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壽寧寺紀遊(2 / 2)

宋代《赤城記》中,壽寧寺列為寧海寺院第二名(僅嵩教寺與此稱寺,其他四十四所稱院)。

此後,幾經興廢。1958年遭火焚後,近年由台州佛協會長、高明寺方丈覺慧法師重建一新,1993年8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1999年6月9日,參加中日國際佛教旅遊線研討會代表到此考察,一致確認壽寧寺是佛教傳向世界和中日友誼的重要紀念地。日本友人村上博先生在浙江省旅遊局何思源處長等省、市、縣人士的陪同下,為“日本法濟大師耷然登陸處”石碑揭幕,使中日友好口岸重放光彩。

走出寺院,我們又來到陳氏宗祠前,先看那樟樹樹幹碧綠豐滿,長勢旺盛。樹高約25米、胸圍7.5米的古香樟,要五個人才圍得過來。更妙的是在4米高處自然分為五杈,好像一雙巨手的五根手指,伸向前來的客人,故又稱“迎賓樟”。據《寧海縣地名誌》載,在宋嘉定十五年(1222)前,該處為寧海之繁華古鎮,該樹樹齡超千年,與古刹一起不愧為“晉代雙聖”啊。

原來以為走馬羊想給我們驚喜的是宗祠前麵的那棵古香樟樹,其實還不止。因為,在他的指點下,我們又發現日本耷然登陸處的石碑就在“迎賓樟”前的樹叢中。

由於還要沿路攀爬登山步道,我們隻能稍作逗留。離開壽寧寺後,大家對此寺的有關考證話題依然伴隨著腳步繼續著。有關港頭古村的,說是陳氏宗譜記載的文天祥的舊序“蓋蒼毓秀,得產俊英,緱山攬勝,傑出才名,若吾必達”等數語的描述,就是再現了港頭當年的繁茂景象,說明港頭是一座非常繁華的古鎮……有關曇猷僧人的,猜想他選址在僧帽山下,是讓舟楫入港時就能遠遠望見這座珈藍建築,使過往舟船產生恍見瓊台樓閣的幻覺,不禁心馳神往……有關鑒真和尚的,想象出他必定長得慈眉善目,螺髻大耳,那晚留宿在寺裏必定籌劃著再次東渡後傳經布道,弘揚佛法的大計……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聆聽大家的高論時,我仍在回眸,那一瞬間,我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從此寺輻射出來的一種神聖的靈光,那抑或是兩位高僧遺留下的結眾生緣、造福眾生、成就眾生的不朽精神吧?鑒真大師雖然隻是夜間留宿,但他勇敢、執著、堅韌、謙讓的背影著實讓寧海人民膜拜了上千年。而對於曇猷高僧,我似乎悟覺到很多,據說他麵對蠱家的傷害則快食無他;麵對猛虎、壯蛇則誦經如故;麵對石梁沉著跨越;麵對善神謙讓石室。那是怎樣升華的一種僧格啊!他的舍身求法、好學大度、淡泊名利和潛心創造的個體靈魂和佛教精髓構成合一的精神圖形,勾畫了壽寧寺的深厚底蘊,加上古道的纏繞伴隨,所以相得益彰,彪炳千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