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獨遊井山(3 / 3)

井山廟倒是就地取材、玲瓏精致,可謂小而秀。有種古樸、淳厚的鄉間小廟的樣子。現在的廟宇大多流光溢彩、氣勢恢宏,讓人不可親近。而那些香啊,蠟燭啊,香火大,旺得濃煙滾滾。總讓我覺得菩薩也太與時俱進,共享盛世繁華。

太奢華,怎麼著都覺得有點浮躁。

出得廟來,我獨自坐在井山上,看著遠處的小山包圓球似的,植被豐富,一個連著一個聳立著。近處溪灘上寒芒叢生,青鬱鬱地很是旺盛。抽出來還未變老泛白的茅草花在晚風中搖曳,一隻白色的鸛在晚霞中展翅高飛。

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我仿佛又看到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舊時情景。那些遠道而來去天台山禮佛的鄰邦高僧,那些來水車搶劫的日本海盜,那些保家衛國的先民。

白嶠港是古代出入日本國的一處著名碼頭。因從此港出發到日本的距離最近。據史書記載:早在北宋就有東嶴一帶的商人去日本經商,並組有船幫。日本高僧奝一然大師舊時乘寧海船隊來朝拜宋太宗,後又乘船歸國,上下船均在該碼頭。後來日本、韓國的僧人去天台禮佛,都要經過此港,也常到井山廟朝拜,這條路就成了一條鄰邦來華夏的海上禮佛之路。

以前,海盜常來沿海一帶搶擄,這就是史上很有名的倭寇之亂。寧海受害最早,遭受倭禍時間也最長,水車就是首當其衝。早在元至正年間(1341—1368),就有倭寇乘船東來,在水車登陸。他們燒殺搶劫,無惡不作。他們來去迅捷,流動無定,等官兵趕到,早就逃得杳無蹤影。非但如此,官兵一到鄉下,也要魚肉百姓,官寇一家,百姓深受其苦。

寧海民性,以勤勞、樸素、耿直、剛毅傳世,然偏於保守、固執,亦顯得強悍。明薛三才《林公祠碑記》載:“其民執固勇敢,士多穎質。”自古以來,文多忠耿之士,武多壯烈之夫。是可忍孰不可忍,麵對外強的掠奪,耿直剛毅的寧海人再也受不了了,他們不將希望寄托在無能的當權者身上,他們毅然奮起反抗,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領導水車人民抗擊倭寇的就是鄉紳陳性中。

陳性中是村裏的大戶,其德高望重,好交友,重義氣,荒年平糶,饑歲捐金,建私塾,育人才。他振臂一呼,果然從者眾。村民們組織人力,製備武器,誓殲倭寇。他們設計請來倭寇,獻上財物,犒以美酒佳肴。後又誘倭帥等來鄉中,三宴之後,每請必到,放鬆警惕。這天,倭寇帶領全部將佐前來赴席,酒酣耳熱,丟盔解甲之時,被埋伏的團兵一網打盡。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倭寇不敢來犯。

村民在陳性中全殲倭寇之金山腳下建塔,名曰:鎮東。鎮東塔就在井山不遠處。這個古塔,至今完好無損。

曆史已在刀光劍影中遠去,但他們保家衛國的精神將永載史冊,彪炳後代。這是一方永遠值得人尊敬和緬懷的熱土。那些在滄海桑田變換中胼手砥足、披肝瀝膽、抗擊外侮的村民們,是寧海優秀的先民,是值得景仰的人。

秋水共長天,晚霞鋪雲床。望長空飛雁,看雲來雲往,入眼處斜陽脈脈。秋天的井山氤氳在淡淡的薄霧裏,我獨自騎車在杳無人跡的鄉間小徑,獨自品味黃昏的風情,獨自品味井山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