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背景
當前,隨著農村稅費改革以及取消“義務工”、“積累工”以後,鄉鎮自主調控公益事業建設容易陷入“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甚至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局麵。如何化解困擾,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已成為農村工作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華容縣以強化農民自主意識為導向,著力維護群眾自主權益,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和生動實踐,逐漸形成了新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五步”工作法。
基本做法
第一步:問需於民編預案。每年初,由各鄉鎮黨委、政府采取發送“兩信”(征求意見短信息、《致全鄉人民的公開信》)、召開“兩會”(村民代表會議、相關站所專業技術人員谘詢會議)、開展“三訪”(農民工代表網絡訪、寓外鄉友和村場離退休老幹部代表上門訪、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政協委員集中訪)等形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並根據民情調查,編製全年公益事業建設預案。
第二步:統籌兼顧定事項。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因村施策,對群眾影響大、反映突出的問題擺在優先議決位置,按照對接政策、盡力而為、急務優先、依照程序的原則科學統籌確定建設項目。
第三步:差額競辦定地點。在同一類型項目選取上,采取差額競爭的形式,並引入“申辦”機製,即由村場對項目進行申請,鄉鎮財政支付基本材料費用,村民自願投工建設。由鄉鎮公開項目建設意向,提出差額競辦方法。大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形成了群眾勸說群眾、群眾發動群眾、群眾帶動群眾“爭項目”的濃厚氛圍。對項目預算、實施方案、建設資金、工程管理等相關事項均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第四步:對照承諾抓推進。落實各級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按照項目建設要求整體推進。鄉鎮一級設立工程建設指揮所,村一級實行群眾簽訂項目建設協議書,農戶100%支持並簽字畫押。
第五步:依據民意付款項。一是定期督。定期組織群眾對項目建設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二是專人查。組成現場視察小組,對項目建設的實施細則進行考核,考核意見及時向群眾公布。三是集體評。承建方的撥款與老百姓質量滿意度測評掛鉤,定期組織群眾測評,測評滿意率在90%以上方可撥付資金。
創新亮點
(一)在工作思路上,由以往“為民作主”轉變為“讓民作主”。把決策權全麵交還給群眾,讓群眾體會到了當家作主的自豪感,有效形成了“公益事業大家辦”、“誰受益,誰出力”的統一共識。
(二)在工作方式上,由以往“鄉決定、村場組織、老百姓實施”自上而下的方式轉變為“老百姓決定、村場組織、鄉實施”自下而上的方式。堅持“幹什麼”問需於民在前、“幹不幹”問策於民在前、“怎麼幹”問計於民在前等原則,有效將工作重心下移,充分發揮了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工作活力。
(三)在工作考核上,由以往鄉(鎮)政府單向考核轉變為依據群眾測評考核。將質量評議權交給群眾,幹得怎麼樣由群眾說了算,群眾的滿意度將直接成為檢驗項目建設成效的有力杠杆,促使群眾在民主參與中管理、在管理中監督。
(四)在工作效能上,由以往的群眾被動出工投勞轉變為群眾自覺參與建設,既減少了建設成本、減輕了幹部工作量,又贏得了群眾的滿意度。
實踐感悟
開展農村工作,興辦農村社會事業,隻有相信和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成功。采取“五步”工作法,最大限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引導村民樹立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變被動參與為主動投入,調動農民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