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做持家之人:家庭是後盾,家和自然萬事興(二)(2 / 3)

那位患病的會計經過醫生的診治,退休定居在新西蘭,本來這件事就應該這樣結束,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誠從媒體上獲知治療青光眼的方法,都會叫人把文章寄往新西蘭,寄給那個會計,希望會對他有所幫助。他的行為使會計的全家都十分感動,那個會計的孩子尚處幼年,大概還沒到10歲,為了表達全家對李嘉誠的感激之情,他的年幼的孩子們,自己用手畫了一張薄薄的卡片,寄給了李嘉誠,禮輕情誼重,可見李嘉誠優秀的人格品質。

李嘉誠在談到對子女的教育時,他說,在教導子女時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導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使現在他們長大了,也應該有三分之二是教育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是談生意,因為真正重要的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我小的時候,母親就教育我,要學會給與,學會誠實守信,對朋友講信義和義氣,現在做生意,資金即使高出資產的幾十倍也不夠,生意是靠別人給你的,世間每個人都是精明的,要學會與別人溝通,讓別人喜歡你,世界經濟全球化,牽一發而動全局,金融風暴經常發生,要經常提防,信義是最重要的,所以,現在也是一樣,信義二字是與人交往的準則。遵守信義可以受益終生。因此我經常教導兒子要遵守信義。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那是十幾年前,我們去一個山中的湖劃獨木舟。這種山色,這種環境,無論經曆即使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也不會改變。但是人生與此大不相同,人生是短暫的旅程,轉瞬即逝,因此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盡量做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事。

李嘉誠很注意對兒子的早期教育,他嚴格要求兒子艱苦樸素,不講排場,要他們注意樹立自己事業上的信譽,恪守承諾,而且他要兒子為別人著想,不貪圖小利,勤勞肯幹,務實奉獻。

李澤钜說:“爸爸是一個很懂得用錢的人,他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醫療方麵可以幫助不幸的人,那麼他感覺更加富有了。”

李澤楷說:“我覺得我很幸運,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們生活是那樣簡單,不是說簡單就非常好,而是簡單原來就是非常幸福。”

李嘉誠說:“1957年、1958年,我賺了很多錢,那兩年,我很快樂。”爾後,快樂換來迷惘,他想:有了金錢,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樂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通了。“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

等到想通了金錢的意義,跳離了金錢的圈套,李嘉誠就把這一感悟傳授給自己。李嘉誠14歲喪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萬苦掙出來的。於是他明白,隻有磨練,方知做人、做事的艱辛,溫室裏的幼苗是不能夠茁壯成長的,他帶他們去看外麵的困難,讓他們去領會人生的艱辛,帶他們坐電車坐巴士,又跑到路邊報紙攤檔,看那一邊賣報紙一邊還在溫習功課的小女孩,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求學態度。他帶著兩個兒子,從身邊的大眾身上去接受、領悟人世的坎坷,品味該如何去做人。

每當星期天,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必定會跟父親出海暢遊,這已是多年的習慣,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也許大家感到奇怪,不就是出海嗎?人人都會,人人都去。但是,他們出海暢遊的目的,在於他們要協力上演的一幕“壓軸好戲”。

據李嘉誠所言:“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那種,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我想,到今天他們亦未必看得明白,但那卻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的宗旨。”

做生意跟做人一樣,李嘉誠有自己堅守的原則。“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都不做。”在滾滾紅塵當中,可以辟一處地方安頓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舒坦。

李嘉誠給兒子們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調,不可大張旗鼓,大肆渲染。但是在一些適當的場合裏,他也會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讓兩個兒子曝光亮相,出現在眾人麵前。

比如在1990年萬博家園推出預售之前,長實集團公關精心安排,讓當時的集團執行董事長李澤钜出現在媒體麵前,接受兩家雜誌社的訪問。但是在一些平時場麵裏,他總不讓兒子“坦麵”於眾,以免樹大招風,無助於心理成長。

1992年4月,李嘉誠在北京中南海的古典建築物前,向中共總書記江澤民介紹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同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參觀葵湧四號貨櫃碼頭,李嘉誠親率大軍迎接。那天,李嘉誠要慶祝屬下公司處理第2000萬個貨櫃,李澤钜、李澤楷兩人和父親一樣佩戴公司名牌,上麵簡單地寫著本人的名字。

回想起那一天,按有關規定歡迎彭督的男性要員,入場一律不允許穿長衣、深色的長褲,但是唯獨李澤楷穿著帶過肩吊帶的長褲,和父親伴在“肥督”身邊全體合照,李澤钜則遠離此地,靜靜地站立在外圍。

1992年10月,港督與商界午餐聚會,被稱為“小超人”的李澤楷也來參加了,等到過了幾日,在彭定康宣布“總督商務委員會”的名單當中,包含的成員就有香港18位主要的商界人士及3位官府議員,在這18位成員之中,就有長實集團執行董事李澤钜在內。成員任職期限是自1992年10月的那天起一直到1994年年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