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考核學生交際能力。交際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能力,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前提。各省把語文交際能力考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結合起來。外語在聽力考試基礎上,進行交際能力考核。在研究性學習中,考查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步驟、結論,為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搭建平台。
3.考核學生動手和動腦實踐能力。會考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考查的同時,注重生物、物理、化學實驗考試,拉長考試時間、加深考查內容,權重平時實驗成績,注重實驗思維方式、方法與實踐過程。命題考試的試題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導向作用。如,生物改變過去實驗考原理與考結論的做法,重在考查學生實驗整體思路、過程,注重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物理給出若幹實驗器具與實驗設備,要求學生按題意找出電路連接中錯誤的地方。給出幾種家用電器,要求學生連接最佳電路。化學給出幾種試劑,讓學生從原料利用率與環保角度去設計方案。聯係身邊的化學與生活中的化學,要求學生利用相關知識辨別廚房裏蘇打和澱粉。考試與趣味性、實踐性、知識性、科學性於一體,倡導學生參與、探究,拓展學生探究問題與發展能力的空間。
4.考查跨學科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測試”是新一輪高考改革重要內容。它的重要意義旨在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及綜合;強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會考進行跨學科知識綜合能力的考查不但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同時也是體現高考精神,引導學生、教師在學習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整合。如,在數學學科考試中,把新增加的概率知識和物理知識中的電路正常工作綜合起來。化學從苯環組成與結構的規律性變化中,抽象出數學的數列問題。將化學知識和數學函數相結合,考查學生把化學事實抽象為數學問題,選用恰當數學工具或數學模型解決化學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物理則通過計算,討論電路電流大小的範圍問題,試題本身考查學生應用數學極限思想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生物和化學的酸雨、赤潮,及物理光合作用中色素吸收、光能轉換,及地理人與自然關係等。地理分別與生物、化學、政治、物理學科間的知識滲透。曆史的填圖題,既考查了學生空間概念,也考查了學生靈活運用地圖、國史知識互相遷移的能力。又有語文對曆史知識的選材,政治對地理、曆史的綜合,曆史和政治生產力、生產關係選材等,都體現了跨學科知識的考核。這種考查不僅提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科間知識的內在的有機聯係,也體現了人在解決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問題時,應具有整合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考查學生創新精神或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或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指出:“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麵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在《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培養目標中還指出:“進一步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部基教司《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對課程改革目標概述中也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到重要位置。這是因為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會考考試必須體現新課程改革精神的要求。
(1)擬題設問中采用一問多答。如,曆史以分析“洋務運動”影響,“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這樣的問題擬題,試題本身沒有固定標準答案,擬題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選擇,不管學生從哪個角度答題,隻要言之成理就給分,避免答案的唯一性。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氛圍與賦有創新意識的思維空間。
(2)試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如,英語作文題給了四幅圖。第一幅是一學生背書包、拿足球上學,第二幅圖是半路看到一輛汽車把一位老人刮倒了,第三幅是空白,第四幅圖是學生來到學校時已經上完兩節課了,讓考生把這個故事情節用英語連貫下來,第三幅空白圖就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思維空間。語文給材料作文擬題也體現這一思想,材料揭示:學生上高中後上課不願舉手回答問題,怕說錯了;競選幹部不願參加,怕選不上;想展示一下考試成績,結果也不理想。怎麼辦呢?讓考生以此擬題寫一篇文章。這個材料考生既可寫議論文也可寫應用文,試題給學生較大的選擇,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地理依圖講出城市環境保護問題,要求作為公民的學生提出改善環境,加強環保的建議,及生物治理鬆花江水汙染問題,都體現了以上思想。
(3)擬題設問中的答案是教材中有的查不到,讓學生歸納與總結。讓試題有助考生科技知識體係的形成與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4)以研究性學習的擬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從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選題,把“探究性”、“創造性”、“發展性”視為人的本性。這不僅隻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種引導,還告訴學生,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通過一定學習過程實現的,養成學生探究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保持持續探究的興趣,豐富他們的體驗過程,形成合作和共享的學習方式,增進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合理知識結構,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培養體驗、思考、研究的意識與創新、探索的重要心理品質,這樣才能促進每個學生全麵發展。
以上做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考核體現對學生學習方法和過程的要求
課程標準中對評價與考試中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考核提出了基本要求。“過程及方法”是學生對基礎知識感受、體驗、理解、應用與基本技能的形成,及探究問題,分析、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與方式。也是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與方式。是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與能力培養發展的平台。
關注學生學習方式和過程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學習過程會給學生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獲得基礎知識、基本能力過程的同時也成為學會學習與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過程。所以,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能力考核中也對“方法和過程”在不同角度進行了敘述。在本節對學生滲透情感、價值觀、人生觀培養也必如此。
對基礎知識的學習,除了要引發學生情感,激發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外,又應注意引導學生思維方式與學習方法的變革。擬題應有助於啟示教師和學生運用對比、類比的方法把基礎知識教活與學活。
學生學習過程考核除了研究性學習外,在實驗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學生平時沒動手做過實驗,答題就十分困難。化學按新大綱要求增加“實驗設計”、“家庭小實驗”來考查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實驗現象觀察能力與實驗設計能力,如果學生平時不認真做或沒有做,就不易回答。促使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發生變革,從方法與過程上引導他們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要求。
課程標準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科學學習的動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投入、過程和效果,又是科學教育的目標,通過對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自然現象的學習,改變學生的行為傾向,激發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陶冶愛科學、愛家鄉與愛祖國的情感,且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打好基礎。”情感態度價值的評價就是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評價對象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是實際反應本身,而是在特殊情況下以特定方式反應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內在傾向性。試題選材的思想性與促進學生情感與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德育功能是會考的功能規定的。理科注重科技史、新成果、自然規律與辯證法教育。文科則要注重思想教育。曆史以史為鑒,利用學科優勢,在各種題型中滲透思想教育。達到知識、能力培養、曆史唯物主義和滲透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
與此同時,化學、物理引用納米技術、超導材料、新能源開發,生物引用“克隆”技術等,滲透了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精神,形成科學態度、學會科學方法,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情感態度。把考試和教學情感因素的培養融為一體的做法“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與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具有社會責任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想。
總之,考試改革要充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特點,還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時代性特點,注重學生學習選擇性特點,強調知識和技能實用性特點,重視教育教學人文性特點。達到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考試改革有機結合。
第六節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一、 會考製度轉型升級
2000年,是新世紀開始之年,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迎來關鍵的發展年。教育部下發了 《 關於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度改革的意見 》(教基〔 2000 〕12號)文件,提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改革具有統籌決策權,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高中會考改革方案,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報教育部備案”。將高中會考決策權和管理權下放到省,這使正在推行完善階段且仍存爭議的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處於一個艱難的發展境地。湖北省、西藏自治區隨即取消了普通高中畢業會考。上海、廣東、內蒙古、山西、湖南、貴州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把普通高中畢業會考管理權下放到市、縣或學校。遼寧省為防止學生偏科則采取“反向小綜合”會考形式。但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省級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仍然繼續高中畢業會考,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黑龍江省、吉林省、河北省、江西省、浙江省、山東省、雲南省、福建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 20 多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下發文件,堅持在高中教育改革中繼續實行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度,各省根據本地實際,不斷深化高中會考考試形式和內容上的改革, 20 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仍堅持高中會考的全方位科目的考試,福建省、江西省、陝西省、江蘇省則采用“3+6”會考模式,語文、數學、外語 3 科由市、縣考試,其餘 6 科文化課由全省統一考試。
在探索高中畢業會考製度如何適應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黑龍江省高中畢業會考首先推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無紙化考試,黑龍江信息技術無紙化考試軟件係統獲2001年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金獎。隨後,吉林、浙江等省相繼推出信息技術學科無紙化考試,信息技術無紙化考試開創了我國考試史先河。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 《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 》,新課程構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既保證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又為每一位學生的特長發展提供機會”。高中新課改也為全國的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新課程學生修滿 144個學分方可畢業。麵對新形勢,要搶抓機遇,與時俱進,融入課改,有為有位。要求會考工作者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緊緊圍繞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課改中心工作,以考試評價服從於高中課改、服務於素質教育為宗旨,以有助於促進學生學習和全麵發展、有助於促進教學方式轉變、有助於建立高中教育質量科學評價體係為目的,努力做好高中畢業會考各項工作。2004年,海南省、山東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進入新課改,山東省實行全方位學業水平考試(語文、數學、外語下放),海南省實行反向學業水平考試,采取高考加分政策。2005年,江蘇省進入新課改後,實行“ 7選2”學業水平考試模式,省裏考政治、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技術 7 門課程的必修內容,選修內容從上述7門中選2門作為選考科目。2006年,浙江省進入新課改後,全方位進行必修課學業水平考試,同時,高三年級學生分別參加選修內容“自選綜合”考試(含“人文與社會領域”和“科學領域”)。
2004~2008 年,全國進入新課改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15個省出台課改方案9門文化課會考的有北京、吉林、遼寧、湖南、天津、安徽等省市;6門文化課必修內容會考的有山東、黑龍江、陝西等省。江蘇、浙江兩省采取必修內容必考和選修內容選考模式;寧夏回族自治區采取必修內容有選擇的考試。2006 年,在普通高中畢業會考發展的關鍵時期,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與全國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工作協作會聯合開展赴境外留學高中畢業生會考信息認證工作,確定由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中畢業會考管理部門出具出國留學生高中學業成績證明材料,代表我國高中階段學曆文憑。這項工作不僅保證了我國高中畢業生出國的文憑規格,與世界接軌,贏得國際上廣泛認可,提升了我國高中教育在國際上的聲譽,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高中會考的地位,增強了高中會考的功能。
課程改革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評價製度的支持。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 》中部署了“改革質量評價製度和考試招生製度。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係,全麵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教育部頒發了 《 關於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 》(教學〔 2008 〕4號),提出“各地要加快建設在國家指導下由各省份組織實施的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製度”。教育部領導指示“要全麵建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使之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課程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把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隨著學業水平考試方案的確立,一些省根據教育部(教學〔 2008 〕4號)文件精神,先後出台了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配套方案,江蘇省規定學業水平考試兩門選考科目是B等者才能上重點大學。黑龍江省學業水平考試兩科不及格者不準報考本科院校。海南省基礎會考成績 10%計入高考錄取總分。北京市高職錄取須兩科會考成績達到要求,按高考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從高到低錄取。麵臨挑戰之時往往能激發人的最佳精神狀態,會考製度的發展改革亦然。新課程的實施對會考改革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挑戰,為會考向學業水平考試轉型升級提供了改革發展新平台。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教研部門和會考工作者不失時機地研究製訂學業水平考試的方案,做到對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麵檢測評價,服務於課程改革;把學業水平評價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進行多元化評價,構建有利於新課程實施,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發展性評價體係。新的考試製度體現新的育人理念。綜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 方案 》,既符合國家新課程精神,又適合各地實際,各具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