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遲到的“中華鼓王”(2 / 3)

2月13日下午,我和蘭州電視台文藝部主任寇勝軍前往無錫參加“中華鼓王大會”活動協調會。那天,我們先是乘2511次航班飛往上海,然後轉道去無錫。央視無錫影視基地辦事確實漂亮,派出專車專程到上海虹橋機場迎接我們。夜裏11點多我們到達無錫影視基地,下榻位於“三國城”大門口的基地招待所。

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坐落在美麗的太湖之濱。這裏原是一片荒山野嶺,翻過北邊的一座山,就是無錫著名的傳統風景區“黿頭渚“。從1987年開始,為拍攝電視連續劇《唐明皇》、《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央電視台投入巨資,相繼建成了唐城、三國城和水滸城三大景區。景區占地麵積近100公頃,是我國首創的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和文化旅遊勝地,也是影視文化與旅遊文化完美結合的主題景區,被評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每年接待將近200萬遊客和20多個影視劇攝製組。作為中國著名的影視拍攝基地,這裏曾經接待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唐明皇》、《楊貴妃》、《大明宮詞》、《笑傲江湖》、《大宅門》、《射雕英雄傳》、《大唐歌妃》、《天下糧倉》、《神醫》、《刁蠻公主》、《新醉打金枝》等250多部海內外影視劇的拍攝。景區長年都有影視劇組駐紮,國內外影視明星往來頻繁。遊客可以在片場觀看現場拍攝。基地還定期組織影迷與明星的“見麵會”,讓遊客與明星“零距離”接觸,邀請明星合影,成為影視基地旅遊觀光的一大特色。

基地擁有規模宏大的古典建築群,雖是為拍攝影視劇搭建的布景,卻都是真材實料,風雨不搖。建築或高大雄偉、金碧輝煌,或富貴華麗、玲瓏剔透,可謂橫空出世,巧奪天工。三國城內的主要景點有吳王宮、後宮、甘露寺、漢鼎、曹營水寨、吳營水寨、周瑜點將台等;水滸城內的主要景點有皇宮、樊樓、清明上河街、禦街、紫石街、水泊梁山等;唐城內的主要景點有禦花園、沉香亭、華清池、唐宮等。還有老北京“四合院”“老上海”一條街等明清風格的建築景觀。這些建築都由專家考證曆史背景,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真實再現了古代建築的風貌。有些曆史建築其真跡已無處可尋,如甘露寺、沉香亭等,隻有在這裏才能欣賞到這些曆史精品建築的風貌再現。影視基地內的“九宮八卦陣”“諸葛連弩”“水軍訓練營”等項目,也體現了濃鬱的曆史文化。豐富多彩的演出節目是無錫影視基地的旅遊亮點,這裏每天有20多場馬戰、歌舞、影視特技類的節目連續上演。其中有氣勢磅礴、扣人心弦的“三英戰呂布”,有展現影視拍攝特技奧秘的“鐵血丹心”,有古典華麗的“華夏古韻”,有身懷絕技的“武功集錦”,還有“燕青打擂”“連環計”“楊誌賣刀”“唐風流韻”等等小品片段展演。這些節目運用影視表現藝術手法,展示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曆史名著中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節目中強烈的視聽衝擊效果令觀眾如臨其境,回味無窮。

無錫影視基地依山傍湖,盡享太湖靈秀之氣。太湖浩翰如海,雄奇壯闊,人稱風光最美處在無錫,無錫太湖最美之處便是影視基地麵臨的湖麵了,可使用太湖水麵達200餘公頃。為遊客欣賞太湖、親近太湖,影視基地有乘古船遊太湖項目,可飽覽太湖美景神韻,體味江南水鄉之雅致愜意。泛舟湖心,一邊品茗飲酒一邊欣賞古船上的江南地方戲曲演出,更是人生一大快事。

普通遊客到無錫影視基地觀光旅遊,一般最多也就逗留個大半天,不免行色匆匆,走馬觀花,不能盡興。我和小寇那一次去,卻足足逗留了三四天時間。其實聯絡協調工作隻開了半天會議就搞定了,其他時間就由基地工作人員陪同,在景區裏選擇表演場地,考察表演線路,幾乎走遍了景區每一處景點。在“紫石街”上免費吃了一塊“武大郎”的“炊餅子”,在“十字坡”“孫二娘”的“黑店”裏喝了一壺茶。甚至還進入攝影大棚看了看當時正在拍攝的電視劇《笑傲江湖》李亞鵬版的攝製場麵。我和小寇胸前掛著一個鼓王大會的工作證胸卡,在謝絕普通遊客參觀的地方,我們都是隨便出入,暢通無阻,端的是大開眼界、大飽眼福,同時大快朵頤。基地老總中視股份董事長崔屹平先生出麵宴請各地與會代表,將酒席安排在太湖之濱的一處水榭樓台之中,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卻不用埋單。把酒臨風,其樂融融,談笑間,就將蘭州太平鼓“中華鼓王”的桂冠給敲定了。

俗話說梁園雖好卻不是久留之地,簽了演出合同,安排好了各項事宜,那就打道回府。究竟帶那一支鼓隊來無錫戴這頂中華鼓王的帽子還沒有著落,不免也是需要操心的事情。但我很清楚“豎起招軍旗,便有吃糧人”,“打起幡兒就有仙”,憑著宣傳部這塊牌子的影響力和中央電視台的這個高規格的活動項目,加上蘭州電視台的輿論平台,調動一支太平鼓隊來無錫奪冠,隻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在無錫辦完了事情之後,小寇說咱們順便去趟寧波普陀山吧,幹了一輩子電視走南闖北哪裏都去過了,卻沒有上普陀山拜過觀音菩薩的道場,借此機會了卻這個心願也是個說頭。我說,那就走吧。

這就乘高速大巴去了上海,然後一路南下,隨即東進。在紹興孔乙己酒店嚼了一盤“多乎哉,不多也”的茴香豆,飲了幾碗令人心醉的紹興老酒“女兒紅”,拜了拜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百草園,看了看老蔣故居慈溪雪竇山,訪了訪藏書名樓天一閣,上了上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然後從普陀山乘輪船返回上海,巧的是那艘輪船居然是我早年去福建乘坐過的三千噸排水量的“昌新號”。不免令人十分激動。西北人一輩子大概也乘不了幾次輪船,我兩次乘海輪,乘的居然是同一條船,這可真是不可言說的機緣巧合了。

回到蘭州,正趕上部裏召開一年一度的全市宣傳部長會議。各縣區分管宣傳工作的縣區委副書記和宣傳部長都在會上。我將無錫之行的情況向我的部長和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長作了彙報,建議他們在會上通報一下,看看選調哪個縣區的鼓隊去無錫參加鼓王大會比較合適。他們認為,1999年皋蘭縣鼓隊去了北京,這次的這個機會應該交給永登縣。我這就與縣委副書記楊興普先生和宣傳部長史存瑞先生進行了接洽。楊書記和史部長在1990年代初期都在縣上負責文化方麵的工作,當年也曾積極爭取去亞運會。但是,那時候他們所任官職的份量還不足以決定這件事情,也就沒弄成。現在,他們都是掌握了話語決策權的縣委主要領導幹部了,在縣上說話一言九鼎,說了就算數。聽我解說了“中華鼓王”這個項目的規格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力,當時就答應由永登縣政府出麵,組織一支鼓隊去無錫,奪取“中華鼓王”這個名頭,拿回這麵可與“天下第一鼓”媲美的旗幟。

我這就起草組織工作方案,選調導演教練,籌措經費。縣上也緊鑼密鼓、雷厲風行地開始了籌備工作。

縣政府出麵搞組織工作,那就不是民間鬧社火的小打小鬧了。縣上製定了嚴密的訓練方案。在全縣範圍內選調鼓手,身高要求1.70米以上。等人馬抽調齊了,全部集中在縣體育中心住宿,集中訓練,管吃管住,還發一點誤工費、辛苦錢。縣上特意從駐軍請了軍事教官,負責隊伍管理,每天早上起床後,先不忙著打鼓,而是先出操搞隊列訓練,從培養鼓手的團隊意識入手,最後將鼓隊訓練得整齊劃一,像模像樣。

鼓隊訓練期間已經是春天了。我陪著剛剛上任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和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長到鼓隊駐地去了幾次,審看了鼓隊訓練情況,對表演方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我的工作重點漸漸地就轉向了宣傳資料的撰寫和臨行前的準備工作方麵去了。縣上的楊書記是多年的老朋友了,知道我是組織太平鼓活動的行家裏手,就請我撰寫介紹永登太平鼓的文章。我就寫了一篇《天下第一鼓——“中華鼓王大會”蘭州太平鼓解說詞》。

這篇稿子如下:

高原、峻嶺、峰巒疊嶂,

藍天、白雲、黃河滔滔。

從遼闊豪邁的祖國西部,從神奇古老的絲綢之路,走來一群勤勞質樸的莊稼漢。

聽,隆隆的鼓聲從曆史的深處響來,衝開束縛,打破阻塞,仿佛是對生命萬物的召喚,要一鼓而喧天的奇偉磅礴的能量;

看,這些元氣充沛的後生們,把強音大鼓舉過頭頂,擎向藍天,仿佛要托起悠久的曆史,托起黃土地的強盛。

他們獻給中華鼓王大會,獻給無錫人民,獻給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的,就是飲譽世界、獨具中國西部特色的民間鼓舞、被稱為“天下第一鼓”的蘭州太平鼓。

這是一支土生土長的農民鼓隊,來自蘭州太平鼓的故鄉——蘭州永登。永登是甘肅省的農業大縣,毗鄰蘭州,是河西走廊的東部門戶,在全國享有玫瑰之鄉、建材縣、冶金穀的美譽,以亞洲之最的“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和奇險幽秀的吐魯溝風光而聞名於世,是亞歐大陸橋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明珠。

鼓樂太平,這是千千萬萬黃河兒女對祖國統一、華夏強盛、天下太平的熱切期盼和堅強信念,它聚於群山,響徹雲霄,穿越時空,充盈天地,似萬裏黃河百折不撓。

請看蘭州太平鼓表演團表演的鼓樂太平、二龍吐瑞、三陽開泰、天圓地方、共創美好、五福臨門、普天同慶、黃河激浪、開發潮湧、萬馬奔騰10個陣法。

蘭州太平鼓,鼓名寓意江山統一,天下太平。鼓隊以大旗做先導,後隨十數麵鑼鈸,再後是幾十乃至上百名武士裝束的鼓手列隊,多在行進中表演。表演時,旗為指揮,鑼鈸擊節,鼓身飛舞,起落有序,配合默契,整齊劃一,聲威雄壯。

蘭州太平鼓的一大特色是不以木質鼓槌擊鼓,而是用皮條、麻繩或藤條擰成的“鼓鞭”擊鼓,或“單條”或“雙條”(雙鞭),擊鼓動作幅度大、力度強。“忽而天、忽而地、騎鼓兩頭、前打後擊”。鼓手以左手扣“鼓環”駕馭鼓身,使其在翻轉中受擊,右手揮舞“鼓鞭”前後左右擊打鼓麵。基本動作有“跳打”、“蹲打”、“騎打”、“舉打”、“翻身打”等。打法有鬥槌、轉槌、翻槌、揚槌、一槌鼓、“貼地走”、高起鼓等。

鼓手擊鼓身法被形象地比喻為“白馬分鬃”、“策馬揚鞭”、“燕子抄水”、“鷂子翻身”、“彎弓射雁”、“力劈華山”等等。

表演時的隊形變化被稱為“陣法”,傳統的“陣法”有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四門兜底陣、六合陣、八卦陣等等。口訣有“二龍戲珠破四門七招九式,三陽開泰迎五福六合八卦”。

請看:年輕的鼓手身挎大鼓,揮動五色鼓鞭,跳、躍、翻、騰、閃、展、騎、挪,十幾斤重的大鼓上下翻飛,前後環舞,左右騰挪。

請聽:鼓聲如浪而來,鏗鏘激越,粗獷豪放,似黃河奔騰不息,令人驚心動魄,精神振奮。

這是黃土高原上莊稼漢們力與美的勁舞,是充滿黃土氣息的雄壯樂章,是黃河兒女用信心和氣魄擂響的西部大開發戰鼓。

深厚的黃土高原孕育了源遠流長,撼人心魄的蘭州太平鼓文化。當列國諸侯手執青銅鑄劍爭霸天下的時候,在被譽為“彩陶之鄉”的永登,先民們以陶土為材料而製造的“彩陶鼓”早已經響過了數千年。

在蘭州市博物館的展廳裏,收藏著蘭州永登出土,距今4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的彩陶鼓。此鼓一端呈喇叭口形狀向外擴展,另一端為圓形桶狀。考古學者認為它就是上古文獻記載的“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麵,可擊也”的“土鼓”(見《禮記.明堂位》《周禮.春宮》)這種彩陶“土鼓”被史學界和音樂界譽為鼓的“鼻祖”,蘭州太平鼓與它有著深厚的傳承曆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