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尼采就曾經指出,天才的活動並不神秘,天才其實也是辛勤積累的結果。“對於有巨大才智的人們來說,也許更為有益的是,對自己的力量及其來源有一個明確認識,懂得有些什麼純粹人類的特性在他們身上彙合,他們遇到的是哪些幸運的情形:首先,是充沛的精力,堅定地朝著一個目標,巨大的個人勇氣,其次,教育方麵的幸運,及早獲得良師、典範和方法。”

在尼采晚期自傳體作品《看那這人》中,尼采接連寫出了《我為什麼這麼智慧》《我為什麼這麼聰明》《我為什麼寫出了這樣的好書》等幾篇文章,詳細總結了他自己智力發育的外在條件和主觀努力。這些作品可以說是尼采反對神秘天才論的具體行動。

尼采總結自己的智慧是在對以下的品質的培養中萌生出來的:

首先,父親的早逝和自己的體弱多病的經驗使得自己掌握了對生活的敏銳的領悟力和理解力。

其次,這種逆境練就了尼采自我康複的能力,使得他能夠適應孤獨,不隨大溜,成為了一個有定力、有定見的人。

第三,出身的高貴使得尼采具有了超越限製的眼光。

第四,平時對什麼事情都應對自如,做的都是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因而拋棄了對廉價的憐憫之心的需要,養成了一種高貴的美德。

第五,盡可能以明智的舉動對付愚蠢的行為,從不沉默隱忍,避免養成虛偽和心存報複的壞脾氣。

第六,擺脫怨恨,理解怨恨。克服怨恨能使人精力充沛。

第七,具有好戰的本性,這是強大的表現。戰鬥時堅守四條原則:隻打勝者、正麵進攻、不搞人身攻擊、目標明確。

第八,追求純淨。在這種潔僻中練就了克製。

尼采一向認為,人的精神狀態就是人的生命狀態。所以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本身就是對自己生命力的善待。所以,在《我為什麼這麼聰明》的文章中,尼采認真總結了自己的養生妙術。

注重營養,學會滋養自己的身體。

學會選擇合適的居住地點和氣候,以保證健康的新陳代謝。

選擇合適的休養方式。對於尼采來說,閱讀就是他最好的休養方式,閱讀使得他能夠得到休整。

學會自保,盡量讓生命避免失誤、彎路、歧途、遲疑和無謂的熱忱。不做奢望,要做好當下手頭的工作。不要耗費心力刻意去做事。

尼采以自己的經驗提醒大家,要想不浪費自己的聰明才智,就要尊重自己的生命意誌。要順應人的本性去行事,讓自己有一顆赤子之心,調理好自己的身心,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行,讓自己的生命意誌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的人才有可能真的聰明。而不至於陷入虛文和疲敝。

他曾經不無自豪地總結說:“我的一生簡直就象奇跡一般。為了擔當重估一切價值的大任,也許必須具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才能,尤其要具備對立的、不自相毀滅、不自相破壞的才能。才能的等級製;距離感;保持距離而又不樹敵的藝術;絕不含糊其詞,絕不‘調和’。這些無比龐雜的多種多樣的才能,盡管如此它們同混亂是不同的——這是我本能的先決條件,是我的本能長期隱蔽工作的結果和藝術的匠心所在。這種本能的高級防護作用表現如此強烈,以致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知道在我體內正在滋長著的東西——以致我所有的能力臻於成熟,在達到極限的那一天,竟象火山一樣噴發。”

舉完了尼采的例子,我們回到帕斯卡來。帕斯卡對於人的心智有著更為科學和縝密的分析。在其《思想錄》的開篇,帕斯卡就分析了人的不同思維類型,即數學思維和直覺思維。數學思維注重原則,注重世界的邏輯構架,而直覺思維注重日常用法,注重我們的感性直觀。而“愚鈍的心靈既不可能成為直覺型的,也不可能成為數學型的。” 那些僅僅是數學家的數學家有著精確的思維,隻有通過定義和公理才能向他們解釋清楚一切事物;否則他們就會變得混亂而不可容忍,因為隻有原則清晰他們才能推理正確。而那些僅僅依賴直覺的直覺型的人,又沒有耐心通過概念推理深入到理解事物的第一原則中去,這些原則在塵世從未有見,也都超出了我們的日常所用。

在帕斯卡看來:“存在著兩種心智:一種能夠敏銳地、深刻地洞察有限原則約束下的事物並得出結論,這是一種精確性的心智;另一種則能夠理解大量的前提而從不混淆,這就是一種數學的心智。前一種心智追求力量與準確,後一種心智則追求廣博。一種心智特性可以完全獨立於另外一種心智特性;人的心智可以是強烈而又集中的,也可以是廣博而又分散的。”

而帕斯卡的天才之處,正是在於他即要追求心智的力量與準確,又要追求思維的廣博與分散。這是一個常人難以勝任的任務。在追索宇宙變化的奇妙規律的同時洞悉人的感性活動的無窮變化。前者是帕斯卡在其科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任務,而後者則是帕斯卡需要在人的心靈探索中極力捕捉的神秘答案。任何一個人,要想同時追求這兩項任務的完成,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承受在有限與無限之間的無窮煎熬。這一任務之艱巨程度超乎想像,就連帕斯卡這樣的天才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慨歎:“這些無限空間的永恒沉默使我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