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做持家之人:家庭是後盾,家和自然萬事興(二)(1 / 3)

傳承“靠自己”的原則

李嘉誠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

與眾多溺愛孩子的家長不同的是,李嘉誠絕少把對孩子的疼愛形之於色。在孩子尚處於幼年階段,他就試著培養他們的自立精神。一次,剛學會走路的二兒子李澤楷,不小心碰上一塊石頭,他立刻嚎啕大哭,邊哭邊望著大人,希望大人能來哄他、拉他。此時,李嘉誠不僅自己不去拉孩子,也阻止其他人去安慰孩子。李嘉誠想以此讓孩子懂得:凡事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當兩個兒子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就要求他倆在召開董事會時必須列席旁聽。李嘉誠這樣做,是想讓兄弟倆從小就明白做生意絕非易事。他說:“帶他們到公司開會,目的不是教他們做生意,而是教他們明白做生意木是簡單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開很多會議,才能成事。”

兩個貪玩的孩子,會上一坐幾小時,苦不堪言。夫人疼愛孩子,便勸李嘉誠:“孩子太小,等他們長大了再跟你們學習也不晚。”李嘉誠卻對夫人說:“是的,他們年齡小還不懂事,但是我想早一點對他們進行啟蒙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父輩創業的艱難,學習父輩頑強拚搏的精神,長大了才能成為棟梁之才。如果現在放鬆了對他們的早期教育,他們成了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再教育就遲了。”兩個兒子沒有像其他許多富商子弟一樣成為遊手好閑、花天酒地、隻懂揮霍不知創造的紈絝子弟,李嘉誠對他倆的近乎嚴厲的早期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兒子在美國讀大學時,李嘉誠隻支付倆人的生活費,至於零花錢則靠自己打工去掙。李嘉誠這樣做當然不是出於吝嗇,而是想讓兒子通過打工接觸並了解社會,學會與人相處。小兒子李澤楷就曾在高爾夫球場當過球僮。據李澤楷後來回憶說,這段做球僮的經曆,鍛煉了他的體力,培養了他的吃苦精神,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特別是與上流社會打交道,李澤楷說,所有這一切使他終身受益。老大李澤钜、老二李澤楷雙雙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正當他倆躊躇滿誌、意氣風發想在父親的公司大顯身手時,李嘉誠卻拒絕了,他對兩個兒子說:他的公司不需要他們,雖然他的公司有足夠的職位,甚至安置二十個兒子也夠,但是李嘉誠希望他的兒子們自己去闖,自己打下江山,以實踐來證明自己的真才實學。他不希望他們未經社會的風雨就直接進入自己的公司,他覺得他們不合格。

兄弟倆明白,父親是希望他們通過實踐,將自己鍛造成才。

兩人去加拿大發展,後來李澤距開設了地產開發公司,李澤楷成了多倫多投資銀行最年輕的合夥人。在港的李嘉誠也常常通過電話對兄弟倆噓寒問暖,想要提供幫助。但兄弟倆卻總是堅持困難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解決。

當然,李嘉誠也不過是想試探一下,並不是真的要幫助他們。父親的這一點,是兄弟倆最為熟悉的了。即使你真的求父親幫助解決困難,這也是不可能的。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父親的冷漠實在是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兄弟倆一點也不怪他,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

在加拿大有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兄弟倆都一一克服,公司銀行都小有業績,並成為加拿大商場中的佼佼者。

這時,李嘉誠才將他倆招至麾下。在告知兄弟倆可以來公司任職時,李嘉誠又補充了—句:“你們同別人具有平等的機會。”一句話,提醒了兄弟倆,在父親的公司裏,他倆除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沒有任何特權可享。

溫室裏長不出大樹,院子裏跑不出駿馬。一個不經風雨、不見世麵的人,即使聰明絕頂、滿腹經綸,也很難適應重合作、重交際的當今社會。

所以,李嘉誠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自立意識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談生意,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

在李嘉誠的言傳身教下,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兩個兒子脫穎而出,相繼成為香港聲名顯赫的商界精英,老大李澤钜穩重踏實、精明能幹,頗得乃父之風,已成為李嘉誠指定的接班人;二兒子李澤楷更是銳意進取、長袖善舞,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已被港人譽為新超人,躋身“全球50位數碼精英”,成為一代青年的新偶像。

李嘉誠成功哲學:

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必須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盡力達到理應達到的自立水平,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自立精神。這是當代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基礎,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係統”的基石。

在家教中灌輸做人的準則

記得有一次,香港刮台風,李嘉誠門前的大樹被刮倒,為了鋸斷大樹,由兩個菲律賓工人頂風冒雨,全身濕透,李嘉誠見到此景,要兒子馬上起床換上遊泳褲去幫忙,他說,菲律賓工人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背井離鄉來工作,但同樣是人,地位與自己一樣,他的兩個兒子馬上下去幫忙抬樹。兩個兒子懂得,職業不分貴賤,要學會尊重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

幾千年的中國商業文化認為——無奸不商,但是,這位憑借自己三十年奮鬥成家致富的人,認為“信”是商人的信條。

不隻是商人,一個人和一個國家都是無信不立。

李嘉誠的事業將他在商業的“信”與他待人的“誠”緊密結合,合成為“義”,對於此,他身邊的人感慨良多。

曾經有一個在李嘉誠公司工作了10年的會計,因為不幸患上青光眼,無法繼續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盡了限度之內的醫療費,生活麵臨著極大的困難。李嘉誠對他說了兩句話,他詢問是否會計的太太具有穩定的工作可以維持家庭生活,還有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他說,如果他的生活不夠穩定,他可以擔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這家人不必再為生活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