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一戰可以說是宗弼和嶽飛同時作為雙方的統帥初次進行的正麵交鋒,最終宗弼完敗,但是宗弼豈能是那種輕易服輸的人。對於宗弼來說,至少手裏還有十萬的軍隊,而此時的嶽家軍兵力還是比較分散的。宗弼仍然在積極準備找機會再與嶽家軍決一死戰,挽回被打敗的麵子。
宗弼找到的突破點是臨穎,這裏向北是潁昌府,此時王貴率領幾萬嶽家軍在此駐紮,而臨穎縣向南就是郾城,也就是嶽飛的指揮部所在地。宗弼的設想是占領臨潁,切斷嶽家軍之間的聯係,然後派出主力部隊攻打孤立無援的穎昌府,另外一部分兵力阻截嶽飛救援。宗弼於是率領十萬軍隊浩浩蕩蕩地從汴京殺向臨穎。
在郾城全局指揮的嶽飛聽說宗弼大軍已經前往臨穎,也立即意識到了宗弼下一步可能會進攻潁昌府。於是,嶽飛命令嶽雲帶領一部分背嵬軍支援鎮守潁昌府的王貴所部,同時命令張憲親率背嵬軍、遊奕軍等嶽家軍主力部隊挺進臨穎,既然宗弼想找機會決一死戰,嶽飛也想滿足宗弼的願望,但是結果可就是不一定的了。
張憲所率領的嶽家軍先於宗弼到達了臨穎,鑒於不知道金兵此時到了哪裏,張憲派出了三百嶽家軍出城探查敵情,領頭的就是在郾城一戰大放異彩的楊再興。
曆史上真實的本來是流寇曹成的部下,嶽飛在南方征討流寇時,驍勇善戰的楊再興竟然在戰場上殺死了嶽飛的親弟弟嶽翻。流寇終究打不過正規軍,曹成兵敗後楊再興也隨之被俘,嶽飛憐惜他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勇將,沒有計較個人恩怨,把楊再興收在帳下為將共同抗金。楊再興遇到嶽飛後也有“千古知音最難覓”的感覺,從此忠心耿耿追隨嶽飛南征北戰,屢立奇功。
《嶽飛傳》中說楊再興是“楊家將”的後人,在九龍山落草為寇,嶽飛征討時經過幾次苦戰收服了楊再興並且結拜為兄弟,都是小說家的杜撰,曆史上均不可考。
郾城之戰中楊再興充分展現了他的勇猛風格,縱馬持槍在金兵陣營之中如入無人之境,連殺百人,甚至要闖金軍的中軍擊殺宗弼,活脫脫就是一個長阪坡殺進曹營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在世的風格。
楊再興率領三百嶽家軍來到臨穎以南幾十裏的小商橋之際,突然發現宗弼此時正率領大軍經過,宗弼此時也是心裏發慌,沒有想到在此地還有嶽家軍出現。但是宗弼最終發現隻有幾百嶽家軍,立即命令組織包圍,一定要消滅這支小股嶽家軍,先挫挫嶽家軍的威風。
此時的楊再興可以選擇撤退,畢竟自己率領的都是騎兵,並且金兵也沒有包圍過來。但是楊再興豈是輕言撤退的將領,見到金兵呈月牙形包圍過來,廢話不說徑直率領三百士兵與金軍展開對攻。
估計此時的宗弼見此情形也是十分吃驚,嶽家軍區區三百人的騎兵不選擇撤退,而是選擇殊死一戰,這是何等的勇氣!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混戰。當然,以三百人來進攻十萬人無異於以卵擊石,但是楊再興就是有這種擋我者死的勇氣!
幾百年後,在寫這段文字時,我依然感慨這種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而沒有對楊再興沒有選擇撤退發表遺憾的想法。
最終的結果是包括楊再興在內的前哨部隊全軍覆沒,但是他們也讓宗弼的大軍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金軍共損失兩千多人,金軍已經被楊再興那種舍生忘死的戰鬥精神所震憾,士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影響。試想一下三百人在重圍之中殺掉兩千多人,嶽家軍恐怖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宗弼率領大軍離去之後,張憲在小商橋找到了楊再興屍骨,從焚燒後骨灰中竟然找到了兩升箭頭,可憐一代英豪楊再興血染沙場就此離去。
在小說《說嶽全傳》中關於這一段的描寫是這樣的:
那昌平王兀術四太子帶領了六國三川大兵,分為十二隊,每隊人馬五萬,共有六十五萬人馬,虛張聲勢,假言二百萬,往小商橋而來。第一隊的先鋒雪裏花南走馬上來,正遇著楊再興一馬當先,那槍隻一挑,將雪裏花南挑下馬來。番兵不能抵擋,呐喊一聲,兩邊散開。楊再興拍馬趕上,那第二隊先行雪裏花北便來接戰,早被楊再興一槍,那雪裏花北招架不住,也死於馬下。隻見那番兵回身一轉,楊再興拍馬又上前來,撞見三隊先鋒雪裏花東,早已知道前邊之事,催馬搖刀上來,正遇楊再興。他的刀尚沒舉起,又早被楊再興一槍,將頸下挑了一個窟窿,翻身落馬!殺得那些番兵東倒西橫,抱頭鼠竄,隻恨爹娘少生了兩隻腳,沒命的逃走。那四隊先行雪裏花西聞報,飛馬上來接戰,撞著楊再興,不上一合,早被楊再興挑於馬下!不上一個時辰,連把四員番邦大將送往閻羅殿去了。四隊番兵共計有二十餘萬,見主將已亡,大敗而走。眾番兵懼怕,不知道象這樣的南蠻有多少追殺下來,先自慌了亂跑。人撞人跌,馬衝馬倒,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但見屍如山積,血若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