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做互惠之人:自己發財,也讓別人發財(二)(2 / 3)

據統計,全港至少有15萬座大廈符合安裝衛星天線標準。這對九龍倉的有線電視是個莫大的威脅。烽煙四起,很難確認誰最先挑起戰火。李澤楷不準許九龍倉打進長實係興建和管理的大型屋村、大廈樓宇安裝有線電視。吳光正則禁止安裝衛星天線的持牌公司,進入該家族所控的大廈安裝碟型天線及室內係統。

顯然,李吳兩位商界才俊背後都有靠山。吳光正靠的是他老嶽父,可是包玉剛幾乎從不拋頭露麵,可能是要安心養病的緣故。而李澤楷的靠山當然是他老爸,雖然,很多事李嘉誠不露麵,但抉擇權顯然在他手中。

曾有記者就電視紛爭問李嘉誠,他與吳光正的關係如何。說話一貫滴水不漏的李嘉誠環顧左右而言道:“我與包先生是老朋友。”——避開吳光正不談。言下之意,不難揣測。

1990年12月,李嘉誠的衛星電視正式獲得營業牌照,但有兩個附加條件:一是不可播放粵語節目;二是不得向用戶收取費用。

第一個條件,實際上是無線、亞視、有線等三家電視台向港府施加壓力的結果。三家的大股東皆有來頭,無線有利氏家族、影視大王邵逸夫;亞視有李嘉誠的同鄉林伯欣家族、好友鄭裕彤家族;有線則是包玉剛與郭炳湘。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都不肯做謙謙君子。

“亞洲衛星一號”覆蓋麵從地中海至西太平洋,可為30多個亞歐國家和地區提供電視電訊服務。但衛視的主要市場在香港,香港華人不僅不願看普通話節目,絕大部分人連聽都聽不懂。不許播粵語節目,等於喪失了香港市場。

李嘉誠父子頻頻出入港府,要求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李氏父子還輪番上陣,借助傳媒,指責港府規定的荒謬性:一家香港本地注冊的電視台,卻不準許播放本地話的節目,此乃無稽之談……

李嘉誠向來處事低調,以和為貴。他如此憤慨決不是一時衝動,意在爭取民心。他委托一間獨立的公關公司,搞了一次民意測驗,接近百分之百的衛視用戶都讚成播放粵語節目(外籍用戶則希望再增加英語節目)。李澤楷將測驗結果交港府的文康廣播科廣播事務管理局,作為修改條例的參考。

李吳鬥法在1991年達到高潮,雙方的比拚基本上和黃處攻勢,九龍倉處守勢。雙方都向港府要求利於自己的條例,吳光正竭力敦促港府,維持有利於自己的條例。而李氏父子,則攻其“死門”,既要求港府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還要求準許向用戶收取費用。

九龍倉向傳媒坦言道:“根據我們多年的調查,香港這彈丸之地,隻能容納一個收費電視,兩個隻會造成惡性競爭,兩敗俱傷。對九龍倉的‘善意警告’,李澤楷充耳不聞,欲置敵手於‘死地’。其勢之銳,比當年乃父逼迫置地有過之而無不及。”九龍倉董事吳天海感歎道:“政府若批準衛星電視收費,九龍倉肯定放棄(有線電視計劃)無疑。政府若批準衛星電視播放強話節目,觀眾的節目選擇將大增,對有線電視影響甚巨。除非政府在其他方麵給予補償,如免專利權稅等,否則九龍倉打退堂鼓機會亦大於一切。”

九龍倉意在以哀兵之術爭取港府及輿論的同情。而李澤楷知道不可就此罷手,所以仍窮追不舍,據港府的態度,將有可能解除粵語節目的限製,但仍維持一家收費。

李澤楷力撼吳光正,已初步達到預期目的。一位評論家說:“李澤楷采取的是進尺得寸的戰術,欲借五百,則開口一千,否則借五百都要打折扣。”

1991年3月,衛星電視公司正式成立,李嘉誠任主席,馬世民、李澤楷任副主席,具有多年經營電視業務經驗的陳慶祥任行政總裁。總投資為4億美元。

1991年4月,衛星開始試播。到年底,衛視已正常利用五個頻道播映節目。李澤楷野心勃勃,欲做傳播大王。他心高氣盛,也引起和黃高層的磨擦。李嘉誠對二公子多有批評,但實際上又在“放縱”。

也許是因為澤楷是親子,也許是讓他磨練。李澤楷統攬衛視的管理大權。

李澤楷雷厲風行,采取了一係列的有力措施,來提高衛視的收視率。又積極開拓盈利渠道,使衛視顯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論收視率,衛視隻能望無線、亞視的項背。衛視的優勢在收視麵,它可24小時不停地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送節目。節目質量及收視麵成為廣告經營的基礎。有不少大公司與衛視簽訂合約,成為其穩定的廣告客戶。從1991年底全麵開播,到1993年中轉讓為止,不到20個月的期間內,衛視的廣告收入是3.6億美元,而維持五個頻道的年費用為0.8億美元(未計先期投資等費用),經營態勢良好。

蒼天不負有心人。1992年7月2日,港府頒布新的電視廣播條例,宣布衛視自1993年10月底起,可開播粵語節目;衛視不可獨立經營收費電視,但可通過收費電視(注:指九龍倉有線電視)的頻道,經營收費的衛視節目。

港府的新條例,為解決衛視、有線曠日持久的紛鬥奠定了基礎。

李澤楷、吳光正兩個不共戴天的“仇敵”也都認識到繼續爭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因為做生意畢竟不是鬥氣。很快,他們雙雙坐到談判桌上“講數”。1993年6月,兩大財團達成協議:衛視與有線的重疊業務結盟,實行天地共存。

做生意競爭是難免的,可是大家的目的都是賺錢,如果能夠一起賺,為什麼要拚個你死我活呢?

李嘉誠成功哲學:

如何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照顧對方的利益。李嘉誠不會與競爭對手結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戰役後,他們都能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一些項目。這種在競爭中尋找共存之道的智慧正是李嘉誠不斷做強做大的秘訣。願李嘉誠的故事給我們深思和啟迪。

合作時要照顧對方的利益

李嘉誠的合作之道令人讚賞,充分體現了他的經營理念——“善於合作,壯大自己的實力”。

精通合作法,乃是智人所為。李嘉誠在這方麵的經驗值得任何生意人學習。

李業廣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之一。李業廣持有英聯邦的會計師執照,是個“兩棲”專業人士,在業界聲譽甚隆。人們稱李業廣是李嘉誠的“禦用律師”。李嘉誠說:“不好這麼講,李業廣先生可是行內的頂尖人物,我可沒這個本事獨包下他。”

李嘉誠說的是實話,李業廣身兼香港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這些公司市值總和相當全港上市公司總額的1/4強;另外,李業廣還是許多富豪的不支幹薪的高參。李業廣不是那種見錢眼開、有酬(金)必應之士,一般的大亨還請他不到。長江上市,李業廣便是首屆董事會董事;長江擴張之後,李業廣是長實全係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此一點,足見兩李的關係非同尋常。

李嘉誠是個徹底的務實派,他決不會拉大旗做虎皮,虛張聲勢。李嘉誠在商界的名氣較李業廣大。在香港商界,拉名人任董事是人們常用之術,但李嘉誠並非這樣,他敬重的是李業廣的博識韜略。長實不少擴張計劃,是兩李“合謀”的傑作。

李業廣甘處幕後,保持低調。1991年,李業廣一飛衝天——出任香港證券聯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在他之前,任聯交所主席的有:金銀會創始人胡漢輝,股壇教父李福兆,恒生銀行卸任主席利國偉等,個個都是香港商界風雲人物。

香港報章在介紹聯交所新任主席李業廣資格履曆時,稱他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長實集團多間上市公司董事……長實在李業廣及公眾心目中的分量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