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路方麵金齊聯軍的主要對手是劉光世。劉光世在金兵第一次進攻北宋開始就是一位著名的“逃跑將軍”,他的部隊對付金兵的戰術就是逃跑,不過靠著對宋高宗的耿耿忠心以及幾次鎮壓土匪的戰功,居然被他混到了節度使的位置,一度與韓世忠、嶽飛、張俊等人齊名。這一次他聽說是宗弼親自率領軍隊前來,還是使用了自己最熟悉的逃跑戰術,宗弼率領十萬大軍順順利利地殺到了長江北岸,形勢對南宋非常不利。
宗弼率領主力一直在西路作戰,得知自己的東線部隊被自己的老冤家韓世忠擊敗後,宗弼將軍事矛頭對準了淮西一帶,希望以此打開缺口,取得勝利。
紹興五年(公元1134年)十一月,宗弼率軍攻破離建康僅有一江之隔的滁州,吸取了上一次在黃天蕩痛苦經曆的教訓,積極打造大型戰船,加緊訓練水軍,準備再次渡江。南宋朝廷再次到了危險的邊緣。
可能是宋高宗趙構也知道劉光世隻有逃跑的才能,在宗弼剛剛開始進攻的時候,趙構就發出詔書給在湖北一帶的嶽飛,命令嶽飛率領“嶽家軍”從側麵出兵攻擊淮西。
公元1134年十二月,嶽飛率部到達淮西地區,首先命令部將牛皋率兵二千解救被金齊聯軍圍困的廬州(今安徽合肥)。
順便說一下,真實的牛皋可不是《嶽飛傳》中那一個傻乎乎的“牛二爺”,也不是“嶽大哥”的二弟,他的年齡據考證要比嶽飛大十幾歲。並且牛皋也不是《嶽飛傳》中不會打仗隻靠運氣的福將,而是一個作戰勇猛並且很有謀略的優秀將領。
“嶽家軍”的戰鬥力在南宋軍隊中絕對是最高的,再另上牛皋是百年難遇的良將,牛皋率領的“嶽家軍”剛進入廬州境內便遭遇到了迎戰的五千金國騎兵。
按照金軍以前的戰鬥經驗,五千金軍騎兵絕對可以打敗五萬的宋軍。但是這一次可是遇到了“嶽家軍”,並且還是牛皋這樣的勇猛人士率領的,根本不考慮金軍騎兵的數量優勢,看到進軍來迎戰,麵不改色,大喝一聲,揮舞著大旗率領兩千“嶽家軍”殺入金兵陣中。
金兵看到牛皋居然敢率領少量軍隊殺入陣中,以為牛皋所部身後會有伏兵,都不敢擅自出戰,於是牛皋乘勢發動猛攻,金兵潰不成軍,淮西重鎮廬州解圍成功。隨後,嶽飛率領的“嶽家軍”主力到達,宗弼與嶽飛雙方在淮河兩岸展開了艱苦的拉鋸戰,誰也無法取得絕對的優勢。
這一次是宗弼與嶽飛的第一次雙方都是主帥的硬碰硬交戰,雙方都施展了渾身解數,但是誰也沒有占到對方多大的便宜。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對宗弼越來越不利,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南宋傾斜。
宗弼的金齊聯軍在淮東遭遇韓世忠的阻擊,在淮西又碰到了“嶽家軍”這樣的“愣頭青”,再加上由於當時正值冬季,天氣開始驟然變冷,連降大雪,將金齊聯軍的運糧通道完全封閉,這對孤軍深入、後勤沒有充分保障的金齊聯軍來說簡直是個非常恐怖的事情,隻能斬殺戰馬等牲畜充饑,金齊聯軍的軍心開始大亂。
關鍵時刻,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此時金國的國內傳來了令人非常不幸的消息,前幾年就癱瘓在床的金太宗病危,宗弼必須盡快趕回上京來處理後事,萬一在關鍵時候被另外的兩派占了上風,即使打敗了南宋也沒有任何意義。
基於這樣的考慮,宗弼決定迅速撤軍,於是在一夜之間金國的軍隊從淮河兩岸撤離的幹幹淨淨。組織撤退確實也是一門學問,組織不好就會被敵人趁機攻擊,而己方士氣渙散,全軍覆沒都很有可能。但是宗弼的這一次撤退,簡直就是神不知鬼不曉,即使嶽飛這樣的名將,也沒有想到金軍會這樣迅速地撤退,還沒有來得及組織追擊,金軍就蹤跡全無了。
由於宗弼保密工作意識太強,甚至連自己的盟友都沒有通知。劉豫的兒子劉麟早晨起床發現昨天還很熱鬧的軍營突然變得鴉雀無聲,一打聽才知道金國人已經不戰而退了。這下可把這位準太子嚇壞了,沒有宗弼的金軍助戰,自己的軍隊跟“嶽家軍”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於是率領部下沒命地向北狂奔,軍隊中的輜重物資全部拋棄,一口氣跑到了宿州才穩住陣腳。
至此,宗弼率領的金齊聯軍對南宋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入侵以失敗告終。南宋軍隊特別是韓世忠和嶽飛的軍隊表現出眾,沉重地打擊了金齊聯軍,狠挫了其銳氣,鼓舞了南宋軍民的鬥誌。
在宗弼看來,這次不是很慘痛的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金太宗的病情突變以及盟友的戰鬥力低下,並沒有看到南宋軍隊戰鬥力的加強,也沒有認識到金宋雙方已經處於戰略相持階段。當然,緊急撤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金太宗病危,因為皇權的交替對於已經存在派係鬥爭的金朝上層來說簡直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