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許家山古道(2 / 2)

有一塊玉米地果實尚未成熟,一棵棵玉米棒子上全部是嫩黃色的須衣,一縷縷垂下來,像古時仕女團扇下的墜子,微風吹來,須衣飄拂,像上百個仕女齊拂著扇墜,美不勝收。

難得的是今天的陽光淡淡的,拂在身上幾乎沒有熱意。行人又極少,沒有推推搡搡的腳步,也沒有叫叫囂囂的聲音,眼中耳裏隻有靜謐的自然。

說其靜謐,其實是有聲的,峰回路轉時不經意的一個溝壑裏汩汩的流水,風吹過路旁半人高的茅草發出的沙沙的聲音,都是大自然極妙的音樂。

收番薯的老人家的灑脫感染了我,聽著這鳥聲、風聲和水聲,目收這藍天、綠意和厚土,剛才還為許多事焦慮發愁的我,漸漸地與這至純至靜的自然相融,內心則奔著欣喜和自在而去,為這清風古道,為這無為的光陰。

奇妙的大自然,教會了人“耍耍”。

古道上唯有卵石。同行的朋友告訴我識別古時與後人補綴的卵石:古人鋪的卵石顆顆是豎著的,走時有些硌腳,但不積水,因而能夠長時間保留,後人補的大多為平鋪的,走時方便,但下坡陡峭處,身體易下衝。因為古代的人下山,必然是勞作了一番的,或為一天的柴火,或為一天的口糧,身上背後必然負重,有這立式的卵石相擋,腳下可減緩向下的慣性的衝力,可見古人鋪路的講究與苦心。

能“耍耍”的古人,憑得是一身智慧。

今天我們重走這生計之路,曾有的一切已逝,這是時光的力量。我已看不見古人拂腳的衣袂,路邊的蒼黃的茅草也曆經幾世的盛衰,而此時我的心卻作“翩翩黃蝶舞”:這承載著數代人的腳印的卵石上,怕是走過求取功名、身負箱篋,心中默念著詩文的書生吧!在炊煙四起的黃昏,怕是走過應答著母親的呼喚而急歸的童子吧!也許,在一個無人的清晨,會有一對梁山伯祝英台式的青年男女從這古道奔赴而出,去山外祈求一方愛的自留地……

許家山古道無確鑿的文字可考,也無聲名顯赫的名人走過的確切記載,它僅為一條孕育生命、記載春秋的山路,山民們憑借它綿延子嗣,運作生計,一春一秋傳遞著人間冷暖,一草一木見證著物華盛衰,成為東鄉一帶百姓們的滋養福澤之路。

我們走一陣歇一陣思一陣,行路隨心所欲,思緒也漫無邊際,經過一段遍植楊梅樹的山坡,山路漸陡,至山腳,古道湮滅,留下一條黃土鋪就的機耕路,把我們從古代拉回現代。

時代在不斷進步,古道卻日漸衰落,人類就是在這不斷的揚棄中進步著。有記者寫了報道,稱:“而今人們不再需要經這條蜿蜒曲折的古道去寧海縣城,坐許家山直達寧海的公交車每天絡繹不絕,幾十分鍾即可抵達。然而旅遊和健身的需要又喚醒了這條古道,特別是隨著寧海國家級登山步道的建成,原來閑置的山土被開發利用,植上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茶,青翠碧綠得讓人愛不釋眼;原來遷居城區的大嶺頭、山陳村一帶,也被開辟成新的田園,種上了可創經濟利益又可美化綠化環境的莊稼林木。作為連結許家山和寧海的許家山古道,舊貌換新顏,走一段路或見休息站、接待點、報警點、垃圾處理係統等輔助設施,有些殘敗的古道也被接連補綴好,但是基本保持著古道的原貌。”

時值今日,山間人終於過上了“耍耍”的日子,這條滲透著汗水的山路被開發成了一條“耍耍”的步道,吸引著山外人絡繹不絕地從這條古道攀上來,飽覽山間秀色,而且,山間人也開始放眼山外的世界,從這條古道走出去,用種地種田以外的生活方式滋潤、豐富著山裏的生活,於是,他們腰板挺了,臉色活泛了,神態也更從容悠閑了,甚至把種莊稼也當作“耍耍”了……

用“耍耍”的心態勞作,用“耍耍”的心態過活,用“耍耍”的心態遊走這古道,豈不是人生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