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天妒英傑,在1919年五四運動剛起、新的革命曙光將現之時,被軍閥排擠、心情鬱鬱的童保暄在一次閱兵中感染了風寒,從此一病不起,於5月間壯誌未酬,溘然長逝於33歲風華正茂的英年。正是其詩中“梅子初黃春事畢,幾聲啼鳥泣殘紅”的時節,草木含悲、山河共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功業未竟,而父老、妻弱、子幼,不禁令人唏噓歎息!歿後,童保暄的靈柩回歸故裏,被安葬在寧海水車村。段祺瑞為其墓碑題了字,徐世昌大總統肯定他“治軍浙省以著勤能”,並追贈曾任旅長、師長、時任閩浙軍副司令的童保暄為陸軍上將。生前好友郝國璽、張載陽、夏超等評價其為“古之名將,今之豪傑,非虛語也”。眾友人紛紛挽聯垂吊,連他曾經的敵人陳炯明亦挽悼詞曰:“閩海觀兵,知公能將;峴山墮淚,為國悼材。”其部曲師友悼念不絕,另於1923年籌資在杭州寶石山下為其建造了童公祠,矗立在西湖秋瑾墓對麵,嶽墳橋旁。
著名學者,為人耿直的章太炎先生更為童保暄撰寫了《童師長祠堂記》,稱讚他“少以幹翮聞於軍中,初舉大義,君實為幹魁,其後拒袁氏帝製,走其幸將,功亦第一”,並說,“浙人以布衣芟大難者三矣,首富春孫桓王,次長城陳氏,而臨安錢氏為其下……君起偏裨,奮其馮震,卒攘東胡,恢複疆理,直袁氏強衙,再起與之爭命,視錢氏為難能。”“若夫表忠之義,君蓋深尤之。”把他比之於浙江曆史上三位從布衣建軍開創百年至數百年大業的三國孫策、南朝陳霸先、五代錢鏐,並認為其比錢氏更值得紀念。這是對童保暄將軍曆史功績的最高評價,也是痛惜他英年早逝的深切表達。
三
時光倏忽就流轉了一百多年,古鎮默立,水流潺潺,曲折幽深的河卵石小巷見證著歲月的變遷。寧靜小鎮午後的陽光依然那麼明媚,明媚陽光下午後的小鎮依然那麼寧靜,這儒道一體、天人合一的小鎮是如此熨帖地撫慰著人的心靈。我總覺得是古鎮的流水與韶華打磨了童保暄身上的那種品格與秉性,使其像塊晶瑩而潤澤的玉石,那麼純粹、明淨和高潔,穿越漫漫曆史的風煙依然灼灼閃光。
順著民間文藝家童章回老師的熱情指引,從古鎮南邊穿過前童鼓亭博物館,從小橋流水的曲折處轉入,在明清古建築群裏,即可見一座老式的小四合院,大門外標明了這是童保暄故居。木結構的大門框頂有著典型的明清風格的雕刻,細膩的圖案和生動的人物形象裏隱喻著福壽財祿之類的祝福。門楣上刻著幾個篆體大字,溢著時間的痕跡,呈現出曆史的悠遠。東北角被住戶拆了翻新顯得突兀醒目的那間正是當年童將軍出生的故地。可惜童保暄將軍的故居雖然已經被列入相關部門的修繕計劃,但陳舊凋敝的小院裏仍有幾家和藹年長的住戶,不知為何征用,問題依然懸而未決,修繕工作也遲遲沒有進行。另外聽說杭州西湖畔的童公祠亦已不存在。這讓憑吊英雄的後來者覺得頗為遺憾。
倚仗著這塊土地所賜予的風水,雖然經曆了世事滄桑,童保暄的後人中除了長子童協龍幼年夭折外,還有兩個兒子童協浙(在土改中作為地主分子被擊斃)、童協江及女兒童協慧長大成人。如今童氏子嗣遍布於海內外,其家族仍有一脈在小橋流水人家裏傳承綿延。
如今依然健在、常回古鎮老家的童保暄將軍的孫子童帝綬先生,是位手藝精湛的木雕師傅。這位長相淳樸英武的七十來歲的老人似乎頗得其祖父之將帥遺風,言談之間神采奕奕,精神十足。巧的是,他還是前童古鎮元宵佳節主要景觀鼓亭的工藝傳承人,經他之手修繕打造的鼓亭抬閣,年年元宵在古鎮順著小橋流水蜿蜒流轉。
午後古鎮安詳的時光裏,在明媚暄暖的秋陽中,我們談論著童保暄將軍的英雄往事,仿佛穿越百年的烈烈風塵,英魂依然徘徊在這片令其魂牽夢繞的故土。《競雄女俠秋瑾》讓辛亥革命的先驅者秋瑾女士永留銀屏;《辛亥革命》則刻畫了孫中山等一群風起雲湧的革命者的形象;一曲《知音》使得雲南之護國將軍蔡鍔流傳千古。功勳傑出而英年早逝的童保暄將軍卻在曆史風煙中黯然沉默著,甚至還被某些人曲解蒙汙。我想如果童保暄故居修繕翻整之後,倘有人能夠以小說或影視作品的方式,用藝術的表現形式真實再現他那段經曆了鐵血與水火洗禮的曆史、那些豪邁激越的民國往事與其水晶般純淨的人格,必能濡染教化這喧囂塵世中的後人。
屆時童將軍的英魂故裏思親,在元宵歸來的時候,一定會欣慰地看著這一切,這祥和寧靜的風情無限的明清古建築群,這有著江南紫竹調般悠然的小鎮。正是:
元宵佳節時,魂魄歸來日;
燈火燦爛處,風情更勝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