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氣功師的手掌發氣(1 / 1)

用氣功外氣治療疾病時,氣功師發放外氣的部位,多半選擇手掌發氣法。也就是將手掌勞宮穴對準患者的病灶區,或一定的經絡穴位上進行治療。

手掌勞宮穴,可通過內氣運行產生遠紅外輻射——氣的信息。氣功師發放的外氣隻所以能治病,正是由於這種信息在起作用,信息是氣的重要內涵。

氣功中所謂“手為旗”正是指手的先導作用,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皮層的傳出、傳入信號,約有三分之一是來自或發於兩手的,尤其是手的掌側。所以,手掌的電磁場較其它部位都強。特異功能者張寶勝常常用手“燒”人,他的手碰在誰的皮膚上,對方不是被過電就是起一串血泡,就是由於他手上具有強磁場(或稱高壓電)的緣故。手掌的移動位置和手掌的反複動作,都能使手上的電磁場變更方向或移動位置,所以通過手臂的動作,使內氣按手上電磁場的移動變化而運行的功法,稱之為“形引”或是“形體導引”。形體導引的目的是激發陽氣。

關於手掌發功,已測定人的手掌能發出100毫瓦熱輻射。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皮膚能在20~80厘米內感知手的熱量。反過來,手的熱敏性也很高,可在近距離內感知0.3℃左右的溫度變化。

蘇聯醫學科學院標準生理學研究所對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名叫達維塔什維利的格魯吉亞婦女進行了實驗觀測,通過手上發出的微弱的紅外線輻射,可以使人體有病器官部位的表麵溫度升高幾度。這位蘇聯婦女的特異功能可以治療某些疾病。

用外氣治療病體之法,目前已知有三種照法:手照、目照、心照。三照之中,較容易也是常用的還是手照。手照,即神定氣足之後,由丹田運氣到達於手掌心(勞宮)。使用“內震法”,真氣流出直達病灶,先近後遠。

事實上,經手的紅外輻射,靜電流或粒子流的作用可消除疾患。這正是氣功師選用手掌發氣為人治病的道理所在。

練氣功的人,不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來選擇功法,而且還須針對自己的適應症,來選擇升降補瀉。一般情況下,引氣上升為補,領氣下降為瀉,這是常識。

呼吸的補瀉。呼和吸的長短關係有補瀉的作用,吸短呼長為補,吸長呼短為瀉。呼和吸長短一樣為和。初練的人,可以用和法或稍帶補法,就是用呼稍長於吸的方法練。隨著氣功鍛煉的深入,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可能,靈活運用呼吸的補瀉方法。

氣功師發放外氣為他人治病時,手掌或單手指的順轉或逆轉,也有補瀉之分。手掌或手指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為補法;逆時針方向旋轉則為瀉法。右手指或手掌發功為陽,適於治療虛寒方麵的疾病;左手指或手掌發功為陰,適於治療實熱方麵的疾患。順著人體經絡走行方向發放外氣為補,甩手掌不接觸患者,順著經絡走行,邊發氣邊移動,這樣可以加速、加量,加快氣在經絡中運行,均屬補法。

補法適應症:一切虛症、寒症、陰症。

逆著人體經絡走行方向為瀉,用手掌不接觸患者,逆著經絡走行方向,邊發功邊移動,均屬瀉法。

瀉法適應症:一切實症、熱症、陽症。

氣功施治的原則是,凡屬虛寒的病症,當用補法;凡屬實熱的病症,當用瀉法;對於亂氣相逆、虛實不明的病症,采取先補後瀉即平法。有的氣功師已總結出補與瀉的經驗,概括如下:

1.以人體頭部為中心,凡引氣上行者,均為補法;凡引氣下行及向四肢散去者為瀉法。

2.引氣至病區,或意念病區得氣,而後讓其自然散去者為補法。

3.引病區之氣,或意念病區得氣,而後引離去者為瀉法。

4.因由病區引氣不便,須由病區上部其它穴位引氣入病區,再引離去者,為瀉法。

5.由病區下部引氣至病區後,再引離去者,屬先補後瀉,為平法。

6.引氣至病區,待氣滿後再引去者,屬先補後瀉,為手法。

以上所舉,僅為說明練功者如何掌握呼吸補瀉,以及氣功運氣法具有補瀉之分,以利於練功者或治療時,應據病症之虛實而作不同選用。關於補瀉,嚴格說來,還有男女之別,這裏不再作贅述。久練之人,不妨細心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