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一畝三分地(2 / 3)

(5)文化教育處

1.組織協調文教係統各單位學習貫徹黨的有關文教工作的方針政策。

2.全麵掌握全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方麵的工作運行情況。協調指導有關部門做好全市文教事業建設。

3.組織全市“五個一工程”推薦評選工作,組織召開每年度文藝創作座談會、筆會等;組織兩年一度的全市“金城文藝獎”的評獎工作。

4.調查分析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係統幹部職工思想動態,協助並督促各級黨組織抓好幹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

5.組織、協調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校外教育、藝術教育工作。

6.負責全市文化市場的管理,組織實施“掃黃打非”工作。

7.組織協調重大節慶文體活動。

——這些職責,也是我總結、提煉、撰寫而成,最終成為市委文件的一部分文字。在這個文件指導下,我的工作做得更具體了。

你看,我開始在教育局的會議上發言了。一般都是主持人介紹,請嶽處長講話。於是,我說:非常慚愧,在宣傳部文教處坐了四年板凳了,今天是第一次參加教育局的會議。我是搞文化工作出身,雖然一直在接受教育,但如何搞好教育工作,卻是外行。參加了這次會議,有一種振聾發聵,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家都是搞教育的專家,我不是,然而恰恰因為不是內行,就有一種“旁觀者清”的角度。我想我也許是在廬山之外看廬山,可能看得更清楚一點。有一句俗話,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又有一句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說什麼比喻象征意義。我認為,教育工作現在是天時地利人和占全了……

但是,我的工作重心卻離不開文化工作。1995年春夏之交,蘭州文藝界已經積累了一些創作成果。文化局就想進一步打開工作局麵。此時,原來的陳德副局長升任局長,工作很有幹勁,就提出帶幾個戲到北京去展示一下的構想。這就決定,帶著舞劇《西出陽關》和秦劇《唐太宗嫁女》豫劇《日月圖》以及周樺和張蘭秦為主的兩台《戲曲折子戲專場》進京演出。這就是稱為“三團五戲進京”展演的一次重要活動。這次活動不但在首都全麵展示了蘭州文化建設的新麵貌,而且為青年新秀豫劇演員周樺獲得戲劇梅花獎做了鋪墊。後來周樺成為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並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這次進京的專場折子戲和《魂係太陽河》演出起了決定性作用,雖然周樺得獎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此次推介功不可沒。

陳德局長過去曾經也在宣傳部當過科長,知道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否能夠得到部裏的關心和支持是很重要的問題,就請部裏派人隨團進京參加活動,並請我寫文章推介。我當然懂得,這不是我一個處長的職位可以隨便表態評頭論足的事情,就從部長的角度評價這次活動,寫好了文章讓部長過目,請部長署名發表。部長看過後說可以,就將稿件送給文化局在報紙上刊登並編入宣傳資料小冊子。

部長署名的文章全文如下:

創造輝煌——蘭州市文藝團體晉京演出寄語

風和日麗的五月,蘭州市歌舞團和秦劇團、豫劇團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攜大型舞蹈詩《西出陽關》、秦劇《唐太宗嫁女》、豫劇《日月圖》晉京演出,向首都各界觀眾展示近年來蘭州文藝創作的豐碩成果,並接受文化部領導和首都文藝界專家的檢閱,這是蘭州文化建設史上又一令人感到高興的事情。

新時期以來,蘭州文藝工作者堅持以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在藝術實踐中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努力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創作出一大批充滿時代精神,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好作品。這次晉京演出的三台創作劇目和兩台傳統戲曲折子戲,就是這批作品中的佼佼者,集中體現了近年來蘭州戲劇舞蹈創作的水平,是蘭州向首都奉獻的一份情意。

首都人文薈萃,京華舞台更是百花爭豔、萬紫千紅的藝術殿堂,藝術作品的價值往往在這裏得到最為客觀和準確的評價。在京華舞台登台亮相、展露風姿,常常是藝術家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在以往的歲月裏,蘭州文藝界也曾有過享譽京華的輝煌經曆,諸如京劇《南天柱》《熱血》,豫劇《魂係太陽河》,秦劇《喜狗娃爛漫曲》,兒童劇《早霞》,童話劇《金魚和漁夫的故事》以及獨特的民間藝術“蘭州太平鼓”等一批劇(節)目,都曾經為首都文藝舞台的繁榮增色添彩,給北京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每一次的進京演出活動,也都極大地推動了蘭州文化事業的發展進程。

今天,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空前繁榮,藝術競爭日益激烈,地處祖國西部的蘭州文藝工作者能夠有機會再次亮相京華舞台,對於開闊眼界,提高技藝,廣交朋友,拓展演出市場,從而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興旺作出新的貢獻,都有著積極意義。藝術的發展進步需要廣泛的交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拓展了文化交流更為廣闊的天地,首都文化市場的空前活躍,為這種交流活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機。蘭州戲劇舞蹈界聯袂進京演出,集中展示蘭州文藝的風采,可以說是他們在京都文化市場中搏浪弄潮的又一次嚐試。其意義不僅是給繁花似錦的首都文藝舞台再添一抹亮麗的春色,更重要的是蘭州文藝界在進京演出活動中,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製到市場經濟體製的觀念轉變,在首都濃鬱的文化氛圍的陽光輝映和雨露滋潤下,蘭州戲劇舞蹈事業顯得更加多姿多彩。京華名家雲集,擁有眾多具有很高鑒賞水平的熱心觀眾,經過他們的鑒賞品評,這些劇目會更加日臻完善,這是大有裨益的好事情。經風雨、見世麵、千錘百煉、精益求精,從來就是走向輝煌的必由之路。

此次進京的蘭州文藝團體,常年活躍在祖國大西北城鄉舞台上,他們的藝術創造充滿濃鬱的民族特色和西部風情,演出頗富審美意蘊,具有很好的藝術觀賞性。相信首都觀眾將從中體味到祖國西部和西部藝術的神奇魅力。

在以往蘭州進京的文化活動中,首都人民和各界人士曾經給予我們許多悉心扶持和熱情鼓勵。此次晉京演出,相信仍然會得到各位舊友新知一如既往的熱情關照,謹表深切謝意。

祝蘭州文藝團體在京的演出活動圓滿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最後一句的那個成語“舊友新知”是編輯在發稿時杜撰的,我的原稿是“舊雨新知”,取自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典出杜甫《秋述》詩小序:“秋,杜子臥病長安次旅,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編輯想當然地“刊”了一個字,居然還給“刊”錯了

給部長的稿子寫完後,我覺得意猶未盡,處長都當成這樣了,也該用自己的聲音說說話表表態了吧,就又寫了篇稿子,署上自己的名字發表了。

我的文章題目是《一次難得的檢閱——寫在蘭州文藝團體赴京演出之際》。

五月的北京鮮花盛開,陽光燦爛。蘭州三個文藝團體同時亮相京華,向世人進一步昭示蘭州走向世界的願望和決心,這不僅是蘭州文化建設史上又一件大事,也是蘭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我們的確應該為之鼓掌喝彩。

蘭州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雖然地處內陸卻不乏輝煌的創造,自古以來就閃爍著迷人的斑斕色彩。盡管“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時代早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然而許多人都不明白“客舍青青柳色新”其實才是現代蘭州形象的真實寫照,仍然為西出陽關找不到驛站而擔憂。蘭州,往往被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麵紗,總讓人看不那麼真切。

新時期以來,改革開放這隻巨手正在逐漸為我們揭去那一層層神秘的麵紗,蘭州形象愈來愈鮮明動人。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得蘭州260萬人民心中那個“讓世界了解蘭州,讓蘭州走向世界”的願望更加強烈。蘭州,曾經借著絲路節和第四屆中國藝術節表達這種願望。而“兩節”的成功舉辦,無疑極大地提高了蘭州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人們深切感受到文化事業的發展對促進蘭州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高水平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必然產生廣泛的宣傳效應,一部成功的劇作在京華舞台亮相,也必然會給創造她的地方帶來不可低估的綜合性影響。此次三團五戲赴京演出,必將塑造蘭州文化的嶄新形象,必將進一步推動蘭州走向世界的步伐。雖然外地劇團進京演出已經是常事,然而,同一城市的幾個文藝團體同時在京華粉墨登場,卻也不很多見。采取這種有力度的宣傳方式,在京都高分貝地張揚蘭州的聲音,是蘭州人民走向世界的又一次精彩宣言,是神奇的西部注定了要和外麵的世界進行的又一次對話。在參與策劃絲路節的日子裏,我曾經對閉幕式的主題和命名提出過建議,當那個命題被製作成帷幕高懸在演出場地上空時,我們的觀念已經由固步自封邁進到了“擁抱世界”。而今天,“三團五戲”進京之際,我又思悟到:僅僅張開雙臂,期待著世界撲向我們懷中才去擁抱她,已經遠遠不夠,邁開大步,走向世界,應該成為我們新的選擇。

我曾多次參加蘭州進京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工作,深切感受到文藝團體在京的表現對塑造一個城市的形象將起到怎樣的作用。皇城根下觀看《西出陽關》的京都觀眾也許還不十分明了蘭州確切的地理位置,然而,神奇壯麗的西部卻可能成為他向往的一個多彩的夢。從此,他們會記住“蘭州”這個美麗的詞。

名家薈萃的京華舞台異彩紛呈,進京演出對蘭州文藝界無疑極富挑戰性,我們期待著蘭州這塊土地上培育的藝術鮮花在京華放射出絢麗奪目的光彩,進而邁開大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這兩篇文章都刊登在《蘭州宣傳》1995年第五期;同時在新聞媒體刊登。我之所以在這部書稿中抄錄這兩篇文章的原文並無其他特別的意思,隻是舉例說明我在文教處當處長的時候常常做這種事情,捉刀代筆寫文章就是我的本職工作而已。

1995年,我寫這類官樣文章已經駕輕就熟,雖不可自詡爐火純青,卻也達到了得心應手揮灑自如的境界。在同一時間裏要為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主題,寫兩篇文章,這無論如何是很難辦的一件事情了吧,我卻文思泉湧,一揮而就,下午寫一篇,晚上再寫一篇,寫出來的玩意兒文通語順,有模有樣,堪稱“不刊之論”。

這就隨著那支浩浩蕩蕩的演出隊伍去了北京。這一次,我的職位角色已經進入進京演出團領導小組那個班子和層次了,於是,工作很超脫,也就是一個觀察員性質的角色。在演出方麵,我幾乎什麼具體事情也不幹,我的事情就是應邀出席座談會,或者到劇場的貴賓接待室去迎來送往,陪著局長邀請梅花獎的評委來看戲,當然不免也做了一些打點評委的工作。

我做慣了具體工作,這次基本上沒有什麼事情可幹,遊手好閑地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就積極地寫稿子發新聞,發回六七篇消息通訊稿子在《蘭州晚報》發表,回來後寫了一篇《蘭州市文藝團體95晉京演出劄記》,算是沒有白吃文化局這一個月的飯。這篇劄記同時也是文化局對此次進京演出活動的工作總結。

局長用《精彩奪目譽滿京城——蘭州文藝團體1995進京演出劄記》這個稿子向市委市政府作了彙報交了差。

五月,生機勃勃的季節。首都一片燦爛的陽光。

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蘭州市歌舞團和豫劇團、秦劇團於5月5日至28日分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人民劇場、首都工人俱樂部和保利大廈劇場以及天津八一禮堂演出了大型舞蹈詩《西出陽關》、豫劇《日月圖》、秦腔《唐太宗嫁女》和兩台傳統戲曲折子戲,博得首都各界人士和京津廣大觀眾的熱情讚譽。宋平、宋健、陳昌本、張學忠、馬凱、高修、成誌偉、王定國、陳舜瑤、曲潤海、姚欣、袁學等領導同誌和首都文藝界知名人士郭漢城、賈作光、薛若琳、肖甲、梁光弟、霍大壽、趙尋、張庚等近百位專家學者先後觀看了演出並出席演出團在京舉行的各項活動。三團在京津地區共演出21場,觀眾近兩萬人次。

此次進京演出活動的序曲首先在天津奏響。5月5日,當43屆世乒賽鏖戰津門之時,《日月圖》在天津八一禮堂粉墨登場。每場演出結束後,熱情的天津戲迷們都久久不願意退場,紛紛湧向台前,要求演員們清唱,過足了戲癮之後才依依不舍地離去。9日,《西出陽關》又在此地拉開帷幕,神奇的古道、大漠、紅柳、桑田又一次傾倒了津門觀眾。天津市的領導同誌和文藝界人士盛讚蘭州文藝團體“藝精情濃傳友誼,西出陽關有故人”。

天津演出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三團在京華舞台一展風姿的信心。9日,市豫劇團移師北京,在人民劇場敲響了鑼鼓;10日,《唐太宗嫁女》在首都工人俱樂部登台亮相;13日,市歌舞團在民族文化宮上演《西出陽關》,營造出“古戰場”和“桑田”的氛圍。巧的是,此時,甘肅畫院《西部風情書畫展》也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一位記者寫到:“蘭州戲劇舞蹈和甘肅書畫藝術同時亮相京都,顯然在5月的京城又刮起了一場藝術的西部風”。

坐落在北京西四護國寺的人民劇場是首都經常上演戲曲節目的主要劇場之一,在市豫劇團演出的前幾天,著名的梅蘭芳京劇團剛剛在這裏結束了一輪演出活動,用北京人的話說,“就著梅劇團的紅底兒”,由剛剛獲得“蘭州十大優秀青年”稱號的周樺領銜主演,《日月圖》和她的折子戲專場又在這裏營造出一個個美妙的藝術欣賞之夜;而市秦在距蜚聲海內外的文化街琉璃廠不遠的首都工人俱樂部粉墨登場之前,人們很擔心秦腔在京城是否能夠吸引觀眾。但待鑼鼓敲響,劇場門前有不少人在“吊票”,其中居然有“老外”舉著百元大鈔,操著洋腔招搖著“買票,買票”。前來觀看《唐太宗嫁女》的觀眾之踴躍,的確出乎意料。市歌舞團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西出陽關》,把此次進京演出活動推向了高潮。二炮副政委王洪福中將,總政歌舞團團長瞿琮大校以及煤礦文工團等十多個單位給劇組獻上了花籃。北京保利大廈總經理觀看演出後,當即邀請《西出陽關》劇組到這座現代化大廈的保利劇場演出了3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