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人為本守“紅線”——武岡市集約建房推進新農村建設(1 / 1)

實施背景

長期以來,農村宅基地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存在建房用地指標與農民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的矛盾;受諸如地理條件、土地權屬、風水龍脈陋習等影響,農民建房選址困難重重;存在為建房用地爭風水、爭權屬、爭進出道路造成鄰裏不和,兄弟反目,引發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存在分散建房嚴重浪費土地,破壞耕地;村容不整,人畜雜居,衛生條件差等一係列問題。武岡市開展集約建房,以農民住房建設為突破口,推進新農村建設。自2006年以來,共在69個村成功實施,已成片建房1646棟,節約土地達600多畝,節約的土地為原來分散建房的54.8%。

基本做法

(一)穩妥試點集約建房。國土資源部門會同規劃、公路、電力等相關部門,組成農村集約建房專門工作班子。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選擇試點村;根據建房對象的數量,測算用地需求總量;並在村內適中的位置選擇一個建房點,一般為3至5畝;編製村莊建設規劃,從政策、供需、資金上進行充分論證後報國土資源局審批;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參照國家征地補償標準給土地所有人三項補償,並簽訂補償協議;對村莊建設規劃用地進行統一開發,完成“三通一平”等配套建設;根據開發成本,確定土地價格,由農民自願認購,增值收益統一交市財政,專項用於全市新農村建設。組織統一打樁放線,農戶根據統一設計的平麵布局圖、臨街立麵圖,在規定的時間內各自建房;集中成片建房所占耕地由國土資源局統一組織耕地開發,實現全市耕地占補平衡。

(二)嚴格控製零星建房。首先,原則上凍結單門獨院選址及主要公路沿線的零星用地,從政策上進行約束,引導農民集中成片建房。其次是嚴格執法,開展動態巡查,對不符合規劃未經批準的違法用地做到“露頭就打,動工就拆”。

(三)及時總結整章建製。製訂了《2006年—2020年新農村建設專題規劃》。每個村均按無地災隱患、占用耕地少、相對集中、生產生活方便的原則,選定2至4個成片建房點納入規劃修編。規定全市集鎮及農村集中成片建房按“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積極穩妥,逐步推進”的原則進行,由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各國土資源所負責實施,各鄉鎮黨委政府密切配合。出台《武岡市農村集中成片建房用地管理辦法》,對集中成片建房的實施程序、財務管理、監督措施等作出了進一步規定。

創新亮點

(一)注重以民為本。自編《土地管理法律政策“三字經”》,逐戶上門宣傳集約成片建房的好處,做到家喻戶曉。在規劃選址、補償價格、認購價格、配套設施建設等具體操作過程中反複征求群眾意見,充分尊重群眾意願,與群眾平等協商。

(二)堅持科學規劃。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整套工作思路,做到“五統一”,即“統一規劃布局、統一調配權屬、統一基礎設施、統一分攤成本、統一供地聯建”,既解決了農民建房選址問題,大幅度節約土地,減少了對耕地的破壞,又改變了農村陋習,減少了社會矛盾,還降低了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水電路配套建設齊全,村容整齊規範。

(三)嚴格責任追究。率先在全國出台《鄉(鎮、街道辦事處)村級國土資源監管問責規定》,將國土資源監管問責到鄉鎮到村。

實踐感悟

大禹治水,“疏”勝於“堵”。片麵強調守住耕地“紅線”,單純采取“堵”的方法,不能滿足農民建房改善生活環境的正當要求,違背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武岡市對農村建房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堵疏結合,凍結零星,集中成片”,是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