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有人認為死守和尚原不是最好的位置,因為金軍完全可以繞開和尚原,不直接攻打而是長期圍困此地,可以組織兵力通過攻破大散關而進入四川,所以最好應撤退到漢中來保衛四川。
其實這種意見的本質就是繼續撤退,撤退到幾百裏外的漢中,這樣金軍不會很快就追趕上來,是一種避敵怯戰想法。吳玠當即批駁了這種意見,說;“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
堅固的堡壘沒有堅定的人鎮守也不行的。由於前一階段對金軍作戰失敗,如今被追趕到和尚原這個鳥不拉大便的地方,兵力隻有一萬多人,糧食缺乏嚴重,將士家屬失散,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宋軍士氣低落,軍心不穩,甚至還有人陰謀策動兵變,計劃劫持吳玠兄弟投降金國。
形勢十分危急,吳玠兄弟開始了他們的“整風運動”,立即召集所有和尚原的將士們開會,開會的主題就是“歃血為盟,勉以忠義”,意思是大家都發毒誓,忠心於南宋朝廷,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不做逃兵,誓死保衛和尚原。
吳玠兄弟的戰前思想政治工作還真不錯,歃血為盟使大家同仇敵愾,準備投降的人也幡然醒悟,從此更加堅定地團結在吳玠兄弟周圍,士氣大振。
吳玠據守和尚原的這個決策實在是太有遠見了,此時的張浚已經被宗弼的部隊追趕逃跑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他所領導的川陝宣撫處置使司也失去了對各支部隊的控製。如果不是吳氏兄弟在危難時刻保持清醒,在金軍之前去防守和尚原,恐怕四川麵臨的形勢就很困難了。
宗弼也清晰地看到了和尚原的軍事價值很高,是金軍進攻四川必須克服的障礙,但是他也知道,吳玠兄弟是自己的手下敗將,即使占有地利的優勢,在金軍的猛攻之下勢必會土崩瓦解。
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五月,宗弼的部將烏魯和完顏折合率領的大軍先期抵達了和尚原,這兩位部將在史料中沒有出現過第二次,估計帶領的人馬也就是幾百人,按照以前的慣例,基本上金軍到達城下,宋軍就投降了,這兩位部將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吳玠兄弟不是那種軟骨頭,他們提前安排宋軍占據了和尚原附近的山穀兩側,金軍到達的時刻,出其不意地開始攻擊。山穀道路狹窄,兩旁怪石林立,金國所依靠的騎兵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空間,所以金兵隻能在情急之下下馬抵抗,這等於放棄了自己的長處去和有準備的對手交鋒,而吳玠的宋軍是拚著必死的信心去和金國交戰,結果金軍當然是被如砍瓜切菜一樣被痛擊,剩餘的金軍無心戀戰,落荒而逃,這一路金軍連和尚原的影子還沒有看全就打道回府了。
就在第一路金軍敗退之際,另一路金兵在沒立的帶領下也趕到了和尚原,攻擊和尚原附近的箭筈關。不過強將手下無弱兵,吳玠的部將楊政在箭筈關死守,也擊退了沒立的進攻,金軍看占不到便宜,也就灰溜溜地回去了。
到此為止,宗弼的兩路大軍會師和尚原打開四川大門的軍事行動宣告徹底失敗,驕橫的金軍自富平大戰之後遭受了第一次失敗,這對於已經習慣了打勝仗的宗弼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宗弼萬萬沒有想到在小河溝裏麵也可以翻船,對吳玠兄弟雖然是恨之入骨,但是這一次也不敢放鬆警惕,畢竟“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是一個優秀的指揮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宗弼覺得上一次派遣的部將都是飯桶,決定親自出馬攻打和尚原,洗刷上次被吳玠兄弟打敗的恥辱。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十月,宗弼集合了十萬大軍,架設浮橋強渡渭水,從寶雞結連珠營三十餘裏,準備與吳玠展開一場硬碰硬的大決戰。
吳玠深深地知道,打退金軍對和尚原的第一次進攻主要原因是金軍過於麻痹大意而出其不意得勝,並且對手隻不過是金軍的二流武將,根本無法和超一流猛將宗弼相提並論。
按照曆史工作者對金軍將領戰功的排名,金朝開始進攻遼朝以來,戰功第一位為宗翰,第二位為宗望,第三位為婁室,第四位應該就是宗弼了。宗弼在作戰過程中幾乎是戰無不勝,斬關奪寨一馬當先,即使在黃天蕩以及建康之戰非常不利的局麵下,最後還能轉敗為勝,打敗了韓世忠的水軍成功渡江北歸。
吳玠知道宗弼肯定會來再一次進攻和尚原,這一次必然是血戰,所以積極進行防禦備戰工作。通過以前同金軍交戰的經驗教訓,他們看到金人打仗軍紀嚴厲,以頑強著稱,“一陣退,複一陣來,每一陣,重如一陣”。針對這種情況,就得發揮宋方之長以製金方之短。因此,吳玠兄弟準備在下一次戰鬥中占據有利地形,充分發揮宋軍弓駑射程遠的優勢,用輪番迭戰的方法挫敗金人的銳氣。這種知己知彼的作戰方式,也使吳氏兄弟戰敗金人具備了必要的自身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