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開卷考曆史課
1.開卷考曆史課的思考。(1)開卷考試有利於引導曆史學科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為學生提供了培養創新能力的寬鬆環境。實行開卷考試的曆史學科會考,命題的特點是注重考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與運用水平,由於開卷考試可查閱教材,學生對一些概念與原理,尤其是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不必逐字、逐條死記硬背,而把學習的重心放在理解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曆史現象與重要的曆史概念上,把握不同曆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認識曆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與發展規律,把更多精力放在理解與運用能力的培養上,真正做到減輕負擔和培養能力。
(2)開卷考試是落實新課程計劃與課程改革的需求。“課程實施是實現課程目的的重要途徑。課程實施應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新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曆史課教學的三大任務,即掌握基礎知識、掌握認識曆史的方法和進行國情、愛國主義教育。開卷考試適應曆史課的特點,有利於曆史課教學完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於提高覺悟的任務,培養學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與自信心,具有牢固的愛國主義思想;培養學生具有改革開放意識與參與世界競爭的意識,樹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貢獻的曆史責任感,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實行開卷考試的曆史學科能夠更好地發揮會考對教學的導向功能。開卷考試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采用啟發式、開放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把知識講透、學活。在教學中應善於將曆史與現實及未來相聯係,引導學生麵向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麵向世界、麵向未來,使學生在學習曆史知識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與教育,培養學生的曆史責任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曆史有用和有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探索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養成觀察問題和理解問題,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4)實行開卷考試的曆史學科會考是改革課程評價方法,建立新的課程評價機製的需要。考試是課程評價的重要方式之一,考試應促進學生素質全麵發展與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開卷考試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手段,改變以往曆史課教學那種千篇一律的教與學的模式,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生動清晰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學生發展為主線,著眼於發現與發展學生的潛能,使考試成為學生認識自己與教育自己的一種教育方式及教師改進教學的反饋方式,為高中曆史課教學改革提供有利條件。
2.開卷考曆史課的原則。開卷考試應有利於加強曆史課的地位,促進曆史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促進提高學生的覺悟與能力,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從實際出發,穩定教學秩序,穩步推進考試和評價的改革。上述三項原則是檢驗開卷考曆史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
3.開卷考曆史課的要求。
(1)難度應適中。開卷考試命題遵循會考《考試標準》要求,難度適中。開卷考試注重靈活運用,在考查知識的同時,更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卷考試對師生的教和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命題將遵循普通高中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認知規律,學生隻要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與原理,具備一定的分析、綜合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能夠達到會考的基本要求的。
(2)側重考能力。開卷考試要側重能力的立意,側重考查學生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綜合、歸納曆史現象、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的能力。挖掘曆史知識思想要素的能力與跨學科綜合知識的能力。注重對考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考核。
(3)難易比例應適中。開卷考試要科學界定考試內容與難易度比例。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舊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史比例為35∶2。
(4)保證考試的信度。加強開卷考試的管理,嚴肅考風考紀,保證開卷考試信度。開卷考試不是放鬆考試要求,考生在考場中要嚴格遵守會考考場規則,獨立完成考試。監考教師要認真負責,嚴肅考場紀律,對於違紀考生,應嚴肅處理。
(5)保證考試公正性。要加強開卷考試的評卷管理,鑒於開卷考試卷Ⅱ綜合題目的靈活性與解答的多樣性,製定的評分標準應詳細、明確,以加強評分的統一性、公平性與客觀性。在評卷工作中,必須提高認識,精心組織,加強管理,嚴格執行評分標準,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及公正性。
實行開卷考試曆史學科的會考突破了“應試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學的評價體係,對推進素質教育,發揮學科體係的整體教育功能,為學生全麵發展創造條件,促進了曆史課堂教學改革,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習成為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從而提高曆史課的實效。
三、無紙化考信息技術
1.無紙化考信息技術符合學科特點。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評價要采取實際操作或評價作品的方式,中學要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製”。吉林、黑龍江、浙江等省及天津市在普通高中畢業會考中對信息技術課程采用無紙化考試的方法,在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形式與內容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現在已在全國各省普遍實施。
信息技術課程與傳統課程比較,特點是具有明顯時代特色與廣泛使用性的工具。突出的操作技能與各門學科及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課程,具有基礎性、工具性特征,比如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與應用信息等。信息技術課程的特征和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課評價方式的特殊性。采用無紙化考試也是針對應試教育中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製定的。考試內容要體現科學性,加強和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係,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會考采取無紙化考試的形式,體現考試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與智能化。
2.無紙化考信息技術主要內容與標準。(1)信息技術考試目標:了解與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增強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較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工具搜集、處理、應用信息、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
(2)信息技術考試內容是:信息技術基礎;操作係統基礎;表格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計算機網絡基礎;信息的數字化;程序設計基礎。
學科能力考核。觀察能力是正確認識有關信息技術設備的各部分及結構特點的能力;在和計算機交互操作中根據屏幕顯示的信息提示進行操作的能力。記憶能力是準確記住並再現信息技術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操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的能力。操作能力是能運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工具進行采集、獲取、傳輸、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正確、合理地解決實際問題及適應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和發展的能力。
(3)信息技術課程評價的標準是:信息技術評價標準應充分考慮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方法;擴充、整合知識的能力;溝通的技能;思考的推理與規劃的技能;合作的技能;個人和社會的相互責任等。這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①知識和技能的評價標準是:利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決與其相關的文化、道德、法律等問題;研究信息技術發展中的概念、軟件、硬件、人物的關係與發展的過程;利用操作係統、應用軟件、硬件設備參與解決實際問題或規劃、製作作品的過程;掌握搜集、整理、設計、處理信息技術問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作出合理的決策、規劃、實現的過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解決實際問題的評價標準是:實現從信息技術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且能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知識加以解決,形成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策略,體現解決問題的多樣化、發展性,體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展現人人合作、人機合作,嵌入多樣化信息技術模式,實踐思維創新的過程。信息技術無紙考試必須符合這門學科考試目標要求,考試內容的科學性、完整性,考試評價標準的全元性,程序設計包括自動跟蹤、自動組卷、自動評卷、自動計時、無縫連接、真實環境的科學性、合理性、趣味性。
3.信息技術考試的原則及特點。
(1)信息技術考試原則是:評價體係實現多元化。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精神,注重評價的多樣性、發展性與多向性,構建教育部門、學校、家長、學生多元化評價體係。不但關注學生信息智能水平的展現,且更加注重學生在整個評價過程中信息素質的表現,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展,體現評價既具有鑒定作用,還具有教育功能新理念。
(2)無紙化考信息技術的特點是:①科技含量與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無紙化考試采用人機對話形式,科學、規範、智能與自動化程度高,考試有相應的信息技術硬件作支撐。軟件係統要有題庫管理、智能組卷、真實環境、自動計時、自動閱卷、自動統計功能,達到省時,省力要求。②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考試本身是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相互聯係的發展過程,是我要成功,我能成功信念的自我培養過程,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的重要實踐過程。
4.無紙化考信息技術作用與意義是:(1)實施信息技術無紙化考試不僅是考試方式的一種變化,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教育觀念的更新與學習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無紙化考試強調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與獲取、處理、傳輸、應用信息的能力,強調通過在真實的環境中操作實踐,增強探究、創新意識與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且生動、活潑地學習。這些正是新的教育價值取向、教育質量觀、人才觀所要求確立的觀念與學習方式。
(2)無紙化考信息技術極大地推動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與信息技術教學的硬件建設,保證了學生上機時間,為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提供了保障。
(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水平。通過考試前的集中培訓與實際安裝操作,專兼職計算機教師的專業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4)促進教育模式變革。無紙化考試使教師在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與應用信息教學的活動中,成為組織者、參與者,而學生在無紙化考試方式下,以實踐操作為主,真正成為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的主體,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自學能力與創新意識。
(5)無紙化考信息技術是會考改革中一種新型的考試模式,是創造性的考試模式,是跨入新世紀的一項嶄新的考試革命。它對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下載與整合各學科知識及借鑒其他學科無紙化考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第五節 改革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考試的內容
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考試在政策、方法、形式上的改革外,考試命題的改革至關重要,命題改革是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改革的核心內容,它既是體現課程標準落實情況,也是體現與檢驗新的課程觀及新的考試理念的一種依據,命題考試過程也是促進教師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和提升的過程,特別是教師反思教學、反饋教學的過程。同時,考試過程又是學生學習過程、自我檢驗學會學習的過程,起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作用。
基礎知識是基礎教育範疇的概念,中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各門課程標準規定的有關自然、社會與人類思維的基本經驗,是指一個人適應日常生活、參與生產實踐與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包括課程中基本概念、語法、定理、公式、法則、具體事實或現象等,還包括在此基礎上所反映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一些思想與方法。
基本技能則是人們適應日常生活,參加社會生產實踐與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技能。對學生而言主要是聽、寫、讀、計算、實驗以及信息技術使用等技能。按性質與特點又可分為智力技能與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主要指頭腦對事物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聯想等智力活動所需本領。操作技能則不言而喻。
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評價,就是從素質教育出發,評價學生文化科學素質與解決問題能力。包括學生是否具有適應社會需要的文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獨立探求新知識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求知欲和科學的分析精神。
從根本上講,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形成都源於社會,源於實踐。所以,在會考考核中就應對他們進行包裝包容,考核問題具有真實性及情境性,以便於學生在現實生產、生活中感受、領悟、體驗、理解與把握基礎知識,應在這個基礎上形成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考核中設情境的做法符合現代認知心理學強調的學習要具有真實性及情境性的要求,對於強化與提高學生對真實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解決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支持。使學生在體驗、感受、理解、運用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
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命題,應對那些基礎性、相關性、常識性、規律性及標誌性基礎知識考核就應設情境包裝包容。對有能舉一反三、重大複合價值、觸類旁通構建學科板塊之間的主幹知識,就應為學生基本技能的發展拓寬空間構建發展平台。在擬題時,應給考生設置學科現實的生產、生活中的情境,不但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實用性,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散思維、創新思維聯想的空間,使學生在感受、理解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從廣義講包括人在社交、生活、勞動中處理事物的智、情、意等諸方麵的能力。對學生來講,主要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特別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的能力。也有人把能力分為獲取信息的能力與探索和創新的能力。
《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培養目標中對能力的表述是:具有適應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文化科學知識;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科學精神、形成科學態度,學會科學方法的能力;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逐步形成適應學習化社會需要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在2002年5月16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目標》中又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獨立工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以及人生規劃能力”等。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在能力考查上隻有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才能為學生能力培養營造良好的發展的空間。
1.考核學科綜合能力。《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課程評價中指出:“考試應依據教學大綱規定的目標和標準確定考試方式和組織命題,側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理解,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考實行以來,特別是新課程計劃實行以來,在新的課程觀與考試觀統領下,在堅持水平考試的前提下,側重了綜合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學科內部綜合能力的考查。試題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選擇,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氛圍與富有創新意識的思維空間。著重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也引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與學習中,把本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較為係統的學科知識體係,明確其板塊主幹知識內在聯係,且利用這些知識綜合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