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張浚努力經營川陝、正在躊躇滿誌地預備大舉反攻時,一個驚天噩耗從江南傳來,路軍宗弼的主力在馬家渡渡過長江,並且占領建康,杜充投降。隨後,新的不利消息繼續來到,金軍繼續向南攻克杭州,宋高宗及其大臣們撤退到明州,宗弼大軍攻占明州,皇帝避難入海至今下落不明。
張浚得到這些消息十分難受,自己的皇帝在遠方被追殺得東躲西藏,自己在陝西不能出手相救,跑大老遠來陝西幹什麼來了?於是加緊備戰,不再理會宋高宗臨走之前叮囑自己的三年準備,立即加緊戰備,計劃從陝西出兵,挺進中原。
由於通訊條件的限製,張浚並不知道雖然宋高宗遠走高飛,但是金軍的進展也不順利。宗弼在江南泥濘水網地帶卻遭遇了金軍前所未有的困難,宋高宗坐船逃入大海不知所終,女真鐵騎隻能望洋興歎。而各地的宋軍又不時襲擊金軍小股的後方部隊,天氣逐漸轉熱後金軍的非戰鬥減員日漸增多,宗弼在江南耀武揚威一番後隻能自導自演地宣稱“搜山檢海已畢”,率部北撤。在撤退到鎮江時,宗弼的大軍被韓世忠的水軍阻擊,困守黃天蕩四十八天後才逃出去。好不容易跑到了建康,又遇到了嶽飛所部的截擊,金軍費盡周折渡江北撤,江南地區已經處於安全的狀態。
張浚現在不得不考慮盡快出兵了,金軍這次有驚無險的南征打亂了張浚的從容部署。他身為南宋在川陝的最高軍事長官不得不從全局思考問題,萬一金軍重整旗鼓再次南下怎麼辦?張竣劉光世、韓世忠的精銳部隊已經被宗弼打得落花流水,恢複元氣也要一段時間,估計很難抵擋住金軍的再次入侵。皇帝陛下難道下一次還要靠著漂洋出海才能夠化險為夷?我們這些作臣子的還有什麼用處?
懷著這種強烈的忠君報國的責任感,張浚此時此刻已經決定集結陝西六路兵馬,向相對於東路軍較為薄弱的金軍西路軍發起一次大規模反攻,緩解長江防線的壓力。如果進展順利,說不準還可以收複河南、山西的失地,使金軍處於兩麵受敵的境地,徹底改變宋軍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麵。
形勢不等人,在這種情形下,張浚陝西宋軍首先發起了攻擊。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末,張浚派遣得力愛將吳玠進攻永興軍路,趙哲進攻鄜延路。宗輔此時還在洛陽附近,他沒有料到張浚居然會命令陝西軍在秋季主動出擊,此時宗輔隻有他的直轄部隊兩萬人,在金軍將領看來,軟弱的宋軍隻有在夏季趁著天熱才有與他們一戰的實力,而秋高馬肥的季節則是女真鐵騎縱橫戰場的最好時機。
軍情似火,宗弼率領的東路軍主力剛剛從淮河流域奉調西進,此時剛剛趕到洛陽,得知前方軍情吃緊,宗弼作為優秀的指揮官立即決定,兩萬精銳騎兵立即拋棄輜重和步兵,日夜兼程增援陝西。曆史終將證明宗弼的這個臨時決策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宗弼按部就班地率領所有東路軍繼續向陝西不緊不慢地行軍,一定會缺席下麵即將開始的富平大戰,最後的結果可能金軍失敗的可能性最大了。
大戰的前夕是緊張的。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整個九月上旬宋金兩軍都在大張旗鼓的集結兵力,張浚集中了永興帥吳玠、環慶帥趙哲、熙河帥劉錫、秦鳳帥孫渥、涇原帥劉錡五路人馬大約十五萬人,以劉錫為前敵總指揮,屯駐在耀州的富平鎮。為了更好的打仗,張浚集中了四川的財力物力,甚至提前五年預支了稅收,宋軍的後勤縱隊從四川至陝西綿延數千裏,糧、草、錢、帛堆積如山,數量眾多的轉運民夫在宋軍寨旁另立營寨。
曆史上對於張浚的評價是比較矛盾的,因為他雖然立場很堅定,一直是個非常堅定和的主戰派,在抗擊金國這點上毫不含糊,並且即使在將來遭受挫折也初衷不改,但他也有個致命弱點,帶兵打仗的能力很差,作為軍事指揮者根本就不合格。在軍事指揮上,張浚在當時南宋人才輩出的時期充其量隻能算做個普通人才,跟韓世忠、嶽飛不可同日而語,就是跟他的幾個現在的部下,如劉錡、吳玠之類都相差甚遠,但是這樣的書生在南宋就是可以當上國防部長,讓那些優秀的職業軍人真的很無語。
此時的張浚已經為自己的還沒有看到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坐鎮西距富平200裏外的邠州,(今陝西彬縣),幻想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望著麾下浩浩蕩蕩的十幾萬大軍,意氣風發,認為自己這一戰必然勝利,甚至認為可一戰而“徑入幽燕”,把金軍打回老家去。
作為主帥不親臨戰場指揮,更要命的是他還要麵對的金國的主帥是三位金國頂尖高手——婁室、宗輔、宗弼,勝負之分在開戰之前就基本確定了。
宋軍在富平的營寨位於地勢偏低的今富平縣城以東的鹵泊川北岸的平原上,地形比較開闊,適合大兵團作戰,尤其有利於金軍重甲騎兵的衝擊。宋軍右翼有鹵泊川中的蘆葦水澤掩護,左翼基本暴露在平原上。金軍屯軍於地勢較高的鹵泊川南岸的華陽原上,左翼隔鹵泊川與宋軍右翼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