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高考改革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國際上的一些考試理論、招生製度、教育測量方法進入我國,影響與促進我國考試研究的深入開展。較重要的高考改革有兩次,一次是高考標準化考試改革,另一次是高考“3 + 2”改革。
一、高考標準化考試的改革
有關標準化考試定義,在第一編第一章已進行了闡述。從考試實踐上看,如何保證考試的可靠性與實效性,如何對考試這一係統過程進行嚴格的控製,建立一套統一的標準,縮小因試卷的內部、考試過程與考生本身帶來的誤差,使高考能夠更科學、準確地測量考生掌握知識的狀況與具備能力的發展水平,便於高等學校擇優錄取,便於中學改進教學,縮小高考考試的消極影響,明確考試內容具體要求,增加考試覆蓋麵,解決好繼承和創新問題,節省人力、物力與財力。這就是開展高考標準化考試改革的目的。
1985年,教育部批準在廣東省進行高考考試的標準化試驗。試驗的方針是:在繼承我國傳統考試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外國有益做法,創造適合我國國情的標準化考試。
1986年,廣東進行英語、數學、物理考試標準化的試驗。英語標準化考試試驗擴大到山東、遼寧、廣西壯族自治區等。次年,廣東又試驗語文。英語考試標準化的試驗又擴大到四川、湖北等7省。
1988年,廣東進行5個學科標準化考試的實驗。英語標準化考試已擴大到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1989年,國家教委製定在全國逐步實施標準化考試的規劃。決定分兩步在全國實施標準化考試。第一步,1992 年前,各學科高考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發兩張試卷,選擇題用光電閱讀器評卷,並進行其他改革準備。第二步,在 1995 年前,初步完成標準化考試的基本要求。主要內容有:製定考試大綱或說明,明確且具體規定考試的要求;在高中會考的基礎上,確定高考考試標準;在考查學生知識的基礎上,要著重考查學生能力;不同學科要根據其內容,確定題型及比例,試卷要求規範化;建立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改進命題辦法;建立高考命題題庫,改進高考考務管理;建立全國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考試常模;實行高考分數轉換標準分試驗工作;發布高考反饋信息製度;實現高考管理手段的不斷現代化等。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我國共進行了各種製度和考試上的改革多次。圍繞著高考改革,凡是和技術相關的改革,大部分比較容易取得成功;而屬於製度性的改革往往曆經反複,走過的是比較曲折的道路。如:(1)高考時間調整,被普遍認為使高考更加人性化。(2)標準化、網上錄取、網上閱卷,都是依托於現代科技的改革。(3)涉及考試次數、開考科目、考核內容、錄取模式等改革,爭議和反複就比較集中。
新課程下的高考在繼續保持原有命題思路的基礎上,尤其強調實用性。淡化應試色彩,重視考生能力。考核科目、試卷結構趨於穩定;知識、能力要求趨向實用性;逐步明確各題型的考核功能;減小試卷長度,增加學生的思維空間;合理控製難度。難度要符合各地考生的實際;適當加大試題的跨度,以適應各層次考生的需要。
2008年全國高考實施自主命題的省、區、市仍是16個,考生人數約占全國考生總數的2/3。自主命題省份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重慶、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陝西。
標準化考試改革小結。
1.綜上可知,高考的標準化不僅僅局限考試試題的一種標準化概念,而是涉及整個高考考試過程的全麵改革。它把考試作為一個係統工作來對待,將命題、考試實施、評卷、報告成績的主要環節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分頭並協調一致進行改革,經過多年努力,逐步形成四個既相對獨立、又相對完整,既相互製約、又相互激勵的較科學的操作規程。
2.確定了考試目標與考試大綱。在標準化考試的改革中,結合我國教育的國情,吸收了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建立考試目標,製定考試大綱。包括考試目的、性質、內容、範圍、方法、形式與樣題等。
3.確定了主、客觀題型的比例。充分利用客觀試題覆蓋麵廣,評分客觀準確,利於考查學生判斷能力之長處,以及主觀試題比較係統地考查考生綜合能力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之優點,探索主、客觀題型合理、恰當的比例。
4.分析的依據科學,評卷的手段現代化。運用教育測量學基本理論對試卷、試題進行定量分析,為提高命題水平奠定基礎。評卷的手段的現代化提高了速度,減小誤差,節時省力。
以上所述,高考標準化考試的改革是成功的,在我國高考改革占有重要地位。
當然,由於曆史的局限,這項改革也存在著不足。如,過於看重知識點的覆蓋麵,命題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及時轉變的力度不夠。題庫建設、分數的轉換與解釋等工作,由於各種因素未能實現或還存在不小差距。高考標準化改革雖然是考試內容上重大改革,但改革的理論與模式未突破高考單一性考試製度的框架。
二、“3+2”的高考改革
1.“3+2”的高考改革背景。
(1)建國後,高考改革走過艱難的道路,實行推薦上大學,不僅帶來知識水平的嚴重下降,也助長了“走後門”的不正之風。實行統一高考入大學製度,又走不出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怪圈,教學計劃得不到貫徹,學生偏科,知識結構不健全。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考試製度不健全,沒有建立多層次的考試結構。
(2)高考作為我國高校招生製度為我國人才的選拔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當時報考大學學生270多萬人,升入大學的僅為18%至20%。顯然用它的標準作為評價高中教學唯一標準是不合理的。因此,國家建立衡量高中教學質量的水平考試 ― 高中畢業會考和現在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在此基礎上又對高考進行配套改革,這就是“3+2”高考模式。
(3)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在全國全麵推開,高中教學計劃得到了落實,學生偏科現象得到了糾正形勢下,為進一步減輕高考對學生帶來的壓力,國家教委在關於印發《一九九三年試行國家教委高考新科目組考試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了“3+2”模式,1993年試行,1994年在全國推開。
2.高考“3+2”模式的主要內容。高考“3+2”模式是在全國推行高中畢業會考的基礎上實行的一種高考改革模式。它把原來高考考7科減少到考5科。“3”為必考科目,即語文、數學、外語3 科,無論考生考文科或考理科,這3科都要考。“2”也是必考科目,隻是文理科必考科目不同,文科在考3科基礎上,再加考政治、曆史,理科則加考物理、化學。因有高中畢業會考而地理、生物兩科不列在高考考試科目範圍內。
國家教委在《一九九三年試行國家教委高考科目組考試方案》的通知中,闡述了這次改革的指導思想與原則,即“在改革科目設置的同時,考試內容與形式也將相應改革;在考查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考查能力;在擇優的前提下,調整試題難易度;實現考試的標準化。以逐步做到既有利於高校選拔合格新生,又有利於中學教學”。確定了“在考查知識的基礎上,注重能力考查”的原則。1997年,擔任國家教委主任的朱開軒同誌指出:“1997年國家教委正式確定推行普通高中畢業會考並相應逐步減少高考科目設置的整體改革方案。這項改革的主要意圖是:(l)衡量高中畢業生的全麵素質與合格考試同以升學為目的的選拔性高考區別開來;(2)高考報名社會化,逐步同所在中學脫鉤;(3)高中合格考試及全麵質量有保證的前提下,逐步減少高考科目數量,減輕學生負擔;(4)高考科目的設置權逐步交給地方和高校自主確定。這項改革的最終目標,隨著各方麵配套改革的條件不斷成熟,高校招生工作的權力要逐步由政府為主轉到高校手中,屆時,國家教委隻負責高考課程的統一命題,高校可以根據各自專業特點自由選擇考試的科目和門數。考生可根據自己的意向,選擇要報考的高校及專業所要求的科目和門數。這樣,既減弱高考對中學教學隻重視某些課程的指揮棒作用,又減輕考生負擔,同時還有利於高等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自主選擇新生。”這就是他對“3+2”高考模式作的概括性的總結。
3、高考“3+2”改革實效。
①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在命題理論、技術和方法上,都初步形成一套保障測試學科能力的有效作法,得到社會的認同。
②高考“3+2”改革實施近10年,為高校選拔了人才,在完善我國高中畢業會考製度配套改革上,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③高考“3+2”模式在高中畢業水平考試的前提下,減少了高考科目,減輕了學生負擔。
④高考“3+2”模式為新一輪高考科目組的建立,為新一輪高考“3+X” ,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當然,同任何改革一樣,高考“3+2”改革也存在不足。
第一,全國高度統一的考試格局,必然是以測量共性的東西為主,而兼顧個性不足。長期以來,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與普通高中的特色與要求難以區分,出現了許多矛盾。
第二,考試科目的設置“剛性有餘,彈性不足”,且對中學過早文理分科教學產生了催化作用。同時各考試科目之間的界限也比較嚴格,不利於綜合能力的測試。
第三,試卷種類單一,全國共用一張同一水平(難度)的試卷,促使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中學追求同一水平,對高校也如此,勢必對實施素質教育產生不利影響。並且,考試次數單一,人為誇大了一次考試的作用,給考生帶來較大心理壓力等。
第三節 “3+X”高考改革
一、“3+X”高考改革背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高考開始了標準化考試的探索,這次改革主要側重於考試技術的更新。90年代的最初幾年,普通高中畢業會考配合高考逐步走出了文科考6門,理科考7門的幾十年一貫的模式,確定了“3+2”考試形式,主要目的在於淡化高考指揮棒作用,正確評價學生和中學教學。90年代中期,高考由注重知識的考查逐步轉為加強對能力考查,重點是考試內容、命題指向的改革。目前,高考又進行了“3+X”改革,這次改革涉及的內容較多且範圍較廣,應當說改革的力度超出以往,就個人理解,其客觀發展趨勢有三個主要特點。
1、高考“重心”要降低,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招生人數較上一年擴大了40多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至今高考招生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正在將大學的“英才教育”模式逐步轉向“大眾化教育”模式。高考與之相對應,選拔功能與淘汰功能的比重在逐步變化,前者降低,後者升高。目前,錄取率達到考生分布的峰值附近,高考必須麵對大多數考生,考試水平的“重心”必然要降低,因此,高考的考查方式、內容、重點都必然要有較大的調整。
2、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3+X”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突出“3+綜合”,這項改革一改傳統的學科分立測試的形式,將綜合能力視為學生選擇不可缺少的素質品質。綜合能力是社會勞動必須具備的能力,高考必須反映社會對教育的要求,綜合能力測試旨在建立人才的知識結構符合社會需求的調整導向,綜合科目測試超越了學科教學大綱,也超越了學科課程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科教學觀念,各個學科正從一種分散的、相對隔絕的、自成體係的小科學形態,向一種綜合的、連通的、互相緊密相連的大文化形態轉換。
3、高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3+X”高考模式中,“X”是學校、考生可以在多門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的,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考試方向,不同的學生可以選擇參加不同科目的考試。“3+X”改革與以往的高考改革本質不同點,在於初步探索了高考多元化的發展方向。高考多元化的優勢在於:
①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根據專業方向的要求設置考試科目,突出了專業特點,更接近因才錄取,改變了所有專業一律的依總分錄取。
②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意願和特長選擇大學教育。“X”的設置是以承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承認個體身上各方麵潛能的不平衡所顯示出的個性為基礎,允許學生在高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也允許學生依此選擇學校,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優勢和興趣發展。
③製約單純應試的教學傾向。一門課程可以針對一個考試大綱、一張試卷形成專門應試教學模式,但對於多元化高考就難以用“考什麼,教什麼”的方法應試。麵對多元化考試,很難針對一二個高校選擇的考試形式組織專門教學。要適應這樣的高考,隻能回到課程和教學目標上,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上,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綜合素質。
④有利於課程與教學的改革。基礎教育中必修、選修、活動三大課程板塊缺一不可,課程改革的思想被接受,各類課程被重視,需要高考的配合。我國地域廣闊,發展不平衡,課程與教學要符合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要適合學校和學生的差異,課程的多元化是客觀規律的要求。高考多元化為課程與教學提供了改革的基本條件。
總之,教育的內外環境都要求高校招生考試在內容和形式上深化改革,以適應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3+X”高考改革,亦是繼“3+2”改革之後的新一輪高考改革。
二、“3+X”高考改革的指導思想
1992年2月13日教育部頒布的高考製度改革意見中對高考改革的指導思想作了明確的闡述:“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於高等學校擴大辦學自主權的三項原則,把高校招生考試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這也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指導思想。
1.有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克服應試教育傾向。為了推進素質教育,我國的基礎教育實行課程改革,為中學生全麵發展提供有利前提,高考也要服從課程改革目標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呈多維性,但克服高考指揮棒中的不利因素,使高考有助於素質教育的開展,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高考指揮棒應該使中學更注重能力培養,更注重素質教育的提高,有利於高中課程改革的進行。這是高考改革必須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