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國際上教育改革的趨勢和發展,都促使我國“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課程改革理念、新的教育觀、評價觀,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體製都賦予了新的內涵,這不僅是我國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也給評價製度提出了課題。作為評價製度之一的考試製度,必然受到教育方針、教育思想與課程改革的製約,也必須服從服務於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需要。即高考製度本身就應當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的製度。
第一節 基礎教育改革
一、全麵推進素質教育適應國際競爭是課程改革需要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麵對新世紀的挑戰,黨和國家領導人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五大提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才資源的優勢,關係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江澤民同誌也指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無論就其中哪一個方麵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都具有其基礎性的地位。”所以,全麵實施素質教育,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現培養目標的調整和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是全麵提高國民素質,應對未來挑戰的戰略目標。
建國後,我國先後進行7次課程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取得了成就顯著。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首次構建義務教育的課程體係。80年代後期至90 年代初期,形成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體係。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又進一步提出改革現行基礎教育課程體係,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啟動。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新的一輪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提出要加快構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家發展越來越依賴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大量的創新人才,越來越依賴於教育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1.課程改革指導思想。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以鄧小平同誌的“三個麵向”和胡錦濤同誌的“五項要求”為指導,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麵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振興中華民族。
2.確定課程改革的目標。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麵推進素質教育,體現了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的法製意識,遵守國家法律與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確定了這一培養目標,是基礎教育落實鄧小平同誌“三個麵向”和胡錦濤同誌的“五項要求”思想的體現,是基礎教育承擔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曆史重任的具體落實。
3.課程功能的轉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重新界定新時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確定了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
4.強調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新課程改革前,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學習結果,忽略了學生的過程。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與策略來學習的,掩蓋了學生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新課程改革強調,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影響學生道德的形成以及他們人生的選擇。
5.課程結構改革。新課程的改革改變過去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計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體現了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與選擇性。為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聯係,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現象,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設置了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
6.課程內容的改革。強調“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與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和學生學習生活以及現代社會與科技發展的聯係,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生學習的必備基礎知識和技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首次明確提出了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這在我國基礎教育史上是具有開創意義的重大突破,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新課程的核心與靈魂,它既是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又是整個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整個課程涉及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六個課程領域範圍,這也給課程評價組成部分的考試提出一個嚴肅課題,如何確定考試指導思想,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使考試服從於服務於課程改革。
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教育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1.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教育將麵臨觀念上的轉變,教育是一種服務產業,教育是一種可交易的服務產品,學校、教師和家長、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全新的權利和義務關係,受教育者有權選擇學校,選擇教師與教育形式。學校和教師作為服務貿易的提供者,按國家教育標準對學生提供合格的服務。
2.人才標準國際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人的培養要求有開拓進取與不斷創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與對人類的責任感;較強的適應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國際交往的能力。人才需求也呈激烈競爭的趨勢。
3.課程教材的進一步改革。教育體製、人才標準、教育觀念等方麵的一係列變化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全球範圍產業結構的重組,都需要課程的進一步改革。
4.教育市場的競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會有許多外國辦學機構介入我國教育市場。和其他事物一樣,在我們麵臨嚴峻挑戰時,“世界貿易組織”也給我國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教育的發展規模、速度、質量、效益與群體都發生極大變化,對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傳統的以應試教育為基本取向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製度受到衝擊,多元化、更靈活的教育製度將替代現行的應試教育;我國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增加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教育資源流向國內,提升我國學校市場競爭力;傳統的學校界限將被打破,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都將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國教育將從終生教育角度對自身進行觀念與製度的創新;龐大的現行學校體係運動方式將會改變,教育資源的配置將會迅速市場化,人們將會更重視教育的效率,使教育資源配置更趨於合理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我國教育,則需要教育組成部分的考試要適應或抓住這個契機,迎接麵臨的挑戰。
三、課程評價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全麵的實施素質教育,課程教材的改革是核心,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的思想評價和考試製度是關鍵。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評價進行一係列改革嚐試,但現行的評價與考試製度和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對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存在的主要問題: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書本的知識為核心,忽視對實際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評價方式多采用紙筆方式,過於注重量化,學生基本處於被動地位,評價技術落後;過分關注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評價等。上述這些問題嚴重的製約素質教育的推進與課程改革進展。作為高中教育評價手段之一的高中畢業會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有利於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的評價體係,這就要看會考和學業水平考試是否符合國家課程標準和時代對人的素質要求;是否反映課程改革理念;是否能夠客觀、準確地衡量學科教和學的質量與水平;是否注意考查書本知識和現實世界的聯係;是否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選擇的空間;是否關注了對學生的教育價值;是否注意了學科內知識的綜合性與單元知識的相對完整性;是否考查了學校軟、硬件設備在教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方法、方式改變與發展;是否有利於發現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是否注重反映了考生的發展性且對潛能與特長進行了描述;是否體現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考核及培養過程的引導。評價的做法與要求如下:
1.課程評價不僅要發揮評價的甄別功能,同時也要發揮教育功能、改進和激勵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發展與提高的過程,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獲得最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課程評價的目的是促使每一個學生成長,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學校的發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發展和提高的過程,發揮其評價的教育功能。這種發展性評價不能僅關注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有機地把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學生成長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2.建立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評價體係。評價以學生發展為本,既要關注學生學業成績,也要發現與發展學生多方麵的潛能,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注重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經驗,改變接受性的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總之,要關注學生個體一般性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科理論知識與學科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思維技能和品質的發展;關注學生研究和學習技能的發展;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特長的發展。
3.要注意評價的主體性、多元性、開放性。評價的多元性是指評價和考試改革必須體現新的教育評價觀念,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的多元性,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評價主體性是指在評價過程中,學生是主動參與者。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使學生在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共同作用下進步。評價的開放性是指評價應該突出發展、變化的過程,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4.發揮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通過評價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發展。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把學生看作評價主體,堅持評價的民主性,注重激發與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對評價的參與感及自我體驗,養成學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習慣與能力。
(1)高中會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評價原則。
①要始終堅持高中畢業會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高中文化課水平考試的性質,全麵遵循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和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要求,密切聯係各省普通高中教學的實際,使會考和學業水平考試給教學以正確的導向。
②要始終堅持源於大綱與依托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就是要通過學科知識和現實世界的聯係,學科知識和學科知識之間的綜合,更深入地考查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與生存、發展的能力。
③要始終堅持貫徹課程改革理念,有利於教育的創新,有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時代的需求,有利於發揮考試的教育功能,有利於開展過程性、發展性評價。同時,關注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健康發展。
④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考試標準應體現課程標準最基本要求及各省教學實際,考試標準要相對穩定。
⑤在現代考試理論指導下,評價標準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現代考試評價技術的優勢,使評價標準科學、準確、可測量、可操作。
(2)高中會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評價內容。
①對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評價應著重感受、體驗、理解、運用的考核。
②對於思想品德評價,應尊重學生與促進完善。思想品德是學生個體的道德表現、政治立場、世界觀、人生觀的總稱。品德評價從目前社會觀念反映了一是國家政策、法規、文件的精神;二是用榜樣的特征來把握一時期的道德認識、品格情操與行為規範要求;三是社會輿論反映的社會觀念。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應激發興趣,陶冶情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主要有:對待科學的學習,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對待自然四個方麵。在態度評價中,通常分學習態度、社會態度與科學態度。
④能力發展水平的評價。以促進分析、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為重點。
總之,課程評價要以尊重學生為基本前提,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