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做互惠之人:自己發財,也讓別人發財(二)(3 / 3)

李嘉誠成功哲學:

做生意要學會與人合作,在合作中共同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強強聯合。也就是說,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手段,除非你不想做大做出品牌。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這要牽扯到利潤的分成。因此真正的合作要建立於誠信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

善意收購,與人高興與己高興

按照一般的企業並購遊戲規則,有所謂的“白衣騎士”,即善意收購——重組者救活企業自己也獲利;也有“黑衣騎士”即惡意收購——投機者見企業有機可乘,於是落井下石,阻擊企業股票。後者一般先通過融資購得目標公司的股票,取得公司的控製權,然後把所欠的債務,卸到他接管的公司身上,所謂“犧牲者最終還得交納槍斃自己的子彈費”。

劉鑾雄被稱為“股市狙擊手”,是人人生畏的“惡意收購”的典型。

劉鑾雄對香港證券業起過功不可沒的曆史性推進作用,但由於他奉行“惡意收購”,因此,形象頗不怎麼樣。

與劉氏反其道而行之,李嘉誠從沒進行過一次“惡意收購”,他奉行的是“善意收購”。

李嘉誠收購對方的企業,必與對方進行協商,盡可能通過心平氣和的方式談判解決。若對方堅決反對,他不會強人所難。

李嘉誠富有心計,又極有耐心,擅長以柔克剛,以靜製動。

最典型莫過於收購港燈。他從萌發念頭到控其在手,先後曆經了幾年。倒是西門·凱瑟克沉不住氣,落入李氏“圈套”,以相當優惠的折讓價出售港燈股權。

李嘉誠收購和黃,心術之精,讓人歎為觀上。他借彙豐之力,兵不血刃,戰勝資產大其10倍的龐然大物。

他的收購,從不情緒化,沒有把被收購企業當作古董非買不可的心理。若持這種心理,往往會付出過昂的代價。

李嘉誠遇到阻力,權衡利弊後,會不帶遺憾地放棄。放棄對九龍倉、置地的收購,他都持這種態度。

李嘉誠的收購,無論成與不成,通常都能使對方心悅誠服。

收購成功,他不會像許多老板一樣,進行一鍋端式的人事改組與拆骨式的資產調整。他盡可能挽留被收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照顧小股東利益。股權重組等大事,必征得股東會議通過。

收購未遂,李嘉誠也不會以所持股權為“要挾”,逼迫對方以高價贖購,以作為退出收購的條件。

李嘉誠的形象有口皆碑,從來不用擔心他會惡意收購。

良好的形象和信譽,本身就是寶貴的財富。建立起良好的信譽,就可以使你的事業進入良性循環。

李嘉誠幫助榮智健借殼上市,對於李嘉誠來說隻是小試牛刀。收購恒昌行,方可稱大展拳腳。恒昌行正名是恒昌企業有限公司,是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前恒生銀行董事長何善衡創辦。

何善衡是強番禹人,是著名的恒生指數的創始人。1946年便在香港創立恒昌行,該行是華資第一大貿易行。何善衡年事已高,後代又無意經商,故萌生出售之意。

若非出自何善衡本意,市場無人敢覬覦恒昌。恒昌整個集團資產淨值高達82.73億港元,經營狀況良好。三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股權(何善衡30%,梁球據25%,何添15%)——外強無任何可乘之機。

1991年5月,鄭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銀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堂等成立備貽公司,提出以254港元/股的價格向恒昌全麵收購,涉及資金56億港元。

榮智健、李嘉誠也在緊鑼密鼓策劃收購,暫且按兵不動,秘而不宣。

備貽出師不利。據市場披露的消息,備貽的三大股東己事先作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計劃:鄭裕彤得恒昌物業,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車代理權,徐展堂則取恒昌的糧油代理等業務。

如前所述,三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股權,得不到大股東支持,收購隻能是一句空話。而大股東首先就不滿買方的“拆骨”企圖。不待進行價格談判,就關閉幕後洽商的大門。

以中泰為核心的新財團GreatStyle公司,把握最佳時機,立即加入收購角逐。

1991年8月初,GreatStyle向恒昌提出收購建議,作價336港元股(高出備貽82港元),涉及資金69.4億港元。

經一個月的洽商,雙方於9月3日達成收購協議。至9月2日,香港收購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為榮智健、李嘉誠等合組的財團完成。

中泰控得這貿易巨人,遂成為香港股市的龐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初膨脹到87億港元。香港股市,一直視中資為無物。此番,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資計劃,配售1168億新股,集資25億港元,用以收購未持有的恒昌64%股權。

榮智健突然向其他股東全麵收購,市場議論紛紛,有人說榮過河拆橋,有人說事先與李嘉誠等通過氣。

李嘉誠很爽快地接受榮智健的收購條件,所持恒昌股作價15億港元,售予榮智健。

恒昌一役,李嘉誠名利雙收,既贏得幫助榮智健的好名聲,又獲得實惠——售股盈利2.3億港元。

李嘉誠與榮智健聯手合作,成為股市佳話。

在這場香港有史以來最大金額的收購戰中,李嘉誠審勢度勢,伺機出擊,再次顯示出超人風範。

沉得住氣,是李嘉誠的強烈鮮明的個性。尤其是李嘉誠的“耐”功爐火純青,成為他以靜製動、出其山的製勝法寶。

李、榮籌劃收購恒昌行時,已讓備貽占得先機。

李嘉誠對香港商界圈子內的人和事都十分熟悉。他立即冷靜地分析備貽與恒昌的態度及形勢。

李嘉誠得知備貽的“拆骨”計劃,立刻喜上眉梢。

李嘉誠太了解何善衡、梁球據和何添這3位商界老前輩的心事。這幾位老人都曾經是商場中叱吒風雲的英雄,也創下了輝煌的業績。隻是年事已高,第二代又無意繼承商業,才作出售的意向。

恒昌行是老人的心血,是一生的結晶。老人出售恒昌行,希望能完整保留下來,並且發揚光大。這樣,哪怕價格低些,都好商量。老人不缺錢用,也無意再搏擊商海。

備貽意欲“拆骨”三分天下,恰好犯了老人的大忌。老人情願不賣,也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創下的江山分崩離析,心血付諸流水。

李嘉誠斷定,備貽肯定無功而返。而且備貽絕無惡意收購的膽略及實力。因為以老人的倔脾氣,殊死抵抗,備貽的勝算實在太小。

備貽敗退之時,就是中泰出擊的最佳時機。李嘉誠以其隻進行善意收購的良好聲譽及其尊重老人的謙謙君子之風,博得老人的好感,收購順利完成。

這裏,又一次顯示了李嘉誠人品人格及聲譽在商業活動中的巨大作用。回報李嘉誠的是名利雙收。

李嘉誠成功哲學:

做生意講善意,乍一聽讓人覺得好笑,但麵對一位創造了卓越業績,一般人難望其項背的生意人,你又不能不相信他的話是金玉良言。“友善交易”、“不占任何人便宜”,樸素的思想和行事風格浸透著傳統的東方智慧。李嘉誠以自己的行動和語言證實:誰說義和利是矛盾的,二者完全可以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