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金齊聯軍南侵(2 / 3)

作為武官收到當朝皇帝的親自接見簡直是莫大的榮譽,從此嶽飛的知名度急速上升,正式成為了一方統帥。

紹興五年(公元1134年)五月,正在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嶽飛被宋高宗趙構任命為荊南、鄂嶽州製置使,成為長江中遊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戰火磨練後的“嶽家軍”人數已達到三萬多人,成為了長江中下遊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趙構這一次交給嶽飛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收複襄陽六郡!

趙構似乎覺得封官許願還不夠,在嶽飛出征之前,還下詔鼓勵嶽飛,如果他能成功收複失地,朝廷就將賜予嶽飛節度使的官職。

趙構對嶽飛寄予厚望,不像第一次一樣派出雜牌軍隊,這一次可是響當當的“嶽家軍”。趙構知道這第二次北伐偽齊非常重要,打勝則南宋政權可保數十年平安無事,打敗了南宋則有亡國的危險。

還有,被宗弼趕到長江南岸的李橫餘部紛紛加入嶽飛的陣營,其中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說嶽全傳》的中幾位重要人物如牛皋、董憲等,嶽飛的實力大增。

不過這一次很不巧,金國的主力部隊都跟隨宗弼去攻打陝甘一帶的仙人關了,並且宗弼在仙人關被吳玠兄弟再次擊敗,嶽飛沒有能再次與宗弼進行麵對麵的廝殺。

簡短截說,嶽飛在出征後過關斬將,所向披靡,第一次北伐李橫所丟失的襄陽六郡被嶽飛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內全部收複。

宋高宗趙構對嶽飛的驚人表現非常滿意,他也沒違背自己的諾言,將嶽飛任命為清遠軍節度使兼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要知道當時的嶽飛當時隻有三十二歲,在講究論資排輩的南宋武將中間,不到三十五歲以上是很難混到節度使的。從此以嶽飛為首的軍事集團開始形成,後人稱之為“嶽家軍”。

襄漢六郡的得而複失對傀儡皇帝劉豫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本來已經在金國主人麵前掙足了麵子,沒想到平地上又冒出來個嶽飛,把自己一年來的勝利果實全部搶走。但是如果自己不進攻南宋的話,金國主人還是不滿意的,說不準哪天就把自己給換了。既然在長江中遊有“嶽家軍”攔路,可以換一個地方看看是否可以打開局麵。

於是,劉豫集結全部的主力部隊放在了淮南一線的陸地上,準備大舉進攻長江下遊一帶。劉豫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靠自己底下這幫“偽軍”是不太可能打敗南宋的,關鍵還得讓“父親”金國出馬。劉豫向金太宗上了份奏折,大意是說現在南宋已經不堪一擊,隻要金國肯出兵五萬,自己便能攻占淮南一帶地區,順利的話還可以打過長江去。

金太宗對這個“兒子”也很煩惱,劉豫的偽齊自建立以來是好事沒有、壞事不斷,整天就是給金國添麻煩,很多金國將領都非常討厭劉豫。但是金太宗不這樣想,雖然路途太遠和這個“兒子”沒有見過麵,長的什麼模樣都不知道,但是終究在法理上是兒子,也不能讓“兒子”去單挑,要出兵也得出兵呀。

於是,紹興五年(公元1134年)九月,金太宗調集五萬軍隊出征淮南幫助偽齊進攻南宋。剛剛從陝西前線被吳玠兄弟在仙人關打敗的宗弼由於以前到過江南,熟悉那裏的地形氣候,這一次又被委以重任,被任命為統帥再次出征。

劉豫得到了金太宗出兵的消息後是興奮不已,並且領兵的還是幫助自己攻取襄陽的宗弼,“父親”對自己簡直是太疼愛了,立即任命兒子劉麟為諸路大總管領東西道行台尚書令,率領偽齊的大軍同金兵共同作戰。

金齊聯軍從順昌出發,騎兵從泗州進軍,經滁州到采石,步兵從楚州進軍,經承州(今江蘇高郵)到京口,雙方會師於與建康城下,共同攻擊建康城。

金齊聯軍共同出兵的消息傳到南宋首都臨安後,特別是得知金軍的統帥就是上次把皇帝追趕到海上避難的宗弼,整個南宋朝廷為之震驚。這時,某些文官們又開始建議宋高宗趙構逃跑。

但是這一次趙構不想跑了,幾年前他剛當皇帝時,手底下也沒有能征善戰的部隊,隻能和金國的宗弼來了個馬拉鬆式的長跑比賽,其中的酸甜苦辣隻有自己清楚。現在形勢很好,一大批精兵強將脫穎而出,趙構完全沒有任何逃跑的理由。除非真的打不過,到時候再逃跑也不晚。

此時,南宋的“中興四將”除了在湖北的嶽飛外全部在長江下遊地區,三支軍隊成三足鼎立之勢,共同保衛著南宋的都城臨安,同時趙構還任命剛從陝川回來的張浚為樞密院事負責監督整個戰局。

在戰爭的初期,形勢對宗弼率領的金齊聯軍相當有利,東路的軍隊攻擊順利,把韓世忠的軍隊逼退到了韓世忠傳統的根據地鎮江,長江以北的地區全部給了金兵。宋高宗對於韓世忠的退卻行為很不滿,下詔書要求韓世忠死死扼守長江。好麵子的韓世忠接到詔書後哭著說:“至尊憂勤如此,臣子何以生為?”,準備重整旗鼓打過長江去。

雖然被逼退到了長江南岸,但是韓世忠可不是隨便認輸的人,經過充分準備後,紹興五年(公元1134年)十月,再次率領大軍自鎮江渡江,在金兵渡江的必經之路大儀鎮(今江蘇儀征市)設下二十多處伏兵,恭候金兵的到來。正當宗弼派遣的先頭部隊來到離大儀五裏的長江渡口時,四下裏伏兵四起,將金軍團團包圍。韓世忠更是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長斧隊衝鋒陷陣,將金兵殺得潰不成軍。東路金齊聯軍的攻勢也就就此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