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觀念和辦學的思想有了明顯變化。實施會考後,學校由隻重視高考升學率轉向重視會考合格率,教育教學從僅麵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轉變為麵向全體高中學生。合格的普通高中畢業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的觀念正在形成,“應試教育”的思想受到衝擊。為國家高考實行“3+2”模式改革奠定基礎。
2.高中教學的計劃得到落實。高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偏科現象得到遏製,文科學生不學物理、化學、生物,理科學生不學曆史、地理的現象得以扭轉;學校薄弱學科的教學,特別是思想政治、曆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得到了加強;實驗室、微機室和勞技場地、設備的建設受到重視,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課和信息技術課的開出得到保證,勞動技術教育也開始正常進行。
3.促進課程改革。各省在適應新的課程改革中,把普通高中畢業會考作為評價機製之一,深化改革,促進了新課程改革理念和教育觀念的形成,促進了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了新的課程計劃的落實,檢查了教育過程、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推動了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
4.調動了大多數學校辦學的積極性與師生教和學的積極性。會考給各類學校辦學提供了可追求的目標,給學生提供了成功的機會,給教師教學提供了可實現的希望。實施會考後,從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確定考試標準,以會考合格作為評價高中教學的主要依據,絕大多數高中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學麵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達到合格水平,調動了師生教和學的積極性,薄弱高中也開始改變麵貌,逐步邁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5.教育管理得到了加強,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在會考基礎上建立規範管理,使普通高中的發展有了宏觀調控手段,高中辦學整體效益明顯提高,推動了教育改革的發展。
6.初步形成以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為指導的科學評價方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開始利用會考的成績對學生個人與群體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加強了科學的教學指導、教育管理工作。同時,為各級教育行政、教學研究部門檢查管理教學提供了信息,有利於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用高考升學率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校辦學、教師教學的不全麵、不合理、不科學的狀況。
7.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加強學籍管理。會考利用現代化手段管理學籍,有效地控製了高中畢業生留級、插班與倒流等現象。
8.會考提高畢業文憑的地位。普通高中畢業會考統一學生畢業標準,提高普通高中畢業文憑的社會價值,使其在國際上得到承認。
9.有力配合高考的改革。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原主任楊學為說:“在高中畢業會考的基礎上,改革高考的科目設置,改革考試內容與形式,如實施‘3+2’方案,保送生加綜合能力考試,高考注重考能力等。會考和高考配合,使高中畢業生成為‘合格加特長’的學生。以上的結論,是會考宏偉規劃。普通高中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最高學曆,同齡人中隻有10%可能獲得此殊榮,他們是我國的寶貴財富。以上改革如果成功,對中華民族的繁榮,國家的富強,會有重大意義。” 根據新課程改革和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新型的人才,近幾年會考轉為學業水平考試。
會考和學業水平考試實行二十幾年的實踐證明,該製度對穩定全國中學教育教學秩序,大麵積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是有功勞的,在給高中教育教學以正確導向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有作用。
三、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考試存在的問題
二十幾年普通高中畢業會考的實踐證明,國家教委關於在普通高中實行畢業會考的決策是正確的,但普通高中畢業會考畢竟在我國考試史上是一項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正像鄧小平同誌指出的那樣:“改革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問題是要搞得穩妥些,選擇的方式和時機要恰當些,遇到問題要及時調整。”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實施的較晚,製度欠完善也是必然的,應當說,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度實行二十幾年來,在理論上、認識上、實踐上仍存在不少問題與困難,但這些問題屬於改革進程中不斷完善與解決的問題,隻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加強研究、積極探索,就一定會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會考製度。那麼現行的普通高中畢業會考製度存在的問題有:
1.認識上存在的問題。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在素質教育中的擺位問題還沒得到真正的落實。無論是教育內部還是社會上對會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認識不夠,多年來“應試教育”的思想占據著教育領域,有的教育行政部門評價高中還是以高考升學率為標準。由於目前勞動就業、人事製度等因素,應試教育的思想容易得到人們的共鳴,這種思想嚴重阻礙了會考製度的推進與完善。舊教育的人才觀與質量觀還是推行會考製度的最大思想阻力與障礙。
2.理論構建上存在問題。有關專家提出以下三點:
(1)超前於理論的現實要求。會考的理論框架是經過長期研究、反複修改逐步形成的,但由於最初就把實施會考的目的定位在解決高考和中學教學的尖銳矛盾上,不僅希望會考糾正偏頗的教育理念與錯誤的教學操作,把原來由社會觀念與社會矛盾導致的教育問題的解決希望都寄於會考。這一定性的要求使會考自誕生之日起就超負荷地承擔了曆史使命。因此,會考的提出與最初的設計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理想主義的與功利主義的色彩,有些要求強會考所難,會考固有的那些功能卻被忽視了。然而,會考作為一門考試必然要服從教育測量規律,目標過於理想化就會違背科學,產生會考理論和教育管理與社會需求的某種程度偏差。
盡管應用性要求的提出不必考慮理論的發展,但是提出會考目標的實際背景是高考競爭水平居高不下,單純應試思想左右教學,考試長期難以解決的矛盾指向集中,突出反映在高考上。理論上十分清楚,即使解決了高考問題,眾多矛盾也不可能迎刃而解,因為矛盾反映在高考上,並非問題的根源就是高考。因此,無論如何會考隻能解決這其中的部分問題,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2)會考集中與分散的矛盾對立。①各省會考標準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統一要求的矛盾。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考試,這樣定位本身就體現了集中與分散矛盾的統一。“會”為集中、統一的意思,會考即“統考”、“聯考”。而省級考試則體現了國家教育部權力的分散,這僅僅是形式上或地域上的分散統一,不可避免要涉及教學、課程、內容的分散與統一,這是會考的理論框架與實際操作中最難以把握的尺度。
會考作為省級考試,各省單獨命題、閱卷評分,尤其是各省自成體係的考試標準體現了省際的差異。突出差異的目的主要是適應各省教育與學生的總體水平,適應各省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要求。因此,反映本省高中畢業生的特點,體現本省對高中畢業生知識、能力需求的特點是會考分省命題的前提。隻有達到這個目的,各省組織會考才有實質性意義。
國家教委對會考命題的要求是:一定要嚴格按照普通高中各學科必修課教學大綱的要求製定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會考標準,絕對不能脫離中學的教學實際。各省主持的會考無形中又統一在教學大綱標準上。教學大綱畢竟是全國總體特點的集中體現,它比較適合於中等偏上發達的地區,與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教育的要求都存在較大差距。矛盾的焦點是分省會考的理論前提和教學大綱的統一尺度如何把握,“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適合當地實際情況”可統一在一句話裏,如何體現在一張試卷上。所以,命題操作中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因素往往被命題者所忽略,教學大綱成為唯一的依據。會考不體現地方人才需求特點,難以為社會所用,實質上改變了分省會考的初衷。
②會考和學校辦學多樣化的矛盾。普通高中辦學模式的多樣化帶來教學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多元化,會考的統一性和普通高中的多元化發展方向構成直接的矛盾衝突。
90年代初,普通高中會考推廣實施至今,除極少數試點學校外,普通高中基本是單一的辦學模式,辦學性質、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高度統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教育產業機製的引入,促使普通高中辦學模式向多樣化發展。比如私立學校、英文中學、公有民辦學校、藝術中學等帶有更多自主權的特色學校的比例在逐步擴大,公立普通高中辦學模式也逐步由單一模式轉變為多種模式,如,一、二分段,高二分流模式;二、一分段,高三分流模式;綜合高中模式;升學模式與就業模式。高中課程與教材改革更增加了辦學的靈活性,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與活動性課程、職業技術教育課;減少計劃指令性的課程,增加適應地方發展的“鄉土”課程;教學由一綱一本,變為多綱多本。
辦學模式與課程結構的多樣化必將和會考的統一標準、統一程式產生較大的矛盾。解決矛盾的目標是明確的。會考必須服從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不能用考試評估的反撥作用阻滯教育改革。
(3)理論和現實的統一。會考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考理論與現實的統一。
因為人們首先認可會考理論的價值,教育理論研究者傾向於實際操作要保持同理論的一致性;有些會考理論上的設想在目前的背景下是不可操作的,會考的實際管理者特別強調可行性的重要,往往否定理論構思。因此,就理論而言,有的構思是傳統理論的產物,並沒有考慮到與我國國情的吻合,難以實施;從實踐出發,有些所謂的“不可操作”是人們的觀念與習慣性思維的產物,更不能要求理論為傳統的舊觀念而調整。即“統一”是指協調一致,但更多時候是理論與操作依一定條件的聯合和平衡,是理論與實踐雙方的妥協,趨向於共同可接受的目標。
客觀地講,會考實施與運行中的不利因素,既有理論研究不足帶來的,又有管理、操作不善造成的;既有思想認識上不統一、不到位或是認識的錯誤帶來的,又有製度、政策的不嚴密、不規範造成的。所以,會考的改革和調整必須在理論與操作兩個方向上同時進行,最終達到理論建構和現實操作的統一。
3.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國家教育部宏觀管理調控是會考作為“國家承認、省級考試”的最基本點。各省的會考要在執行國家統一政策的基礎上,體現地方的特點。給地方充分的靈活性必須以加強國家宏觀管理為保障。國家要檢查和監督各省對會考政策、條文的貫徹執行情況,要行使“國家承認”的權利,保證社會對“國家承認”的權威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