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做互惠之人:自己發財,也讓別人發財(一)(2 / 3)

自此,長實係剩下長實、和黃、港燈三大上市公司。總市值除銀行外仍居全港財團首席。

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互惠互利中你賺到的錢遠勝過你單槍匹馬賺來的利潤,同舟共濟,強強聯手必然所向無敵。

李嘉誠成功哲學:

成功學中有個法則叫“互相法則”,你給人一份利,別人就會給你一份利,既“利益共沾”。李嘉誠始終堅持“不獨利己,更要利人”的原則,不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別人之上,而是適時地利人,顧及對方的利益,這是其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必要前提。每個人都不能把目光局限在私利之上,給對方得利的機會,最終也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打出以利人為先的牌

李嘉誠主張讓利於人,是一種大商人的經商理念。李嘉誠認為,商人是天生的平等派,商人交往遵循的是自願、平等原則,孔子思想中最偉大的成就,就是他對“人”的發現和關於“人”的理論的創立,他提出“以人為本”和“泛愛眾”的主張,就是要貴族階級把被統治階級的奴隸當人看待,承認對方是人而不是牲畜,這在人格上便是人與人的平等,這就是孔子的仁的曆史社會意義,也可以說是孔子的平等自由的新人類觀,它為古今商業交往奠定了一條基本的倫理規則。

商戰重在功利。在商業經營中強調物質利益和物質刺激。應該說,各種物質利益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人們行為的出發點和動力所在。但是,人的欲望決不隻是物質的,還應有非富多彩的精神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片麵強調物質利益和物質刺激,就會誤人歧途,使人越發向錢看。同時,人的物質需求欲望的無節製的增長,往往會遠遠地超過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如果過分地刺激人的物質欲望,就會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孔子的商戰倫理,既承認表示個人物欲的“利”,又強調代表利公利他精神的“義”,主張義利的統一,提倡“利以義製”“先義而後利”’從而為商業的正常運行提供一種道義的協調力量。

鬆下先生在日記中寫道:據說學圍棋的人,大約下過1萬次棋便可擁有初段的實力。培養純潔之心的情形亦然。首先,早晚要著意於培養純潔之心,並反省自己的日常行為是否有不好的態度。這樣持續一年、兩年,做1萬次,亦即經過了30年以後,即可達到純潔初段的程度,到達純潔初段時,才能算是擁有正常人的心態。這時,所有的判斷和行動大致不會有什麼差錯了。

鬆下先生在另一則日記中說:我認為成功的經營者和失敗的經營者之間最大的分別,在於究竟能做到幾分大公無私,以無利之心觀察事物。以私心,也就是以私人的欲望經營的人,必定失敗。能戰勝私欲的經營者,才能促使事業興盛繁榮。

一切以公利為出發點,不為私欲所蔽。換言之,需有一顆正直的心。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不受私欲誘惑,以純正之心觀察事物,而且經常審視自己、告誡自己。

作為一個理智的商家,就一定要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應該把精力首先集中在強化鞏固自己內部機製,然後選具有戰略眼光的“勢”,通過“設點”“連線”,“立柱”等隱蔽的有效的手段去圍形,最後形成固若金湯的勢力。隻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獲勝。相反,今天與這家公司爭小利,眼睛死死盯在眼前的利益上,一方麵會因把精力耗於此種競爭上而無精力去“造大勢”;另一方麵會因爭小利而得罪周圍的同行,樹敵過多,被人聯合而攻之。

所以,你千萬不要“鐵公雞一毛不拔”,相反,倒要經常讓些小利給別人。讓小利於別人,眼下好像吃了點虧,但從長遠觀點看並非吃虧。讓小虧於別人,別人不僅不會因爭利而與你敵對;反而會生出感激之情,信任於你。取得別人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而取得同行的信任就更為重要。信任你的同行不僅不會暗拆你的牆腳,關鍵時刻還會幫你一把。即使不能幫你,也不會落井下石。

讓利於人,一定要讓得巧妙,否則也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所謂巧妙其實質在於,要抓住顧客的需求心理,給予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如旅店免費為顧客提供生活用品,飯店為顧客無償提供茶水等,都是給予顧客需要的利益。再如有的商店送貨上門、免費維修等,也就是滿足顧客需求利益的做法。

李嘉誠成功哲學:

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讓利和得利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就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經商也是一樣。

懂得舍與得的互換原則

俗話說,舍得舍得,隻有先舍棄一些小的利益後,才能賺得大錢。就是這平常簡單的兩個字,卻有著不平常的意義。李嘉誠正是以這樣一種平常的態度來經營著自己的商業王國。在無數次的商業大會戰中,他總是不吝惜其中的小利,運用自己小的資金,而賺得大的利潤。無論投資的資金如何寵大,他也能獨具慧眼,運籌帷幄於其中,決定於最關鍵的時刻。

李嘉誠指出,當經營的商業開始遇到困難時,我們常常要遵循一個不變的商業規律,那就是所謂的“貨如輪轉”,商品隻有在流通中才能獲得利潤,所以能夠舍棄的商人,通常是可以在流通中獲得利潤的。

比如,賣不出去的貨物,不論多少,都已經成為沒用的東西,而且存貨需要付租金,積壓資金則加重利息率。所以對於一般公司來說,將過時的貨及時脫手,除減少經營成本外,更可以以虧損銷售抵消其他方麵的獲利,降低應繳稅項。所以李嘉誠在經營中經常采用先舍棄而後獲得的戰略。

這是一種有著豐富商業經曆之後超越於商業的一種心靈感悟。對於一個真正的商人來說,在他的眼中,應該是隻有營利的業務,而沒有永遠的業務。任何一項業務,當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之後,必將走向衰落,而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自我調整,還抱著不放,必將隨這項業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李嘉誠每次大進大出,都是等待最佳時機,一待良機出現,便急速拋出。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誠在半小時內就下定決心投資3.72億美元,購買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的股份。

這是一隻值得長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後,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股價漲高,李嘉誠又以同樣快的速度,將股票拋出套現,淨賺近1億美元(合近7億港元),從這裏我們看到:李嘉誠在股市中穩紮穩打,善抓機會,是他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

李嘉誠凡事都會深思熟慮,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之後才去做。

眾所周知,購買債券是一種極保守的投資,持有人隻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較高的利息,而不能參與分享公司紅利。

李嘉誠所購買的債券,大部分都是可轉換債券。這種債券有1—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認定該公司業務能穩定增長,可以用債券換成該公司股票,從而獲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將債券保留至期滿,最終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這種債券既和普通債券一樣,具有風險小的優勢,又比較靈活,能轉換為股票。可以說是將債券和股票的優勢合二為一,是一種較為穩健的投資方式。

1990年,李嘉誠購買了約5億港元的合和債券,另外又購買了愛美高、熊穀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轉換債券共計25億港元。

在此後的發展中,胡應湘的合和表現最為出色,先後拿下廣州虎門沙角電廠C廠、廣深珠高速公路、廣州市環城高速公路及泰國架空鐵路等大型工程興建合同,一時名聲大噪,眾豪爭扯他的衫尾。

見此情勢,李嘉誠馬上把合和債券兌換成股票,這樣一來,當初價值5億的股票,到3年後升值為近9億,賬麵溢利達3億多港元。同樣,李嘉誠購入的其他可轉換債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現。

一個要想成大事的人,從上麵舍得的事例中,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示。隻有自己在競爭的商海中對“舍得”把握得當,才能成大氣候。在關鍵的時刻把握住這一點,該出手時就出手,在商戰中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李嘉誠成功哲學:

舍得就是先舍後得,舍不得就是不舍不得。要舍得投入,舍得讓利,舍得吃虧,同時敢於讓利,善於讓利。

以義顧利,巧妙圓融好做事

和記黃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長實隻是一間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