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下決心要進攻四川,就要選擇進入四川的道路。在古代,從傳統的關中地區,也就是陝西甘肅一帶,進入四川很不容易,因為有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號稱“天下之大阻”,將古代的關中與巴蜀大地很自然地隔離開來。
橫穿四川的嘉陵江有一支上源發源於秦嶺山脈的大散嶺,這一帶在周朝散國的封疆,大散嶺因此而得名。在這裏,險峻的秦嶺山勢有所中斷,與自甘肅西來的隴山之間形成了一條狹窄的隘道。古人利用這條隘道,開通了連結巴蜀與關中的陳倉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也就是發生在這裏。
陳倉古道相對秦嶺來說地勢比較平緩,中間的分岔道路也很多,因此古往今來這條進入四川的道路的利用率最高,建在大散嶺上的大散關則是陳倉道上的第一關。大散關確實是一座險關,但它還必須借助關前的和尚原才能真正構成一個有機的防禦整體。
和尚原位於今天寶雞市西南約二十公裏,是渭水流域越過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之一,四周陡峭,頂上比較寬平,還有穩定的水泉供應,便於屯兵駐紮,易守難攻,地勢比大散關更為險要。在這裏如果駐紮一支軍隊,與大散關互為犄角之勢,互相支援作戰,基本上就可以把陳倉道完全封鎖祝
宗弼在獲得了金軍在陝西的最高軍事指揮權後,也想大幹一場,以前自己總是籠罩在哥哥們的陰影之下,二哥宗望活著的時候自己也就是部將,最多幹幹前線英勇殺敵的苦差事。等到宗望死了,三哥宗輔又成了“太子軍”東路軍的主帥,自己隻能敬陪末座。雖然在江南“搜山檢海”出了一次風頭,但是後來還是被韓世忠和嶽飛打得灰頭土臉,差點回不來中原。
現在終於輪到自己獨立地率領一支大軍開展獨立作戰了,宗弼對進攻四川是誌在必得的,因為富平之戰後,南宋的幾支精銳部隊都被打得落花流水,特別是涇原、熙河兩路的南宋的精銳之師遭受了沉重打擊,基本上一蹶不振,其餘各路的軍隊也大都是驚弓之鳥,隻要金兵一出動,肯定也就鳥獸散了。
因此,宗弼開始安排對四川進行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就是和尚原。隻要金國能攻克和尚原,那麼整個四川的門戶大散關也就不複存在了,四川的命運也就難以預測了。因此,和尚原戰役的成功對宋金雙方的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宗弼在這裏又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幾個不可逾越的敵人之一,這些敵人包括已經出現的韓世忠、嶽飛和劉錡,這一次宗弼遇到了陝西的吳氏兄弟,大哥叫吳玠,弟弟叫吳璘。
在南宋抗金史上,曾經出現過韓世忠的“韓家軍”、嶽飛的“嶽家軍”等著名的抗金勁旅,但是還有一支在西北的抗金勁旅“吳家軍”,領導人就是吳玠、吳璘兄弟。
吳玠(公元1093-1139)是隴幹(今甘肅靜寧)人,成年之後參軍,和韓世忠的曆程一樣,曾經在征西夏、征方臘的戰鬥中屢有戰功。南宋建立後,吳玠投入西北抗金鬥爭,由於他作戰時有勇有謀,逐漸由副將逐步升至右武大夫、忠州刺史。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張浚宣撫陝西,提升吳玠為永興軍路經略使,又安排他的弟弟吳璘(公元1102-1167)執掌帳前親兵,可見張浚對於這兄弟兩人的信任。可以說,發現並重用吳氏兄弟是張浚在陝西做的惟一一件正確的事情。
從此,吳氏兄弟指揮宋朝軍隊在西北戰場上創造了許多著名的戰例,有力地阻遏了金兵的進攻,成為一代名將。吳氏兄弟在戰爭中從不懼敵,也不輕敵,他們懂得宋、金雙方軍隊作戰的特點,善於應變,往往親臨戰場,與金兵打一些硬戰、苦戰,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吳玠之子吳拱、吳扶和吳璘之子吳挺也都參加了南宋的抗金鬥爭,為南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吳家軍”的大旗一支飄揚在西北七十餘年,遠遠地超過了同時期的“嶽家軍”和“韓家軍”。
在富平大戰中,吳氏兄弟都是身臨前線參與戰鬥,但是由於張浚的錯誤戰術思想及趙哲率領的環慶軍的臨陣崩潰,導致整個宋軍戰線遭到了慘敗,吳玠兄弟也沒有辦法,覆巢之下無完卵,隻能率領所轄的部隊撤退。
但是指揮撤退也是很藝術的,曆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撤退得好,比很多勝利的戰役名氣都大。吳玠兄弟也選擇了撤退,但是他們沒有選擇追隨著有“知遇之恩”的張浚亂跑,雖然在宗弼派出的金軍攻擊之下,還是率領部隊有組織地撤退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前麵提到的和尚原。
最先發現和尚原軍事價值的是吳玠。和尚原距離當時的軍事重鎮鳳翔不到百裏,既可以扼守金軍進入四川的入口,又可以策應鳳翔的南宋軍隊。吳玠兄弟推斷認為,金軍下一步進攻四川的可能性很大,便派部將領兵收複鳳翔,而自己則率軍退到了和尚原,直接搶占了這個由陝入川的軍事要地。
於是,吳玠兄弟在和尚原繼續訓練士兵,並且緊急招募新兵入伍,組織民工連夜修築防禦工事,派出部隊高價收購軍糧,作出了死守和尚原的長期準備。吳玠在和尚原的幾處險要之處設置大量的柵欄,同時還準備了大量的滾木雷石。和尚原經過吳玠兄弟的辛苦經營,已經由以前的一個平整的山頭變成了銅牆鐵壁般堅固的戰鬥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