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過失。陰影總是通過過失表現出來的。無論出現什麼偶然的、突發的過失,從心理學角度講,都有它的必然性、自發性。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麵對一些誘惑,在誘惑麵前我們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現,有人經受住了有人沒有。不記得是誰說過“你經受住了誘惑是因為你遇到的誘惑還不夠大”。所以任何人都可能犯錯,不要活在過去,對於以前的一切也不要總是自我埋怨。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找到醫治後悔的良藥,麵對現實,忘卻過去,正視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可以使自己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正確評價過失。我們無法駕禦內在生命,因為內在生命享有固有的自由。生活中出現了過失,關鍵在於我們的評價。英國首相迪斯累裏說:“重要的事情並非重要到不能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也並非就像看上去那麼不重要。”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說到底最重要的乃是個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創造一切。”認為某些“重大事件”比生命還重要,都是精神走火入魔造成的心理迷狂。
正確對待人生。讓孩子試著把他的錯誤當做一場大病。生病破壞了舊的東西,產生了新的東西。生病後會改變人性,往昔的生活軌跡開始消失,新的生活態度開始建立。一個在精神災難的汙泥中打過滾的人,會發現自己未曾發現的真理,找到自己未曾找到的活法。從這一角度去看問題,自己的過失絕對不能僅僅從負麵去看,應當同時從正麵去看。生病是“轉生”,康複是“轉世”,輪回往複,太陽會再次升起。
本節筆記:
一直悔恨已經逝去的不幸,隻會招致更多的不幸。
試一試:
放自己也放孩子一條生路,想象一下,周圍是否還有更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再想想,就算事情本身,也許原本可能更糟。仔細數一下,天空還是晴朗的時候多。
第11節 把時間分給孩子
瑪麗每天一早上班,下午3點下班。回家後,瑪麗檢查兒子的書包,到洗衣店給兒子洗衣服,然後做晚飯。一次,當瑪麗打電話聊天時,10歲的兒子在起居室吼了起來:“媽媽,你就不能坐下來陪我一分鍾嗎?”兒子的話令瑪麗大為震驚。自以為對兒子已夠關心的瑪麗,居然受到了兒子的責問。在今日美國,父母因工作繁忙,僅注重在生活上關照孩子,而對於孩子想要什麼、想幹什麼,卻一無所知。這一現象已引起美國社會的關注。
美國最近一項對全國3~12年級的1023名學生的調查表明,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同父母在一起,希望父母不要總是忙忙碌碌,並希望父母重視自己。華盛頓的“青年發展研究所”對年齡在11~14歲的429個孩子的調查發現,孩子普遍希望能與父母有更為緊密的聯係,希望能與父母在一起做些簡單的事情。美國許多孩子說:“對我們來說,能與父母在一起多呆一會兒是最大的願望。”
教育專家們卻指出,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時間。
據統計,目前兒童患孤獨症的人數是以往的3.5倍。專家認為,這與家長工作緊張,無暇陪伴孩子或對孩子缺乏耐心有關。患孤獨症的兒童多有語言障礙、多動、不合群等症狀,這些孩子上學後多會出現學習障礙,長大後在與人交往時也會遇到困難。據調查,患孤獨症的兒童一半以上父母經常忙於工作或性格急躁,很少與孩子交流。孤獨症被稱為精神疾病中的“癌症”,目前基本不能完全治愈,因此醫生提醒家長: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應多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以免造成終生遺憾。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人們心理的躁動不安,以及各種複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使得人們很難安心地與孩子們在一起。也許我們真的有無數事情要做,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必須做出選擇。隻要稍動腦筋,就會發現許多事情都可以變成娛樂。做飯時,不妨與孩子玩玩“過家家的遊戲”,其實這並不耽誤做出一頓豐盛的晚餐,還能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大一點的孩子一起做家務、猜謎、說故事、講諺語都是不錯的內容。
調查顯示,我們身邊超過40%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隻談孩子的學習,而溝通的方法多數仍以“家長”自居,以命令口吻與孩子說話,更有一部分家長幹脆承認無法與孩子溝通。如今孩子喜歡的父母是:和藹的、朋友式的、願與孩子溝通的、有幽默感的。而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因而家長應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現今,不少家庭由於種種原因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和教育,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老人有較多的育兒經驗,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
2.由於祖孫的血緣關係,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這就有了隔代育兒獲得成功的心理基礎。
3.多數老人們常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形成融洽的關係。因此,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4.老人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曆為教育孩子提供了資本和權威性。
然而,由於老人受曆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有:
1.容易形成溺愛。多數老人常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隔代慣”的現象。老人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老人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不能得到矯正。
2.思想觀念陳舊。許多老人不顧時代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仍用老觀點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缺乏開創性精神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還有一些老人因文化低、思想舊,無意識地給孩子傳授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3.造成孩子與其父母的感情隔閡。老人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支點招:
父母每天都要盡量花一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時間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都要花一定時間坐下來與孩子朋友似地談心。
遠離日常事務走出家門,對孩子和大人都有益處。隻要有可能,父母就應設法與孩子一起去郊遊、散步等。
如果你的工作的確很忙,不妨每天製定一個工作時間表,並盡可能取消應酬、聊天等不是非幹不可的事情,這些時間完全可以奉獻給孩子。
本節筆記:
無論我們多忙,關心孩子都應該成為有責任心的家長的首要任務。
試一試:
與孩子們一同外出,去公園、超市,哪怕在家附近散散步。
第12節 教育孩子要時時處處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幾乎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家庭中,接受著家長有意或者無意、有計劃或者無計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教育。這種教育不論時間、方式,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影響著孩子的習慣、品行、談吐舉止等,其潛移默化的作用是相當大的,而且由於父母和子女的天然親情,更加易於使孩子接受和服從。這種教育往往是由一個個小細節組成的,要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對孩子良好品行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很有益處的。
如果平時不是很忙,我們應花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這種交流沒有一定的形式,可以是一起玩耍、一起上街購物或是去公園,也可以是陪孩子看電視或者DVD片。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時間,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和孩子交流一下思想,溝通一下情感。條件允許的話,我們還應帶孩子出去旅遊、參觀,拓寬孩子的視野。孩子是很需要大人誇獎的。當孩子獲得一點點成功時,我們應及時地給予誇獎和鼓勵,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去取得進步。誇獎不一定是用語言,給他一個擁抱、給他一個親吻,甚至是一個眼神就夠了。
孩子總是異想天開,很喜歡提問,麵對孩子的問題,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嫌麻煩。例如有位孩子學畫回來,在路上就迫不急待問媽媽蜻蜓的翅膀有沒有半圓的花紋,媽媽也搞不清楚,隻能告訴她蜻蜓翅膀上花紋叫翅脈。一回家,這位媽媽和孩子就打開電腦上網,查到了蜻蜓翅膀的圖案。因此對於孩子的提問,不一定要回答得很詳細,但絕對不能隨便編個理由敷衍,更不能亂講。
孩子在慢慢長大,已經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讓他們適當參與家務或勞動,會對孩子和家長都有所幫助,而且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幫大人做“事情”。我們應經常讓孩子下樓買買鹽和醬油,讓他幫忙提東西,他會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信任,會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認真。當然讓孩子幫忙做事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如果難度太大可能會影響他的信心。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我們應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遇到熟人要打招呼,與人告別要說再見。有位孩子做得挺不錯,每次離開爺爺奶奶家時都會說再見。有一天這個孩子忽然問父親:爸爸你怎麼從來不跟爺爺奶奶說再見?一下就把這位家長給問住了。其實禮儀就表現在生活中,如果父母自身不重視禮儀,就無法教育孩子。隻要父母以身作則,就能培養起孩子的文明禮儀習慣。一個懂禮儀的孩子是很受大家歡迎的。
孩子雖然還小,但他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是家庭中的一員。父母要時時處處注意他的存在,家中的事情也要讓他參與,多征求他的意見。盡管孩子的想法會很幼稚,但也要平等地對待,幫他分析、與他商量,不能很輕易地就否定了他的想法,要讓孩子把父母當成朋友。一旦孩子真的把父母當成了朋友,對孩子的教育會方便多了。
支點招:
在教育孩子時,同一種方法,在不同的時間或時機,發揮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時甚至會截然相反。以下是一些專家的建議,家長們不妨一試。
生日時。
對孩子來說,生日是最難忘而又愉快的日子。父母為孩子準備生日禮物和美味飯菜的同時,不要忘了生日贈言。生日贈言,既可是書麵的,也可是口頭的。贈言應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就餐時。
從小時候起,就餐時教育孩子珍惜糧食、菜肴,使他明白飯菜來之不易的道理。讓孩子在餐桌上學會禮貌和謙讓。
交際時。
應利用家庭交際的機會,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熱情、大方的交際素質。
旅遊時。
給孩子講解名勝古跡來曆或故事的同時,有意識地教育孩子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不要攀折花枝、亂塗亂寫、用食物或髒物投擲動物、亂丟瓜皮果殼。
家務勞動時。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可從他三四歲時教其幹諸如洗手帕、鋪床、疊被、掃地等入手,然後隨年齡增長而“加碼”。
有成績或過錯時。
孩子有了成績,在鼓勵的同時要讓其看到不足,從而激勵其更進一步;有過錯,應幫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並“約法三章”,使孩子養成知錯即改的好習慣。
新學期開始或進入下一個新的學習環境時。
此時,孩子會有一種新的學習意識或學習動力,家長若能注意因勢利導,會旗開得勝,事半功倍。
對某一事情懷有濃厚的興趣時。
隻要孩子的這種興趣是正當的,家長都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在物力、財力、時間等方麵予以積極支持。一些文藝家、科學家就是怎樣產生的。
有較大的集體活動時。
應積極支持孩子參加,以培養其遵守紀律的習慣,加強其集體觀念。
本節筆記:
無論我們多忙,關心孩子都應該成為有責任心的家長的首要任務。
試一試:
每當孩子取得成功時,家長在祝賀的基礎上,對孩子進一步提出明確而具體的高要求,孩子會以此為目的,自覺地去努力,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