在咬牙堅持,誰都知道“狹路相逢勇者勝”,此時撤退必然是一場慘敗。關鍵時刻,嶽家軍援軍趕到戰場,導致了嶽家軍頓時氣勢大漲。

看到嶽家軍的援軍趕到,並且此時金軍戰鬥已經半天,天氣炎熱使得北方來的金軍很不適應,宗弼即使再不甘心也隻能下令撤退。嶽家軍見金兵就此而退,怎麼可能讓他們這麼容趁勝追擊,一舉擊潰了宗弼的十萬金兵。

史料記載,潁昌之戰嶽家軍殺敵五千多人,俘虜兩千多人,繳獲戰馬三千餘匹,殺死職位在千戶以上的金將數十人。宗弼嚐到再次失敗的滋味,便率領金軍一直退到開封西南的朱仙鎮,潁昌之戰又以嶽家軍的大勝而告終。

宗弼的這一次慘敗,不是因為宗弼的指揮水平不高,也不是因為金軍戰鬥力太差,遇到的對手過於強大,嶽家軍作為一支野戰部隊的戰鬥力實在太強大了。南宋的幾位高級將領比較來看,張竣劉光世根本就是浪得虛名,韓世忠與吳玠雖然戰功卓著,能力超群,但若是在野戰方麵和嶽飛相比較,差距還是很明顯的。韓世忠與吳玠這兩位元帥都是屬於防守類型的將領,吳玠倚仗著陝西的山險而固守西部戰場,讓金兵難以從川蜀一帶攻入;而韓世忠在江淮一帶依靠的是密集的水網而屢次擊敗金兵。

但是嶽飛跟他們不一樣,僅僅依靠防守,那麼最多保護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光複中原根本沒戲。嶽飛跟金兵的對抗基本都是在平原上進行,女真騎兵是擅長騎射的,平原地區戰役對宋軍絕對是不利的。但嶽飛就是敢於和金兵的精銳主力硬碰硬,並且還能做到百戰百勝,其他的幾位南宋高級將領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潁昌之戰使宗弼遭受了人生之中又一次慘痛失敗。這一戰宗弼投入的軍隊全部都是精銳部隊,但是還是被嶽家軍戰敗,宗弼也算是真正的領教到了嶽飛率領的嶽家軍的真正實力,敗得心服口服。史書記載,被打得滿地找牙的金兵在兵敗之後發出了載入史冊的哀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