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風雨和陽光一樣美麗——情商培養中的心理學(2)(2 / 3)

二是“網婚”易導致現實婚姻破裂。“網絡婚姻”處於一種相對完美的狀態。雖然也需要照顧家庭、料理家務等等,但這僅僅需要點幾下鼠標就可以完成,與現實婚姻中所要遇到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問題完全不同。在“網絡婚姻”中,少男少女們更多的是詩情畫意,手拉手逛街、看電影,充滿浪漫。這會使婚姻在青少年心中形成超現實的模式,造成今後在現實婚姻中產生巨大落差,從而導致婚姻破裂。

三是意誌薄弱,更易沉迷。一些意誌力薄弱的青少年,容易沉迷於這種虛幻的世界,尤其是家庭缺少溫暖或學習壓力較大的孩子,網絡中的美好和虛幻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使他們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可能會同意與網友有進一步的接觸,當一切回到現實中時,美好不再存在,就容易產生衝突,使孩子受到傷害。

四是受傷感強。由於網上談戀愛看不到對方,往往無所不談,赤裸裸地把心掏出,所以感情發展神速,而且也更深入,一旦他們失去網上情人或被遺棄,所承受的內心痛楚不是外人所能想象,傷心失望的程度也許會比真正失戀還大。

支點招:

留心觀察你的孩子。

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當孩子提出一些與婚姻或性有關的問題時,這表示孩子有可能已經涉足“網婚”。此外,涉入“網婚”的孩子上網時間會比較固定,因為“網上家庭”也是需要經營的。

注重交流和引導。

發現孩子“網婚”不要震驚,更不要粗暴地阻止,交流和引導最重要。父母可根據孩子與自己的親密程度,由一方或雙方與孩子一起進入“網婚”,要以理解的心態和孩子共同探討,例如母親可以向子女提出在網上見一見他們的小朋友;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以朋友的身份幫助他解決,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感覺。家長應該把這個問題看成是一次了解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一個契機,這樣也有利於提前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婚姻教育。

給孩子提個醒。

要讓你的孩子充分認識網絡世界存在著的虛擬性和險惡性,對“網絡戀情”多一分清醒、少一分沉醉,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告訴孩子不要輕易和網友見麵,不要泄露私人的秘密,比如:學校、家庭地址以及電話號碼。

擺正心態,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產生變化,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向家長提出些問題。例如:我是怎麼來的?什麼是愛?婚姻、性行為是怎麼回事?麵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不要逃避,可以先自己模擬情景,然後再與孩子進行探討。當婚姻對孩子不再神秘,當兩性生活的麵紗揭開後,他們會主動從其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的天性。

讓孩子上網的時間沒有規律。

這是幫助孩子防人防己的一招。上網時間沒有規律,就讓人等不到,或者不會在固定時間碰到什麼人。我們想想,如果兩個人經常碰到,一聊二聊,當然容易聊出問題了。

為孩子構築起一道預防“網戀”陷阱的“防火牆”。

家長不僅要注重孩子的成績,還要與孩子交流。要經常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和判別是非美醜的能力,不要讓孩子把上網作為惟一的興趣愛好。

本節筆記:

在“網婚”中,青少年普遍認為“在虛擬社區裏可以不必受任何社會道德的約束”,這種理想化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落差將造成人格分裂,這對人是一種潛在的傷害。

試一試:

發現孩子“網婚”不要震驚,更不要粗暴地阻止,交流和引導最重要。

第9節 分享陽光、分擔風雨

小金在一家報紙做“性情”版的編輯。可是自報紙開設這個版麵之日起,她就陸續接到一些讀者電話,反對開設“性情”版,每次他們都要把“性情”撕掉,這樣就能避免家裏的孩子看見。雖然,很多家長都意識到對兒童進行性教育的必要,但有了認識未必能帶來正確的行動。從家長們撕掉報紙的“性情”版,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響”這件事,不難發現家長對性問題的敏感和恐慌。

事實上,家長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以何種態度對待性知識,將直接影響孩子對性的認識及相關的人格發展。青少年是通過體驗社會、家庭對其性活動的反應(獎勵或懲罰)和給予他的有關信息、知識,來建立符合社會讚許標準的性喚起和性行為的模式。這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稱為“性欲社會化”。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他們並不像一架編好程序的計算機那樣隻是一個消極的接受的工具,他們的個人好奇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產生矛盾,這很可能對他今後的一生都有影響,也就是說,父母和社會成年人的與性有關的活動,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演示,都是提供給他們的無數行為模式的一部分,他們在有意無意中會有一定的接受。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些行為模式就會通過正麵的、反麵的種種作用方式,使他們對性活動的態度產生廣義的決定性影響。所以青春期是性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此教育之好處在於——

一是有利於身心健康。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後,隨著性發育的日臻成熟,會出現一係列的生理心理現象,如少男的遺精,少女的月經初潮,伴隨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而突如其來的性衝動等。如能及時進行性教育,男女青少年就能正確對待、處理這些性的生理和心理問題,這對於促進他們身心正常發展,防止性生理和性心理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有利於培養性道德。在青春期及時進行性教育,有利於引導青少年遵守性愛、性行為的社會道德,做一個性道德高尚的人,可有效防止早戀、婚前性行為、少女懷孕及性變態、性犯罪等問題的發生。

三是有利於預防性疾病。男女生殖器官的各種疾病和性功能障礙,絕大多數是由於不注意性生理和性心理衛生引起的。對青少年加強性教育,防患未然,可大大降低婚後性疾病和性障礙的發生率。

四是有利於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內容,它的和諧美滿與個人、婚姻、家庭、社會都有密切關係。一些已婚青年的精神痛苦、夫妻不和、婚外戀以至家庭解體,以及因此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在很多情況下,都與青少年從小缺乏必要的性教育有關。

五是有利於預防青少年的性罪錯行為。加強性科學知識的指導和教育,可以抵禦黃色淫穢讀物、音像製品和西方社會“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對青少年的誘惑和腐蝕,有效防止青少年性犯罪的發生。

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麵談起性呢?青春期教育大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個方麵。教育內容的安排與選擇是以性生理知識為起點,性心理指導為特點,性道德教育為重點。通過性教育使青少年正確認識青春期身心發展變化,注意保護身體,養成衛生習慣,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懂得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具有自我控製能力,能正確對待男女之間的友誼,珍惜青春年華。

支點招:

采取開明的態度。

性知識解除性愚昧,帶來性道德。封鎖這方麵知識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其實也封鎖不住,孩子從非正常渠道獲得的非科學性知識,家長更不放心。

給孩子一本關於青春期的科普讀物。

如果你觀念確實很傳統,認為很難和自己的孩子溝通有關性方麵的問題,那麼就嚐試買一本適合孩子閱讀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讀物,讓孩子自己看,開開竅,啟啟蒙。孩子自己閱讀自己琢磨,比咱們在一旁喋喋不休要科學多了。家長要注意兩點:一是書的選擇一定要適當,選成《性知識手冊》就超量了,應選針對青春期孩子的科普讀物;二是書選好,不一定當麵交給孩子,可以好像是無意一般放在桌上,不必叮嚀,他自會拿去閱讀。要給像含羞草一樣敏感的孩子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

通過瑣事對孩子進行觀念滲透。

所謂觀念滲透,是為了避免生硬灌輸、直接說教而采取的一種議論生活中其他教育素材,以傳遞性道德教育觀點的暗示方法。這對初中生是有明顯導向性的。例如看電視,一位姑娘輕率地許身於人,我們家長歎息一番、議論一番,還可以假設姑娘婉言謝絕的情節來續編後麵的故事;再例如,將報紙上受騙少女、誤入歧途少年的一些案例作為一家人談論的話題,在議論中,表明成年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審美意識。這顯然比叮囑孩子、耳提麵命要有更好的接受效果。

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對他們的變化予以肯定。

少男或少女在上廁所、洗澡或從事某些活動時,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身體。而父母作為他們最親近的人,也可以在有意或無意間觀察到他們的體象。這時,父母的表態相當關鍵,其所起的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對孩子今後的觀念形成影響很大。要注意孩子身體的變化,對他們的第二性征給予肯定和讚美,可以談一些自己身體狀況發展的情況,幫助孩子了解身體結構、生理衛生、心理需求,並引導他們能正視自己。

本節筆記:

家長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家長以何種態度對待性知識,將直接影響孩子對性的認識及相關的人格發展。

試一試:

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對他的變化予以肯定;將一本關於青春期的科普讀物放在家中,讓他偷偷地閱讀;看電視的時候坦然麵對親熱鏡頭。

第10節 懂得放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婦人不小心掉了一把傘,她一路上都很懊惱,不停地責怪自己怎麼如此的不小心。回家之後,她才發現,連她的錢包也不見了。原來她一心惦記著掉傘的事情,結果倉促、惶恐不安中連錢包也掉了。

人可分為悲觀論者和樂觀論者兩種,差別就在於麵對事情的態度。人類是知性的動物,任誰都會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感到後悔,但一味的悔恨,隻能讓自己困在死胡同裏。這個時候,本身自我調節的態度就很重要了,悲觀論者提不起精神,樂觀者卻越挫越勇,產生比以前更充沛的精力。莎士比亞曾說過:一直悔恨已經逝去的不幸,隻會招致更多的不幸。就好像故事中的婦人。

而放棄往往帶來另一種效應,就好比“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裏我們需要引用一個小故事:

電視上有一個娛樂節目,內容是數鈔票比賽。主持人拿出一大遝鈔票。這一大遝鈔票裏麵,有大小不一的各類麵額,按不同順序雜亂重疊著。遊戲讓現場選拔四名觀眾進行點鈔比賽。看這四名參賽的觀眾在規定的三分鍾內,誰數得最多,數目又最準確,那麼,他就可以獲得自己剛剛所數得的現金。

遊戲開始了,四個人開始埋頭“沙沙沙”地數起了鈔票。當然,在這三分鍾內,主持人是不會讓你安心點鈔的,他拿著話筒,輪流給參賽者出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來打斷他們的正常思路,並且,必須答對題目才能接著往下數。幾輪下來,時間就到了,四位參賽觀眾手裏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把鈔票。主持人拿出一枝筆,讓他們寫出剛才所數鈔票的金額。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也數出了4889元的好成績。而第四位,隻數出區區500元。

主持人把四名參賽觀眾所數的鈔票重數了一遍,正確的結果分別是:3372、5831、4879、500。也就是說,前三名數得多的參賽觀眾,分別多計了100元、5元、10元,距離正確金額,都隻是一“票”之差。隻有數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確。

得到這樣出乎意料的結果,台下的觀眾先是沉默,繼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時,主持人告訴大家一個秘密:自從這檔節目開辦以來,從來沒人能超過1000元。

有時,聰明的放棄,其實就是經營人生的一種策略,也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不過,它需要更大的勇氣和睿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最聰明不是那個追求完美的人,而是那個懂得放棄的人。

永遠活在過去,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吞鉤現象”。心理學家們認為:“吞鉤現象”是神經高度緊張的結果。麵對這種“吞鉤”式心理現象,隻有深入的心理分析才能讓自己放鬆,隻有給自己時間才能讓自己“吐鉤”,隻有自己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實質,看到解決問題的出路,才能做到“鼇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沒有一種懲罰比自我責備、自我懊悔更為痛苦。既然發生了就讓它過去吧,關鍵是能從中學到經驗,吸取教訓,迎接新的開始。

支點招:

正確對待陰影。隱藏在過失深層的是無意識驅力,是人類的精神後院的汙穢、黑暗和罪惡。每當個人對生活有順應不良的心理困擾,就會把埋藏在潛意識深層的陰影激活,製造過失。舉例來說,一個女孩感到活得不順心、不開心的時候,特別要警惕潛意識中壓抑的陰影即野性的衝動,要警惕突發的歇斯底裏神經症候,要警惕異性的誘惑和蠱惑,以防止出現過失後無法挽回的傷害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