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9年,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和蘭州解放50周年。在蘭州,慶祝活動被簡稱為“雙慶”。在1998年的文藝創作座談會上,我們理清了慶祝活動的基本思路,各項活動的籌備工作在1999年年初就開始了。慶祝活動大多都以文藝形式展開,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文藝活動的組織籌備和策劃協調工作自然而然就交到宣傳部文教處來了。
為了更好地組織協調各項活動的開展,市委成立了“雙慶”活動領導小組,書記掛帥,副書記和副市長直接抓,宣傳部部長牽頭具體抓。當時,原來分管文教處的副部長已經離開,另有任用,新的副部長尚未到位,我就直接聽從部長指揮調遣,兼任了“雙慶”領導小組下設的“雙慶”活動辦公室主任,統一協調各項活動的策劃組織工作。
首先是起草了“雙慶活動”的總體方案,以市委《通知》形式發到各個部門。這樣,所有的大型活動就都“統”到文教處來了。我的工作,就是統籌協調。審定各個方麵上報的活動方案。工作重心則放在策劃一次主題性紀念活動方麵。
4月22日,蘭州電視台上報了一份專題報告。他們準備在體育館舉辦一場大型歌舞慶祝晚會。晚會的主題是慶祝國慶和蘭州解放五十周年,設想的形式以詩歌舞蹈節目為主。
5月17日,民政局上報了蘭民優發[1999]105號文件,其中提出:
1.上午9時,在烈士陵園召開紀念大會,組織8260人參加大會。請市領導講話。
2.10時,搞一個蘭州戰役紀念館開館儀式。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
3.以市委市政府名義邀請參加過蘭州戰役的部隊首長和老將軍、老戰士參加這個活動。
我看過他們上報的材料之後,覺得兩個方案各有長處,但都有不足。主要是形式上沒有突破,都顯得單調了一點。民政局的活動設想缺乏色彩和氛圍,過於政治化。電視台的設想藝術上很好,但缺乏足夠的政治元素,而且體育館的歌舞晚會演出形式有比較大的局限性。
經過一番思考,我逐漸形成了將兩個活動合二為一的初步想法,但尚未考慮成熟。便約請他們來談談。
6月18日,民政局葉宏昌副局長和優撫處魏小文處長來文教處,向我彙報了民政局方麵準備在烈士陵園搞一次大型集會的設想。6月21日,蘭州電視台大型活動部主任汪小平來彙報了體育館演出構思。
與他們談了之後,我便下了決心。經過深思熟慮,我在與汪小平的協商過程中,提出了將兩個方案合成一個,在烈士陵園舉辦一次大型演出活動的設想。當時,為了使得談話有點戲劇性,也給小平一個心理緩衝的台階,我說,我靈光一閃,想到將兩個活動合為一個,不是很好嗎?小平當即表示讚同。小平說,本來就考慮在露天搞,但找了好幾個地方都不理想。我說,烈士陵園紀念碑前廣場,不就是最理想的地方嗎。這個舞台你不用,誰用?小平當即拍案叫絕,這就達成了一致看法。不料卻有人說,烈士陵園不是演節目的地方,原話是“華林山是埋死人的地方,那種地方怎麼能唱歌跳舞呢?”這不禁令我心頭一顫。是啊,雖然說話的這人並非有意拆台,但是,如果市上領導決策者也這樣想,那我的這個設想不就泡湯了嗎?
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不同意見,這並不奇怪。但是,如果我的設想得不到上級批準,一切都是廢話了。此時,我並不清楚幾位決策者是怎樣想的,倘若他們聽了這位仁兄的話,先入為主地也覺得在山上搞文藝演出活動不合適,那我就被動了。於是,為了說服副書記、副市長和我的部長,我認真地思考,並且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好幾條理由,準備好了向他們彙報的材料。他們是決策者,而我,說得好聽點,算個“智囊”,其實充其量也隻是個參謀,而誰都知道,“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我必須把這個事情弄得音量大一些、分貝高一些。
我寫在《工作筆記本》上的理由是:
電視台的演出方案突出了蘭州解放的主題,緊緊圍繞歌頌50年成就,進行編排構思,重點展示改革開放20年成果,構思比較完整。但在體育館演出,這種形式陳舊了一點。
民政局的方案是在8.26這天集會,緬懷先烈,請領導同誌發表紀念講話,獻花圈,同時搞一個蘭州戰役紀念館開館儀式,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活動,但是形式過於單調,氛圍不足。兩個活動表達同一個主題,其實是一回事情,省市領導同誌們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段出席兩次活動。因此我建議,將兩個活動合為一體,在烈士陵園紀念碑前廣場舉行一場大型文藝演出與紀念儀式相結合的慶典活動。電視台和民政局是兩個單位,他們之間的協調工作,必須請宣傳部出麵才好解決。而這個意見,也隻有我來提出,這就是文教處長的作用。這個活動,以緬懷為引子,歌頌為主題,憧憬為尾聲。理由有如下幾條:
一、環境決定氣氛,演出環境決定演出氛圍。在陵園搞活動,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演員群眾身臨其境,情緒更好,請來的嘉賓客人有故地重遊的感受。
二、演出更好構思,節目更好組織,場麵更為壯觀,局限性更小,社會輿論宣傳效果更好。
三、民政局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計劃上山的8260人就有事情幹了。
四、節約經費,節省人力。體育館費用太高。“兩好合一好”。
五、電視現場轉播或者錄播,影響更大。已經不是一台單純的文藝晚會,而成為全市人民群眾參與的紀念活動。獻花圈、講話、是儀式性的程序,可以巧妙地編入演出程序,更有感染力。50年的成就,既給觀眾看,又給烈士看,是一個祭奠儀式。
六、這樣搞,有創新性,體育館形式已經陳舊了。烈士陵園的環境攝入電視鏡頭很美,“把蘭州推出去、推上去”的宣傳工作宗旨得以體現。外地已經有了這種形式,比如,“黃浦江外灘音樂會”,“太行山演出”,“雨花台晚會”等等。如果按我提出的辦法來搞,是蘭州的第一次,也是一個突破。
6月23日,我向部長彙報了這一設想。部長基本同意我的設想,讓我征求一下其他兩位分管領導的意見,看看他們怎樣考慮。第二天,我向主管副市長馬琦明和副書記左燦湘彙報了情況。兩位決策者都很認真地聽取了我的彙報,並互相通了電話,達成一致意見,同意我的策劃構思。得到他們的讚成,我心裏就有底了。當時,這幾位領導同誌工作極為繁忙,沒有時間親自主持會議,也顧不上直接安排部署這項工作,但時間不等人,再不安排就來不及了,部長便指示由我負責,立即主持召開會議,安排部署這項活動。
二
6月29日上午,我在烈士陵園現場辦公,主持召開了《8.26頌》的第一次協調會。參加會議的部門和單位有:電視台、民政局、團市委、文化局、教育局、公安局、氣象局、烈士陵園管理處等有關方麵的負責人。
在會上,我介紹了有關情況並布置了各方麵的工作。為了穩妥一些,在主持會議講話時不至於丟三落四,我事先在工作筆記本上寫好了要講的問題,抄錄如下:
關於活動背景
慶祝建國50周年和蘭州解放50周年,“8.26”是一個重要日子。市委24號文件已經確定了要搞一次大型慶祝和紀念活動。
電視台4月22日上報了方案。
民政局5月17日上報了方案。
6月18日和21日,我分別聽取了兩個方案的彙報和說明。提出了將兩個活動合二為一的構思和策劃意見。並向副書記、部長和副市長三位分管領導做了彙報。得到他們的一致讚同。他們同意我的意見,並原則批準了這一設想。《8.26頌》列為以市委市政府名義舉辦的四項大型重要活動之一。因此,領導同誌研究後,形成指導性意見。兩個活動合一,地點放在紀念碑前廣場。是一次以文藝演出為框架和表現形式的政治性大型集會活動。
理由有四點:
第一,環境決定活動氛圍。烈士陵園這樣一個特定環境,紀念碑前廣場這樣一個典型場景,將十分鮮明地烘托“8.26”這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在這個特定環境中,電視晚會的主題將更加突出,更加集中,場景更好布置,晚會更好構思,節目更好組織,演員身臨其境,情緒更好調動,特別是觀眾身臨其境,參與程度和情感係數,坐標更好定位,更好把握,更好調動。觀眾與活動融為一體,不是單純地在看演出。在體育館,觀眾更客觀。在這裏,觀眾將參與進去。將出現特別的演出效果。
第二,民政局設想的集會活動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熱烈的場麵。原來設想的獻花圈,講話,開館儀式三項活動,分量不足,僅夠一條新聞消息報道的容量。現場直播講話或者錄播,顯得平淡。采用文藝形式,將三項活動加以提煉,美化,藝術化。巧妙地將三項內容加以儀式化,編排進整台演出當中,使之藝術化,更具有感染力。而這些單純的儀式和政治性程序一旦藝術化,將十分上鏡頭,好看,可以彌補單純集會的單調和枯燥。
第三,社會效果強烈。整個活動要按照緬懷、歌頌、憧憬的線索和板塊展開,線條將十分清晰。不僅是給現場觀眾看,而且是給長眠於此的8700名烈士的彙報。是一個告慰,一次祭奠,一個誓師大會。“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請來的老前輩故地重遊,情感的感染力動人心弦。有動情點,你看,白發,獎章,老戰士,舊軍裝,出現在會場,緬懷戰友,催人淚下。可以想象,童聲合唱的伴奏,藝術化的敬獻花圈儀式,市長的具有文采的致辭講話,絕對上鏡頭,絕對有藝術效果,電視展示的內容將十分豐富,群眾愛看,一定叫座,也能推出去,甚至推到中央電視台去。
第四,在活動類型上,樣式上有突破,有創新,避開體育館演出和政治集會的老套路。做了結合的文章,在蘭州市是第一次,也是烈士陵園的第一次。你看,外景地蒼鬆翠柏鬱鬱蔥蔥,烈士紀念塔高聳入雲,電視畫麵一定出彩。同時,也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上午搞,白天不用燈光,這就節約一大筆開支。
“8.26”期間,省市領導同誌活動很多,社會上紀念活動也不少,想必,參加這個活動是首選,活動規格不成問題。符合省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將成為一個全民關注的熱點。理由還可以列舉一些,僅有這些,我想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並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一些同誌。我是用這些理由取得三位主管領導的讚同的,想必也可以取得各位讚同。
唯一需要調整的是觀眾人數,8260人的上山問題如何解決,需要400輛大轎車。同一時間上山,比較難辦。我想人數可以號稱8260人,實際上來多少,看電視鏡頭的效果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