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可軍
在紀念柔石誕辰110周年的係列活動裏,全國的幾位著名作家和寧海本地作家進行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采風創作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再一次充分領略了寧海獨特的風土人情,感受柔石故裏的百年滄桑巨變。
我分在第二組,走胡陳這條線。第一站來到胡陳港北段力洋鎮海嶼與胡陳鄉嶼頭之間的黃公渡。所謂渡口,早已名存實亡了。向大海要地是中國的傳統。根據記載,寧海早在唐代,就已經在圍塗造田,沿海地區人口逐漸增長,土地不夠了,就不斷去圍塗造田。在海灘和淺海上建造圍堤阻隔海水,並排幹圍區內積水使之成為陸地。海水隨著曆代所築的海塘,逐步退出陸地,古渡已堙沒在現代四通八達的公路中,僅留在人們的記憶裏。偶爾回想起它,就如同翻閱一章塵封的歲月,連同這純樸的生活悄悄流逝,心裏沉甸甸的。
胡陳鄉境內山水資源豐富,風光旖旎,青山籠罩,主要山巒有西北部海拔865米的大丹山,為縣境東部高峰之一;北部山巒重疊,24個山頭猶如24座炮台,稱為“廿四炮”;東北主要有西溪嶺、逃羊崗、大尖山等四百米以上的山峰。主要溪流有中堡溪與虎溪。中堡溪源於寧象交界的茅廬崗,全長十四公裏,為全縣五大溪流之一;虎溪源於逃羊崗,兩溪在鄉南部的西張塘交彙後流入胡陳港。黃公渡原是胡陳港上遊的一個渡口,相傳為紀念秦漢時期“商山四皓”之一黃公教民創建義渡而得名。黃公渡,究其始於何年,我想不必也不需要去考證,隻要後人們悄悄地銘記著曾經有那麼一灣古渡,曾經占據著胡陳人的一段光陰就行。但是我覺得古渡一詞更有一種恬靜與久遠的意景。那時候,足足有十五餘裏長的胡陳港,港麵寬處有八百餘米。潮漲時,層層波浪,滾滾而來,到達這裏港麵最窄的渡口,水麵寬也有四百多米,更是白浪濤天,洶湧異常。那些日子,這裏沒有一座橋,人們全靠一隻木船來回渡河,終年無絕。古渡兩頭延伸的小道東通長街、西去胡陳和東倉,路上的卵石,已被那些農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當船還未過來時,他們就坐在卵石上,抽著旱煙,聊著桑麻,或者說些七葷八素的話題,激起陣陣笑聲。古渡是這些勞作者短暫的棲泊處,在這裏他們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負,等待著對岸木船犁開漣漪,槳聲欸乃緩緩而來。可是,有幾次洪峰下來的時候,濁浪滾滾漫過堤壩,河麵上漂浮著枯枝敗葉,打著旋兒推搡向前,這時的古渡和渡船就難免出現驚險、慌亂的情景,尤其當暮歸時分。
這裏自古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這個渡口,有位姓李的老人,年逾古稀,童顏黃髯,身穿黃衣,不善言談,性情奇特。他在這裏常年撐著渡船為往來的行人過渡,對過渡的窮人不收分文。當地人見他身穿黃衣,長著黃胡須,所以稱呼他為“黃公公”。
黃公公原來是李唐皇帝的後裔,為避戰亂,棄官隱居在寧海花園村,後來又東遷到胡陳南李村。黃公公因是唐朝皇裔,所以從小到老愛穿黃衣,以示不忘祖宗。青少年時的黃公公,長得英俊,力大無比,據傳因仙人傳授武藝,十八種兵器件件皆精。仙人見徒弟學業有成,一腳踏在南李七龍坑旁的大岩石上返回仙界。至今大岩石上還留有清晰的仙人腳印。黃公公自小有抱負,身懷武藝,數次上京,均因壞人當道,未能入仕,報國無門使他心灰意冷,養成了倔強的性格。自黃公公來此定居後,他親眼目睹渡口漲潮時海水洶湧澎湃,退潮時渡口又落差很大,人們往來非常不便。黃公公自願到古渡撐船,為民做好事。盡管此渡口潮急浪高,但他有一身好武藝、真功夫,所撐渡船均平安無事。黃公公長年累月一直堅持撐著渡船為民做好事,深受村民的愛戴。
渡口最終被登台橋代替,而黃公渡的故事仍在延續。
寧海在南宋出過不少名人,葉夢鼎丞相老家就在黃公渡附近的上宅村,他的老師鄭霖家鄉也在附近。鄭霖(1180—1251)字景悅,號雪岩。南宋開禧元年(1205)入太學,紹定二年(1229)進士,授江西南安軍教授。後知四川嘉定,再升總領淮西軍馬錢糧,轉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此後曾改知贛州、蘇州、安慶、平江等地。知安慶時兼任淮浙提刑點浙西刑獄;知平江時兼淮浙發運使。鄭霖為人純良正直,在職二十餘年,深受當地百姓愛戴。鄭霖每每看到黃公渡港寬潮急,渡船常被風浪所覆,當地村民不勝其苦。即與靈峰寺僧人元海等人商議在此建橋。後來鄭霖在各地為官,雖公事繁忙,仍關心建橋事,節衣縮食,給濟元海建橋。元海四方捐募,十年辛勤,橋未建成,人卻因積勞成疾而去世。鄭霖感痛之餘,又囑咐元海徒弟清隱、惠疇繼承師誌,完成此舉,並一再割俸傾囊相助。民間傳說:登台橋由於種種的困難,終難建成。後來鄭霖大學士,終於發現此渡口是龜蛇爭潮處,隻要用鎖鎖住蛇頭龜身,鎮住海潮,就可以平息海浪。於是,鄭霖大學士將龜身頂茅屋拆去,修建了一座寺院,鎮住了龜身。而海港對麵的蛇頭,鄭霖又采用靈峰巨石,花了九九八十一個時辰製成石鎖,鎮在蛇頭七寸處把蛇頭鎮住,使蛇龜隔海相望,不得爭鬥。其實當時在橋東山坡上又建了登台寺,便於管理登台橋。此橋終於在淳祐十年(1250)五月建成,涵二十四洞,上可驅駟馬車轅,下可通五丈篷船,為我縣古代建橋史上一大壯舉。因為東鄉讀書人要趕考到台州府,必須要經過這裏,故而命名“登台橋”。有了登台橋,過往的客商和鄉民就不用坐渡船,而且更安全了。明代東倉詩人葉儒林詩讚登台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