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西行漫記(1 / 1)

◎黃敏

自四個世紀前徐霞客於“癸醜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由衷地發出“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的讚歎,這條古老的寧台相銜之路就指向了一種神秘和浪漫,引發了無數後人“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無盡向往。

緱城向西,踏上這塊地勢漸漸走高的散發著山野之清香的土地,在扁擔崗上,你會有一種國人之於黃土地的由衷膜拜。皇天後土,祖祖輩輩的鄉人正是根植於這千百年深沉無語的生命之田,交替他們寂寞卻踏實的營生。而如今,更多的人遠離了它,迎向了繁華和喧囂,淡出“鋤禾日當午”之況味,更不識土地的氣息和顏色了。

“至梁皇山,聞此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步入此道,你會情不自禁被徐翁牽住鼻子走的。古時西鄉大蟲之威猛成就了徐霞客夜宿梁皇。令人扼腕的是這位遊聖首宿的古驛館已是形銷骨立,站立不穩了。破敗的廢墟靜默無語,彌漫著訪萍尋蹤者淡淡的悵惘。驛館門口,仍見四米見寬可“五馬並行”的古驛道。驛道原長五百米,現存兩百餘米。所幸連接古驛道的梁皇石橋亦得以保全。此橋舊稱“千秋穩鎮橋”,五礅六孔,長28米。始建於宋,重修於嘉慶九年(1840)。二十多年前一場洪水將它攔腰截斷,如今梁皇的村民們自行集資修複,使之又成通途。

王愛之所以名為“王愛”,並非與什麼古老民間愛情故事相關。陳永定三年(559)吳興王遭隋文帝滅國,遁於赤城(今台州)。至筋竹嶺頭後,發現“前有聳峙峰巒,地若眠牛,山水秀麗,林木蔭翳,堪為愛居之所,對人因名曰:‘王愛山’也”。這帝王鍾情之地亦曾是唐大中十三年(859)浙江農民起義軍首領裘甫所屬部隊途經之處。外莊村中有石碑刻“王愛山堠”四字。字體遒勁,為唐鹹通四年(863)所留古跡。境內蘭田庵則曾是革命根據地之一。

經岔路外崗至大暮,幽然可見一古刹。曰“永樂寺”。與永樂大帝並無幹係,卻正是令清代詩人、鄉賢王夢賚發出“院名永樂境清幽,福地還從何處求?讀罷赤誠當日記,令人兀坐思悠悠”之喟歎的所在。據有關古建築文史專家反複考證,寺院主體為明代特色,清朝時作了翻修。而大殿中的兩根梁柱古樸粗放,中圓兩尖,呈梭狀,柱礅上細下粗、重心下垂之風範,則近似梁朝時的台州古風。如今在溫台,也已經是難得一見了。

院落中悠然橫豎一古碑,竟出自北宋名臣羅適之手。這位九百多年來被推為“浙學先河,理學先聲”、“緱城學祖”的兩浙提點刑獄,榮歸故裏時為拜謁、酬恩智賢、禹昭兩位大師而立此碑,並對永樂寺所處之隅發出“踏雪躡翠,入長鬆之徑,登堂皇,卷簾四顧,美乎哉”的吟歎。是時春色在物,夕陽滿山,野花開而百鳥啼,微風起而白雲亂,幽芳可摘,逸興俄生。“靜裏法雲連塔影,悠然鍾韻和溪聲。”人替而景在。任九百年風雲變幻,王愛卻處之從容,生色依舊。

常德法師款以素宴,滌去一幹俗客凡塵,遙指寺後紅坡,卻是沉寂了兩百餘萬年的火山之腔。心奇而步疾,越攀其上,則可領略別一番的天地造化。鬆軟紅土裹夾,作輻射勢態的筍狀石條,氣勢恢宏地繞著火山口心將來者吞並其中,正是《永樂院記》碑中所載的“東北有峰最高,曰石柱,師問以多六楞(呈六角棱狀),名之也”。靜默著,卻生生攝人心魄。這兩百餘萬年前的一次“地心精血”的洶湧噴發,讓人驚愕於自然的偉力竟可如此霸道和壯觀!

曾經衝天而去的澎湃激情凝固腳下,惟樹木瘋長,野草瘋長,思緒瘋長……直越百萬年!

大路下、山頭程,古樹、古道、古碑、古臼和那早已老去的傳說……邁入沉凝的寧海上路西鄉,便若一腳邁進清遠而氣靜、民淳而文淵的遠古年代。看的,聞的,踩的,伸手可觸的,腦裏能盛載的,無一不是生態和文化。

漫漫西行路,隻是靈秀寧海萬水一粟,遊聖腳下一個頭哇。任讀它千遍萬遍,仍是翻不透骨髓,望不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