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何以也不那麼神秘?
我這裏要對一個常見的迷信進行批判。無論從哪一個方麵講,都可以說帕斯卡是一個天才。這一點我們在上文已經反複講到過。而我們通常對天才有著過多的迷信,好象感覺天才就是天生的,是神秘的旨意派遣他們下來的,是造物的恩寵,是生來就異於常人的。
不僅常人會對天才迷信,就連許多的天才自己也都很困惑。他們困惑常人為什麼這麼地笨,反身自省,他們也經常會覺得自己就是與常人非常不同。這種不同是怎麼產生的,他們也很不解,於是他們居然也會像常人那樣認為天才就是天生的,而“豬就是豬,它隻能在豬圈裏。”
前邊在交代帕斯卡生平的過程中,我已經仔細地向你交代了帕斯卡的知識結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他是在受到什麼樣的條件的關照與刺激下,才開始一步一步地進行飛躍,最終形成了他的天才思想。同時我也還會向你交代過,他曾經遇到了哪些異乎尋常的困難,他是怎樣克服的。
天才隻是我們慣用的一個術語。在本文作者看來,天才就是那些從一開始就正確地組織了知識,形成了對事物的良好知覺,從而能夠在後來的心智發展過程中,以極高的效率利用這種知覺,組織和洞察外部事物,做出了超乎常人的結論,帶動人類知識飛躍發展的那些人。天才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否則的話洞察就變成了空想。但是最關鍵的,天才一定要能夠在早期異於常人地積累某些領域的相關知識,這種積累一定要能夠富有效率,在知識的鏈條上不至於出現過多的錯誤。不需要在另一序的知識進入的時候,由於前邊的一個序列的知識的錯誤而反複地去補課和糾正。
要有效率,就是要保證出錯的頻率盡可能地低。通常情況下,要大大的減少出錯頻率,就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注意力。這種注意力要足夠之強,以保證每一次序列知識出現時,都能以極限正確的高效率接受知識。同時它還要足夠之廣,以保證能夠依然用很高的效率去接受多個序列的知識。有了這些條件,心智的創造力構架就有了良好的基礎。領悟能力也就能夠在這一基礎上飛速增強。
正 因為要集中注意力,所以天才通常反而出現了注意力不夠用的狀況。這種狀況的表現就是行為怪異,到達極限是就是精神不正常,乃至瘋狂。如帕斯卡,如尼采,如梵高,如當代的納什。
所以天才也必須有限製,一個沒有節製地接受任何知識的人隻可能成為通才,不可能成為天才。盡管如此,天才的注意力廣度還是遠遠大於常人。他們往往在知識的許多領域都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創造力。
由於天才認知結構的地基打得比較牢固,所以在他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時候,他們就會出現認識的井噴現象。有些天才一生中有那麼一兩次的創造力高峰,有些天才則會持續不斷地多次爆發。
與注意力有關的,還有對外界的感知判斷。如果受到了過多的文化和心理限製,即便是一個天才也會窒息而死。即便外在條件相對適宜,如果這個天才自身縮手縮腳,那他也一定會在主觀上阻抑自己的認識。
天才大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爆發了。如我國魏晉時期的王弼,我們這裏所麵對的帕斯卡,十九世紀早期的德國詩人赫爾德林,乃至離我們最近的當代詩人海子。但天才也可以通過積累,天才也存在著成長問題。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地方,以合適的方式,做出了合適的事情。這樣的一個公式,盡管未必能夠全部地限製住天才,起碼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遵循這些基本條件。
正確的知識,高度的注意力,足夠多的知識序列,適當的限製,外界限製的解放,這是天才出現的一些基本的條件。
常人之所以不能夠是天才,就是因為在早期的心智發展中,注意力強度不夠,知識的出錯率過高。在後來,注意力的廣度又不夠,或者又過於散漫地什麼都注意,不知道適當地限製自己。主觀條件已經萎靡,更兼外在的社會條件不盡人意,所以一事無成在所難免,離天才距離太遠也毫不意外了。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神話天才的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