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完成集結之後,劉錫召集將軍們舉行軍事會議。吳玠認為應當謹慎用兵,因為富平一帶都是平原,宋軍比較擅長於山地作戰,不願與金軍騎兵在平原野戰。但劉錡等人卻認為自己的兵力雄厚,金軍長途奔襲很勞累,並且宋軍大營前有沼澤地掩護,金軍的騎兵也發揮不出優勢,宋軍和後勤民夫夾雜在一起至少在十五萬以上,而敵前撤退曆來是最複雜的戰術機動,大撤退如果組織不好萬一被女真鐵騎追殺,最大的可能就是全軍崩潰。劉錫最後決定不撤退,現在形勢已經騎虎難下,隻能與金軍決一死戰。
在會後,宋軍向金軍下戰書,約日進行兩軍決戰。金軍前出至富平宋軍陣前下寨,但金軍由於準備還不充分拒絕了立即進行會戰。張浚隨後又多次派人去金營求戰,宗輔不為所動,性格比較暴躁的宗弼幾次要求帶領本部出戰。宗輔考慮到宗弼的大軍由於進軍較快,剛剛從江南長途奔襲比較勞累,休整一下是必要的。並且從人數上看,金兵明顯處於劣勢,宗弼的幾次建議都被宗輔拒絕,因為他需要時間休整,並且軍馬也需要熟悉氣候。
最後,張浚想到激怒對方可以促使對方早日決戰,宣布如果能抓住婁室,即使是平民出身,也可以給節度使的待遇,另外還賞賜金銀萬兩,抓住宗輔和宗弼也是一樣的價錢。不知道宗輔和宗弼的反應,身染重病的婁室則針鋒相對地宣布“有能生致張浚者,賞驢一頭、布一匹”,實話實說,這個賞格還真的配得上張浚的指揮能力。
宗輔遲遲不出戰的原因據推測可能是覺得宋軍兵力比自己雄厚,沒有必勝的把握。已經身患重病的婁室親自率衛隊前往宋軍陣前偵察,將富平地區宋軍的布署情況了全部摸清,然後他立即發現了宋軍的致命弱點,那就是雖然宋兵人數很多,但駐紮的營地防禦薄弱,尤其是看到了後勤民夫的營寨,回來後給宗輔彙報說宋軍“人雖多,營壘不固,千瘡萬孔,極易破耳”。於是宗輔回書張浚,約定雙方在九月二十四日會戰。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二十四,宋金兩國的富平之戰正式拉開帷幕。
劉錫將麾下最精銳的涇原兵放在了左翼,由他弟弟劉錡指揮,率先撲向金軍的右翼營寨。其餘宋軍也跟在涇原軍身後,向金軍全線發起攻擊。
劉錡是甘肅天水人,自小就跟隨父親生活在軍營中,從小便膽大心細愛看兵書戰策,從軍後參加過多次與西夏國的戰鬥,並且屢立戰功,成為西北戰場上的一員勇將,他的威名在西夏國也是老少皆知,可謂是“威名遠播,四方雲動”。張浚來到陝西後,由於久聞他的英雄事跡,便任命劉錡為涇原路經略使,共同出兵反攻陝西。
劉錡行軍打仗的運氣也很不錯,第一次作為主帥出兵便碰到了南宋的頭號公敵宗弼,劉錡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率領著自己的涇原路士兵們盯上了宗弼,向宗弼的大軍衝去。
宗弼自從宋金開戰以來一直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作戰,從來沒有到過西北,對劉錡的英雄事跡和作戰風格還不是很了解,因此與劉錡猝然相逢,心理上毫無防備。
金軍右翼在完顏宗弼的指揮下,與涇原軍展開混戰。這是年輕的劉錡與完顏宗弼的第一次直接交手。涇原軍是陝西軍中主力中的主力,這批士兵都是長期在和西夏國交戰,積累了很多同北方少數民族交戰的經驗,向來以善於打硬仗、惡仗著稱。這次涇原軍作為主攻,果然不負眾望,眾將士懷著對金軍的刻骨仇恨,各個奮勇當先。宗弼領導的金軍右路軍在涇原軍的打擊下,逐漸支持不祝其中一個行軍萬戶赤盞暉所部首先潰敗,致使宗弼的親兵和猛將韓常的部隊深陷於宋軍包圍之中。此時的宗弼也顧不得自己的指揮官的身份,在敵軍的包圍之下再擺譜隻能是死路一條,也隻能如普通士兵一樣奮勇作戰。
韓常是出生燕京的漢族人,加入金軍後一直忠心耿耿,作戰十分勇猛,也是宗弼的愛將,史稱其臂力能開三石硬弓,這個水平幾乎可以與嶽飛相當。在當時兩軍激戰中,韓常 被宋軍的弓箭射中左眼,鮮血淋漓而下。一般人早就不行了,猛將韓常才不管這個,用類似於《三國演義》中夏侯惇的方式,一怒之下拔去弓箭,用土堵塞住創口,繼續躍馬奮戰,率軍殺開一條血路,保護宗弼突圍而去。
按照一般的宋軍將領的路數,能夠突圍出去肯定是亡命而逃了,但是宗弼怎能夠做出這樣的丟人的事情。宗弼突出重圍後,集結本部的剩餘部隊,哥哥宗輔也從中軍給他派來了援兵,宗弼率領金軍重新殺入戰陣,兩軍又重新陷入對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