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壽寧寺紀遊(1 / 2)

◎婁美琴

這次是因為要與大作家一起爬步道,硬休眠了一整夜。

早晨與大作家薛家柱夫婦及海飛會合後,報社的走馬羊先生介紹說我們走的是南線登山步道,不是很陡峭,但很有意思。

……嫋霧初散,步道似一根帶子伸向無盡的遠處,那些樹梢草尖輝映著日光而搖曳,滿頭銀絲的薛老師和比他年輕三十歲的海飛倒是步伐一致,邊看邊聊,興致勃勃,我詫異腳下的登山泥路,不時有青苔、石子、落葉、有青藤或橫貫或堆砌,但看上去就是極為幹淨的感覺,這就是美麗的楓槎嶺。沿著此嶺蜿蜒前行,不一會兒就到達一個大樟樹掩映的村莊。走馬羊說這是水車鄉港頭村,其後山麓有座很小且很有來頭的壽寧寺,一定要大家駐足瞻仰一番。

壽寧寺外觀真的是算不得打眼,但橘黃色左外牆上,白底黑體的“晉代古刹”四字,似乎炫耀著它不凡的曆史背景。正門不高不大,但也是紅角青瓦,梁額書有黃色字“壽寧禪寺”。

這座壽寧寺有著怎樣的來曆呢?

海飛的一個簡單問題,引出了大家對揭秘這個小寺院的興趣,原來,小寺院竟與兩位曆史高僧有著深厚淵源,這也是這座小梵宇雖掩藏在青山翠樹中上千年,佛光卻越發彌久的奧秘。

回憶曆史就像回頭看風景,還需“撿”起剛才經過的楓槎嶺說事。楓槎是一種楓樹製成的筏,晉代敦煌高僧曇猷(?—約396),當年沒有趕潮流到西天去取經,而是南下江漢、江浙一帶弘傳佛教,南下就是乘這種交通工具進三門灣白嶠港登岸,上岸後,楓槎漂擱對岸,至今稱楓槎山(在港頭寺對麵)。當時,曇猷感到口渴,四周沒有淡水,曇猷以禪杖戳地,白泉湧出,遂建白水庵。這就是壽寧寺的前身。此後,曇猷沿水母溪(白溪)進天台山腹地,陸續創建了永福、柯山、石梁、赤城、萬年、多寶、廣潤、清居等佛刹,成為天台佛宗的開山之祖。

於是,大家又在寺前找到曇猷石和白泉井兩古跡。白泉井高出地麵1.5米左右,據說常年不幹枯,村民也以此井作食用井。白泉井又名“洗腸井”,相傳曇猷之母懷胎時,時經蔥園,穢臭犯胎氣,飲了白泉井的水,除去了穢氣。佛門不食蔥蒜等五辛的戒律典故也出於此。於是大家說,我們也喝上一口吧,更能洗去我等凡夫俗子的精神世界的汙穢呢!

邁進寺內,發現小小寺院裏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三聖殿等主要建築。可喜的是,另一位高僧——唐代的鑒真和尚的印記還有見聞。因為寺中建有東渡紀念堂,保存著當年東渡真身的釋迦佛像,並立有“三寶東渡”紀念碑。在與三門籍的師父聊談後,得知此寺幾度劫難幾度改名,還保存到現在的狀況,實屬不易。

在日文中,此寺被譯作白泉寺。唐代鑒真和尚第四次東渡日本時,曾到此留宿。可見此寺的背景不凡。該寺由於在公元983—988年間接送耷然、嘉因師徒,而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口岸,淳化元年(990)侍郎王化基奏請改名為壽寧寺。大概是祈願給寧海人民帶來更大的福壽吧。至道元年(995)宋太宗搜訪名山,又遣內侍裴愈賜給壽寧寺禦書三十軸,以資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