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情沒有那麼容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權利的欲望;有權力欲望的地方,肯定就有權力的鬥爭。連偉大的毛主席都說過“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此時的金朝上層也不例外,已經明顯地分成了三派,分別是:
太祖一係:朝廷上金太祖的輸出章子宗幹為主,軍隊上以三太子左副元帥宗輔和四太子元帥右監軍宗弼為首;
太宗一係:朝廷上以金太宗長子宗磐為首,當時宗磐擔任著國相的職務,軍隊上以元帥左監軍完顏昌為首;
宗翰一係:主要是掌握第一軍權的左副元帥宗翰以及造女真字的完顏希尹為首,主要依靠的是金軍西路軍的傳統勢力,其中高慶裔和蕭慶是主要的得力幹將。
金朝高層三派中,以宗翰一係的實權最大,說話最有影響力。所以目前太祖一係和太宗一係聯合起來對付宗翰一係。
在選擇傀儡皇帝的問題上,高慶裔作為宗翰一係最重要的智囊,一眼就看穿了完顏昌的陰謀,在那麼重要的地區擁立傀儡皇帝,這樣的好事情絕對不能讓別人得手。他說服了宗翰,要求自己去做這個事情,一定要把擁立的傀儡皇帝拉入自己的陣營。
高慶裔做事情確實很細致,他首先跑到了劉豫的老家河北景州(今河北東光),把劉豫的家鄉父老找來,“諭以求賢建國之意”,讓大家推薦新的皇帝。當然結果是景州民眾對劉豫這個所謂的“賢人”十分景仰,願意支持劉豫成為皇帝。為了增加這件事情的真實可靠性,群眾代表們還簽字畫押,寫了許多洋洋灑灑的推薦文狀。
然後,不辭勞苦的高慶裔又到了德州(今山東德州)、博州(今山東聊城)和東平(今山東東平)等地,如法炮製出許多推舉劉豫為皇帝的文狀。
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之後,高慶裔讓宗翰和完顏希尹共同去見金太宗要求立劉豫為傀儡皇帝。民意不可違呀,金太宗也沒意見。完顏昌看到自己推薦的劉豫竟然最終被宗翰一係所掌握,心中十分懊惱,為今後的金國內部鬥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宗翰又派遣高慶裔虛情假意地征求征求劉豫意見,劉豫心裏當然沒意見,天上掉下來的皇帝,但是表麵上也要假裝推辭,也虛情假意地推舉前太原知府張孝純。高慶裔將此情況彙報給宗翰,宗翰當然心裏很清楚漢族這些臭知識分子的德性,對劉豫說:“推你者,河南萬姓;推孝純者,唯你一人。難以一人之情,而阻萬姓之願。你可就位,我當遣孝純輔佐你!”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再裝孫子也說不過去了,於是劉豫欣然接受。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七月,金太宗派高慶裔為皇帝使節,冊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以河北大名為國都,安排了包括張孝純在內的一大批宋朝的降臣為偽齊的文武官員。
勢利小人劉豫終於當上了皇帝,雖然這個皇帝的“水分”較大,基本上和曆史上著名的“兒皇帝”後晉石敬瑭一樣,必須處處聽從“父皇帝”金太宗的指揮,根本就是金國在中原地區設立的一個傀儡政權,其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沿用北宋的政治、經濟製度替金朝對中原地區的百姓進行管理,二是充當金國、南宋之間的緩衝國,必要時要充當進攻南宋的急先鋒。
劉豫和以前的傀儡皇帝張邦昌不一樣,張邦昌是被迫當兒皇帝的,並且事後主動投靠趙構。但是劉豫是主動要求來當這個兒皇帝,並且他一上台就把南宋政權當成自己的敵人來對待。
為了表示對主人金太宗的忠心,劉豫在自己的齊國境內大肆搜捕宋朝宗室和抗金軍民,並且竭盡全力招撫南宋的動搖分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多的南宋地方實力派看到劉豫在金朝飛黃騰達,也準備走這條賣國求榮的道路,於是: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蔡州鎮撫使馮昌寧投降;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搖擺於金宋之間的地方武裝李成、李忠、王寧投降;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知商州軍州事董先、蘄黃鎮撫使孔彥舟、楚州通判劉宴投降;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淮西浙東沿海水軍都統製徐文投降;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熙河經略使關師古投降;
……
從效果來看,劉豫這個偽齊政權還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自從出現了偽齊政權,南宋的軍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趙構為核心的南宋政權周圍,本來趙構由於不是正統的皇位繼承者而有些風雨飄搖,但是由於有了劉豫的傀儡政權的對比,南宋高宗趙構就是根正苗紅的宋朝正宗的皇家法統,這個效果可能不是妄圖“以漢治漢”的金朝高層們所能預料到的。
還有,劉豫偽齊政權的建立,客觀上增強了宗翰一係的實力,當然從側麵削弱了太祖一係、太宗一係的力量,這兩派不甘心失敗,為今後的兩派聯合打擊宗翰一係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