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元狩二年,即公元121年,漢武帝開辟河西,永登地區納入西漢版圖,東晉十六國前涼時期增設永登縣,為永登得名之始。古代,鼓多用於音樂、舞蹈以及戰爭和祭祀祈雨等活動。宋代,蘭州太平鼓在形狀、聲音、作用等方麵的雛形已經具備。《玉海》記載“羯鼓如漆桶,兩頭俱可擊”。表明蘭州太平鼓曆史之久遠。到了明代,蘭州太平鼓在永登各地廣為流行。更有一個傳奇故事,渲染豐富著蘭州太平鼓的曆史文化內涵。
相傳,明朝大將徐達奉命西征,久攻莊浪衛堡(即今蘭州永登縣)而不克。後從當地百姓挑水的木桶得到啟發,始創三尺長鼓,令軍士藏兵器於鼓桶之中,喬裝攻克了城關。百姓歡欣鼓舞,讚此鼓為“太平鼓”。
蘭州太平鼓這一獨具西部風情的民間文化藝術,以黃土地包容天下的博大精神,張揚著不屈不撓的信仰,在蘭州和永登地區代代相傳,蘭州人民年年鬧社火時,都要擂響這驚天動地的太平鼓,以表達對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期冀。
蘭州太平鼓氣勢磅礴,場麵壯觀,鼓聲雄渾壯闊,似咆哮萬裏觸龍門的黃河,又如春雷滾滾響徹雲霄。其鼓音的律動,舞姿的雄健,為祖祖輩輩的蘭州人留下了美好的眷戀與憧憬。世世代代綿延不斷的表演,不僅為蘭州的節日增添喜慶氣氛,而且激蕩起人民對曆史的反響,對現今的歌頌和對未來的呼喚,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祖國西部的不朽物象,因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
改革開放以來,蘭州太平鼓大步走向全國,開始向世界跨越。1990年,蘭州太平鼓應邀參加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節,譽滿京華;1991年,參加了在山西太原舉辦的“國際鑼鼓節暨第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以最高分數獲得金獎;1996年,在“全國群星獎”評選中,一舉獲得這項政府獎的最高獎——金獎;去年光榮參加國慶五十周年首都天安門廣場群眾聯歡晚會表演,聲振華夏。國內外音樂界舞蹈界人士觀看表演後紛紛讚譽“蘭州太平鼓,當稱天下第一鼓”。
迎著新世紀的朝陽,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春風,千禧龍年的蘭州太平鼓,正信心百倍,向世界展示蘭州古樸的民風,抒發黃河兒女開發大西北的豪情壯誌,擂動西部大開發的戰鼓,展現龍的傳人剛勁雄健、威武豪放、團結拚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覺得這篇稿子似曾相識。不錯,這篇稿子的底稿正是10年前我為皋蘭縣進京的鼓隊撰寫的說明書。此次,由於時間較緊,加之當時能夠找到的太平鼓的說明文字也就這些資料,我改頭換麵地加入了一些有關永登縣的說法,把“狼筋扯到狗腿上”,就算是說永登了。比如,我原來寫的文字是“久攻王保保城而不克”,我移花接木地改成:久攻“莊浪衛”而不克,這傳說就變成永登的事情了。其實我這樣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根本經不起推敲,在明初徐達平定西北之時,永登這塊地盤並不叫做“莊浪衛”,“衛”這個名稱是明朝的行政區劃名稱,在元末蒙古人的地盤上是不使用的。我出於說明文字的文學性和戲劇性的考慮,就掩耳盜鈴、“睜著眼睛說瞎話”地用了這樣的說法。反正“傳說”永遠是以訛傳訛,那就接著往下傳吧。何況,永登縣民間也有徐達用“木馬計”攻克縣城的傳說。這就提醒我們,越是具有戲劇性的精彩的曆史傳說,就越要打一個問號。
縣上將我這篇稿子刊登在《永登報》上,我又找人設計了精美的節目單,把稿子印在節目單上,並且考慮到在海外的宣傳效果和影響,還印刷了一張英文的節目單。
到4月中旬,鼓隊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全部就緒。此間,我的主要工作是宣傳鼓動聯絡協調各方麵的關係,同時打著宣傳部的旗號,從財政局申請了一筆活動經費,撥給縣上10萬,撥給電視台7萬,這筆錢有力地保證了此次活動的順利進行。
4月20日上午,鼓隊在縣上舉行了出征儀式歡送大會,馬琦明副市長作為此次活動的最高領導,向鼓隊總領隊市委宣傳部楊重琥副部長授了“中國.蘭州太平鼓隊”的大旗,重琥又將旗子授給縣上的領隊文體局長李元紅。巧了,當年皋蘭縣鼓隊去北京參加亞運會藝術節,也是重琥領隊。當年,楊重琥是皋蘭縣副縣長,今天,他已經是市委宣傳部的領導幹部了。當年,我是文化局的一個科長,今天,我也是市委宣傳部的中層幹部了。前後帶著太平鼓隊參加過1990年亞運會和中華鼓王兩次活動的人,也就是我倆了。不免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奇遇,也可說是一個美談。
縣上的出征大會結束後,鼓隊便準備過兩天出發,他們將乘火車前往無錫。我和重琥部長卻開著他的編號為甘A.39995號的桑塔納2000型小轎車,跟在電視台長何濤的小車後麵曉行夜宿,足足跑了三天三夜,到陝西,出河南,過安徽,進江蘇,在第四天下午趕到了無錫影視基地。這一路風馳電掣,馬不停蹄,何台長的汽車輪子跑得都冒出了火苗,成了“火焰駒”。由於是下午出門上路,第一天夜裏就在平涼下榻。平涼電視台台長與何濤是老朋友,置辦了一桌酒席,等到夜裏十點多我們才到達。那桌酒席很豐盛,有個特色是每一道菜都撒滿芝麻,我戲稱這是個“芝麻廚子”掌勺,芝麻開門,這真是個好兆頭。第二天中午到達西安,在北院門古文化街品嚐了著名的“賈三包子”,喝了幾碗八寶粥。出了西安城,就上了高速,一口氣跑到鄭州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鄭州電視台台長在花園酒店設宴款待,我們卻跑得人困馬乏沒有一點胃口。第三天夜裏到達南京。司機都累壞了,第四天早上便休息了。下午比較從容,兩個小時從南京到達無錫,下榻影視基地“三國城”招待所。
4月24日上午,我陪著楊重琥部長重新踏勘了演出場地,發現原來選定的唐城“大明宮”前的“演樂台”場地麵積太小,臨時決定將鼓隊表演場地挪到所謂“華清池”的“沉香閣”前一大塊平台上去,基地也就同意了。
4月25日上午,鼓隊一行上百人乘375次列車到達無錫,我陪著部長去車站迎接,安排了一應事情之後我基本上就沒什麼事情可做了,遊手好閑地在基地裏遊蕩了好幾天,剛來時候的新鮮感漸漸消退,也就覺得意思不大興趣索然了。鼓隊按照協議日程要在基地打一個多星期的鼓,恰逢“五一”黃金周期間,有人就提出去靈山大佛打一場,順便看看大佛。我就向基地負責人說了這個想法,人家很理解這個要求,給大佛那邊打了個電話,我就前去接洽,找到靈山祥符寺風景區公關廣告策劃部黃振林部長和旅遊工藝品部陳敏然主任一說,就成了。我說咱倆都是“部長”,請多多關照,我們表演打鼓就不收錢了,讓我這個隊伍免費參觀大佛就算兩清了好吧?老黃說當然可以,不過我這裏效益還好,還是給你們一點茶水錢吧,不多,三五千塊而已。原想著乘打鼓的機會蹭蹭場子,免費瞻仰一下大佛遊覽一下公園就很滿足了,沒想到人家還給你一個天上掉下的餡兒餅,不免令人喜出望外。無錫靈山大佛坐落在一個太師椅形狀的山坳裏,據說釋迦牟尼講經布道的印度靈鷲山風水景觀就是這個模樣,確是一塊少見的風水寶地。銅質的大佛比山還高,大佛的腳趾頭比人還高,鑄造這座佛像就花了好幾個億,蓮花寶座的花瓣一片葉子就是幾百萬元造價,三五千塊真的不算什麼。
“五.一”這天,鼓隊完成了上午在影視基地的表演任務,下午就去了靈山。到了大佛廣場,我對楊書記說,這地方是佛門聖地,不可輕慢造次,隨意開打,你的隊伍打起來驚天動地,萬眾矚目,不告而擊驚動了大佛不免招災惹禍,還是搞個開光儀式比較妥當。書記說沒有準備怎麼搞。我說,我現編幾句詞給你念叨念叨,你上炷香就可以了。我念念有詞說道:“靈鷲山秀,吐魯溝奇,中華鼓王,相會無錫,書記開光,釋迦牟尼,蘭州太平鼓,天下數第一。”楊書記就上了一炷香,我慫恿書記親手敲響了特意製作的那桶陶鼓形狀的大鼓,鼓隊就驚天動地地開打了。那天陽光明媚,天氣極好,鼓隊在大佛腳下表演,鼓手們心懷神聖都不敢偷懶,人人精神抖擻,爭先恐後,興高采烈,全力以赴,那鼓打得真是氣勢磅礴,神采飛揚,波瀾壯闊,震天動地。
在無錫影視基地,鼓隊先後住在風景區山上的“虹波園”和航天部“738療養院”。駐地依山傍水,麵向太湖,碧波萬頃,盡收眼底,令人神清氣朗,心曠神怡。鼓隊每天都有表演任務,我卻成了基本上無事可幹的“散仙”,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在山上散散步,到景區溜達溜達,看看各個景點上的節目表演,與基地負責人扯扯閑談,做一點臨時發生的聯絡協調方麵的事情。那天我在影視基地辦公室看見一大堆“中華鼓王”的獎牌匾額,構思設計不錯,製作工藝卻不那麼講究了,一看就是舞台美工做的影視劇道具,而非生活中場麵上真實的匾額,這樣的用三合板製作的用墨汁染成的影視道具是上不得台麵拿不出手的。捧著這麼塊“大一鑽”的牌子回蘭州,那可真是個“大一鑽”了。靈機一動想起了1990年亞運會去北京“大觀園”表演,人家送給我們的錦旗很有麵子。何不製作一麵“中華鼓王”的錦旗舉起來,回到蘭州招搖過市也有個標誌。這就陪著縣上的書記部長進了無錫城,找到街邊一家錦旗社,進去說明了來意,就被領到一座居民樓上一間所謂電腦設計創意工作室。搞設計的那個小夥子從電腦資料庫裏調出一大堆龍旗圖案,我們選了一個圖案就設計出了一麵“中華鼓王”的旗子。交了錢,訂了貨,第二天旗子做好,就迎風招展了。後來永登縣太平鼓鼓隊舉著這麵旗幟笑傲江湖、耀武揚威走遍了全中國。
在無錫三國水滸城打了十幾天的鼓,鼓隊獨領風騷,一切順利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值得一提。記憶深刻的是基地的2號攝影棚在“5.4”那天下午的大火。那天下午我在山上散步,就看見攝影棚冒出了煙霧,起初以為是拍攝影視劇施放的煙霧效果,後來越看越不像,不一會兒,房頂上就冒出了火焰,濃煙滾滾,遮天蔽日,終於燒得一塌糊塗。後來才知道是《笑傲江湖》劇組搭建在攝影棚裏的布景失了火。這把大火燒得導演黃健中、張紀中焦頭爛額,這部電視劇因此而推遲了一年多才完成拍攝。
後來我在導演黃健中、張紀中合著的《笑笑傲傲365》一書中,看到了這樣的敘述“……但是新的事端又出現了,5月4日一場大火燒穿了我們十幾米高的2號攝影棚棚頂,再次把我們逼入危境。搭建在這座巨大的攝影棚內的“思過崖”,是2000年1月開始搭建的,費時60天,耗費木材40多立方米。攝影棚從外觀看像一幢房子,裏麵則有形形色色的人造景觀,亭台、假山全部由泡沫塑料製成。5月4日下午,攝影棚內正在拍攝小師妹到思過崖的山洞探望大師哥令狐衝的一組文戲,“洞內”的一盞油燈在眾目睽睽之下傾倒。攝影棚中多為易燃材料,待在場的工作人員剛伸手去扶,傾倒的油燈立刻燃燒起來,火勢異常迅猛,幾秒鍾內火光衝天。在這樣用易燃材料搭成的環境裏麵排戲,我們一直是有所防範的,消防設施伸手就是。然而最無情的就是水火,等到大家奮力搶救、滅火、報警,火勢已經竄出攝影棚頂。盡管沒有造成人員損傷和更大的經濟損失,但這件事情對於我們依然是當頭一棒……”
——我在這裏敘述這件事情本無任何別的意思,隻是說我親眼得見了這件在中國電視劇發展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我算是曆史事件的見證人之一而已。
5月8日鼓隊完成了表演任務,我隨鼓隊乘火車返回蘭州。
5月10日縣上召開歡迎鼓隊凱旋大會,我去參加了大會,吃了一桌酒宴,跟縣上的楊書記史部長扯了扯閑談,敘了敘友誼,話了話別後之友情,這件事情便結束了。
2000年無錫之行,永登縣終於如願以償地拿回了“中華鼓王”的榮譽,便與皋蘭縣的“天下第一鼓”有了一拚,我也了卻了一個多年的夙願。後來,我的工作崗位有了變動,我也就不再操心這方麵的事情了。
後來聽說,紅玫瑰鼓隊的領頭人鄭發老弟得到了太平鼓“非遺”保護傳承人的榮譽,文化部還獎勵了他,這真是好事情。
這又一次說明,鍥而不舍的追求,總會有個結果的。
衷心向老弟兄們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