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小橋流水覓英魂(1 / 2)

◎楊小娣

石境山前景色新,萬千燈火樂人神。

西湖月是南溪月,多少鄉思到客身。

這是民國時期寧海籍著名愛國將領童保暄將軍的一首元宵思鄉詩。詩中提及的石境山、南溪月,就是我小時日日途經的地方。從國家登山步道西線徐霞客古道至梁皇山的途中,順著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寧海前童往南走,是浙東大峽穀天河景區流下來的悠悠白溪水。跨過溪上的那座大橋,路口分叉的一端往前走是我的老家,另一端就是童保暄記憶中的石境山。山麓有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的明朝大儒方正學先生為前童讀書人講學的場所——石鏡精舍。

這古風猶存的前童小鎮,每逢元宵佳節,就家家掛起大紅燈籠,戶戶貼上喜氣洋洋的對聯佳句。在一片熙攘人流中,古裝裝扮、粉麵紅唇的童男童女便坐在滾動前行的雕刻精致的鼓亭抬閣上,舞龍舞獅的在最前麵開路,一路上鑼響鼓鳴,彙成一支喜慶的隊伍,沿著小橋流水,順著青山綠溪,挨家挨村地遊走過去。最後節日的盛宴在一片煙火絢爛中到達高潮並隨著煙花的湮滅而結束。

這是古鎮最具風情的場景。這些場景生動地呈現在童保暄將軍的詩詞中,也一直盤桓在我的腦海裏。縱然時光流逝,但一百多年前的風俗與今天沒有什麼變遷,一百多年前的月亮也與現在沒有什麼區別。恍恍然有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之歎。很榮幸與童將軍同飲過一條川流不息的溪水,共看過一輪千年不變的明月,也共同沐浴過青山綠水之畔的煦暖陽光。行走於鎮村鄉坊間,童保暄將軍的故事依然與這片山水同在。

有著八百多年曆史的前童古鎮經由童氏始祖童潢和先祖童濠的不斷開創,以天人合一的和合理念逐步構成了“回”字九宮八卦式的格局,並有了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漫步古鎮中心的河卵石小巷,八卦形繞村而流的水渠一派靜水深流地沉著,一條條石板善解人意地從住戶門口鋪伸到卵石路上,架成了一座座生活之橋。卵石路的另一邊按居民生活需要間隔地設著方形的水井。灌溉、洗刷、飲用各歸其用,生活井然有序,悠然自得。小橋,流水,人家,至今仍古韻悠悠。

這古樸純粹的寧靜曾經吸引過著名畫家陳逸飛先生來此拍攝《理發師》,發掘過周莊淳樸之美的陳逸飛一定也是被前童古鎮宛若處子的純美打動了。除了旅遊旺季和節假日有天南海北、不同膚色的遊客來此探古尋幽,平日的古鎮小巷寧靜如昔,飄逸著溪水的清涼,回蕩著老豆腐的醇香,在歲月的風煙中寵辱不驚。幽深曲折的小巷裏,偶有穿著旗袍打著花傘彳亍前行的妖嬈女子,頓然使之流淌出無限典雅的詩意。

這美麗多情的古鎮定然經常縈繞在童保暄將軍的夢鄉。人的生命軌跡可以有多種形態,但不管線條如何最終都隻會圍繞一個軸點,這一點肯定就是心中魂牽夢縈的故鄉。清納蘭容若有詞“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於童保暄將軍亦如此,“多少鄉思到客身”。童將軍1887年出生於此,幾近千年的卵石路上留下了英雄少年無數重疊的足跡後,20歲遠行由此劃出了幾條大弧線,涉及大半個中國。淳樸聰慧剛毅的他從古鎮出發,走到梁皇山的拱台書院求學,又從寧海遠赴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讀書,再至天津陸軍警察學堂學習,後返回杭州任職並開始了一生的壯舉,隨後再至南京,至福建……直至1919年年輕的生命不幸隕落,才最終回歸夢鄉古鎮。

童保暄這位文武雙修的儒將,在辛亥革命和反袁的護法運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稱為浙江之蔡鍔,是寧海曆史上軍銜最高的將領。

辛亥革命時,童保暄年僅24歲,在眾人畏縮推讓之際,血氣方剛的他慷慨陳詞,被推舉為起義臨時都督。他憑著自己的聰慧和勇毅,有條不紊地指揮了杭州起義,功成後又主動讓位;隨後為了辛亥革命的最終勝利,又擔任參謀處長率軍北上攻打南京,再次取勝立下汗馬功勞,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將帥氣度。反袁護法運動時,童保暄年僅30虛齡,卻如中流之砥柱,使浙江在雲南等省獨立之後成功獨立,隨後又一次辭功讓位。奮勇斡旋間,他展現出了令人欽敬的品德和智慧。作為指揮兩次舉旗的浙江革命軍主將,童保暄的功績在曆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

童保暄的文韜武略、修養德行無一不值得人們尊崇。雖然多次發動了武裝起義,但他一直反對內戰,主張一致對外,他希望能夠建立民主共和的獨立自主的國家。厚厚三十餘萬字的《童保暄日記》中處處閃爍著他心係百姓、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分析時事利弊的智慧以及淡看功名利祿的通透。他雖然是個軍人,但在戰爭取得勝利時,多次在詩中喟歎“羞將戰績詳軍報,怕聽生民籲苦聲”,“父兄更囑問,征戰幾時休”?南北軍閥對峙期間,不得不服從軍令參戰,但他仍然希望以和談方式解決。他不慕榮利,並淡視如煙雲,幾次起事成功之後即讓位於人,在“反清反袁又抗日”的革命鬥爭中真正做到了“為國為民不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