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孩子的同性交往圈。
可在溫馨親切的氣氛中,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有意識地介紹幾個誌趣相投的男女同齡人給子女,讓他們共同學習、娛樂、交往,以逐漸減少特定的同性之間的依戀感。
鼓勵孩子與異性交往。
讓孩子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感受到異性的優點,即便起初孩子因羞澀或者由於某些特定習慣覺得異性不好,做父母的也不應斥責或者冷眼相待,而應該鼓勵孩子與異性繼續交往下去,通過慢慢熟悉達到慢慢理解的地步。
鼓勵孩子以獨立心態交友。
告訴孩子:同學之間關係親密很正常,不過即使兩個當事人之間沒有問題,也要考慮到自己的行為能否被周圍環境認可。同性間的交往,還是順其自然為好,這樣,周圍的人也才會感到自然。同時,要注意以獨立的心態、獨立的人格來進行活動與交往,不要對對方言聽計從,要讓孩子學會保留自我。
本節筆記:
放輕鬆一些,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單純。請嗬護孩子的同性朋友,因為在他的“死黨”身上,你能看到孩子所渴望及向往的自我。
試一試:
想辦法擴展孩子的同性交往圈,同時讓孩子開展與異性的交往,在其中感受到異性的優點。
第7節 走過路過也要錯過
青春期,人生旅途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幼稚與成熟同在,煩惱與希望並存。青春期是直接關係和影響一個人一生榮辱與成敗的關鍵時期。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少年時,確實會麵臨許多煩惱,充滿迷惘、感到困惑甚至手足無措,這是每個人成長都要經曆的。
中學孩子早戀的常見心理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第一種是精神空虛型。青春期正是人的精力特別旺盛的時期,是長身體、學知識的大好時光。但是一部分孩子未能把充沛的精力用在學習上,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又找不到合適的方式發泄這部分過剩的精力,於是,早戀便來到了他們空虛的心靈之中。有的甚至同時與幾個人“談朋友”。
第二種是愛慕虛榮型。這種類型以女孩子居多。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加上流行的愛情歌曲和表現性愛的影視及書籍的誘導,少男少女的潛意識裏產生一種渴望被認可、被讚美甚至被追求的衝動。如果她平時在學校裏因成績好或表現好常受到表揚,或在家裏能得到家長的肯定,這種需要就能得到滿足,分心的危險也就小些。如若不然,加上外部因素的誘惑,比如,有人向她表示好感,甚至自認為別人在向自己表示好感,或遇到居心不良者出麵介紹撮合,她就會分心。
第三種是盲目鍾情型。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邁進了多夢的年華,對異性的好奇、對兩性問題的興趣有明顯的增加,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懷春的萌芽。大多數人的這種感覺如浮光掠影,一閃即逝。不過還有一部分多愁善感的孩子被它困擾。
第四種是好奇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及性的逐漸發育成熟,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對異性產生強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理,並且時時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探索和嚐試的願望。他們積極觀察異性,並試圖通過同學、朋友、報刊、影視等途徑尋求答案,或者用不正常的方式發泄和嚐試。
第五種是模仿心理。有的青少年並不明白愛情的真正含義,但看見別人在談“戀愛”,自己也躍躍欲試;而且群體之間有著“平行影響”,一個班級隻要出現一對,馬上就可能會有第二對、第三對。
第六種是逆反心理。有一種心理效應叫“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是指青少年在戀愛初期,外人越反對,兩個人的關係越緊密。外界越不讓怎麼做,自己越要怎麼做,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現。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最怕的就是孩子掉進情感的旋渦。因為家長有一套理論:孩子對異性發生興趣,就一定要影響學習,甚至影響前程。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有什麼情感方麵的蛛絲馬跡,不是搞偵察追究,就是圍追堵截,采取各種手段防患未然。
對於青春期的男孩子長胡子、變聲了,女孩子來月經、乳房發育了等現象,所有的家長都極其平靜,將其視為生命成長的一種自然。但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有好感,喜歡跟異性交往了,家長就立刻感到緊張焦慮,甚至惶恐不安。
為什麼我們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卻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沒把情感看做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看做是孩子成長中自然流動的一種生命氣息和情緒。其實,此時的孩子並沒有真正接觸到愛情的本質。在他們的感情世界中,具有和愛情截然不同的感情特點:
1.朦朧性。越是緊張的時候,戀情越容易點燃。因為情緒太緊張了,人的感情變得異常脆弱,需要宣泄。這種情況下,誰能理解孩子,孩子就容易跟誰親近,戀愛可以給人情感以暫時的安慰,也可以讓人逃避緊張帶來的壓力,還可以給害怕競爭的人以借口。孩子以為這是在戀愛,其實,他們還分不清在這種情感中友誼與愛情的界限。
2.變異性。18歲之前的“愛情”的特點是:主要是被異性的外貌吸引居多,其次是性格或專長的吸引,因此常常很不穩定。也許孩子今天對一個人迷戀得茶不思、飯不想,幾天之後又覺得他(她)一無是處。
3.單純性。孩子隻覺得和對方在一起很愉快,沒有成年人談戀愛時對家庭、經濟等多方麵的理智考慮。
4.矛盾性。麵對感情變化的漩渦,孩子無法自拔,內心充滿了矛盾,既想接觸又怕被人發現,過程中愉快和痛苦並存。
支點招:
理智麵對。當你發現孩子的情緒有了波動時,不要慌張,也不要“橫刀立馬”擋在孩子麵前,請認識到孩子的成長,並對他的長大表示祝賀,它說明你的孩子已經被人關注、被人欣賞了。但同時,也要提醒孩子,這其中的喜歡,並不是真正的愛情,它是青春期性發育成熟時的性意識萌動,它飄忽不定,很難長久。
讓孩子正確對待,敢於說不。必須讓孩子明確,此情暫不宜接受。可以告訴孩子,此時兩個人前途未定,可變性還很大,實際最終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從情感上說,大都是一時的衝動,難保永久;在意誌上,自製力差,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軌”的事情;從經濟上看,遠未具備戀愛的經濟基礎;從精力和時間上看,必然出現與學習爭精力、爭時間的矛盾現象,從而影響前途、喪失機遇,那真是得不償失。可見,無論從哪個方麵看,都不宜貿然接人家輕率拋來的繡球。
幫助孩子進行冷處理。自己和孩子一道注意保護對方的自尊心。告訴孩子不宜輕易嘲諷、訓斥、謾罵對方;或隨意報告老師,向同學公開,使人家難堪。這樣是不理智,也是不文明、缺乏修養、不尊重人的表現。對方寫信、遞紙條多半是在一時的感情衝動之下進行的一種試探,對此,可以讓孩子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照常與之正常交往,既不過於疏遠和回避,也切不可過於熱情、親近,可略冷淡,讓對方了解孩子的心意。這樣既不傷害人家,也讓對方知道,這隻是一廂情願,有個“鳴金收兵”的下台的台階。
將孩子的愛慕對象朦朧化。青春期孩子的愛慕對象比較朦朧,常常是某一類型的理想化人物或是生活中的近似人物。家長往回拉一拉,就可以拉回到友誼上來;推一推,就可能推向早戀。如果孩子接到的情書,正是他(她)所喜歡的對象,我們用近似人物將愛慕對象模糊化、群體化,是有效果的。比如對所有有特長的學生進行評價,將每個同學的優點幫孩子進行一下分析,讓他感受到,自己喜歡的對方不過是大眾中的一個。
采取接納的態度,認真聽取孩子的感受。隻有孩子信任父母了,才有可能采納家長的意見,接受父母的影響。平時應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暢通的溝通渠道。經常製造親子密切交流的機會,多傾聽、多了解孩子的心聲。注意不要有偷看孩子的日記和跟蹤孩子等不適當的行為。
本節筆記:
既然我們能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為什麼不能尊重孩子的感情呢?情感本身就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是孩子成長中自然流動的一種生命氣息和情緒。
試一試:
表達出你為他的成長而感到欣喜,和孩子共同探討對方,嚐試著讓孩子分享你自己的初戀故事及結局。
第8節 電腦那端的小朋友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早戀成為家長萬分頭痛的難題;幾年前,我們似乎還在對“網戀”瞠目結舌;如今,隨著網絡的普及,另一種高科技形式的“早戀”,以更加隱蔽、更不易為家長所察覺的方式,大舉入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它就是——“網婚”。
“網婚”,即“網絡婚姻”。在家用電腦的基礎上,隻要有一條電話線和一隻“貓”(調製解調器),“網絡婚姻”之路即成通途。利用語言、圖片所創造出來的刺激場景和虛擬溫情,使那些尚不知婚姻真諦的少男少女,熱衷於這種虛假的“卿卿我我”,毫無遮攔地談“情”說“性”,其造成的危害,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日益顯露出來。
而這種新興網絡遊戲的高明之處,在於成功地擺脫了家長、學校的監控。沒有確切的數據顯示,到底有多少青少年網民參加了“網婚”遊戲,但有一個事實足可以反映這個遊戲在青少年中的風行程度。2005年,上海一家網絡公司推出的“愛情公寓”創辦僅一個月左右,“入住”用戶已達到10萬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15~20歲的青少年,最小的隻有10歲。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青少年喜歡“網婚”?
尋求釋放壓力是主因。當前,升學、就業壓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負荷過重,他們渴望逃避現實生活,並通過“網絡同居”來找到心靈伴侶,釋放情感,放鬆自己。除此以外,當今獨生子女人際交往能力弱,責任感淡薄,也在為“網絡婚姻”的流行推波助瀾。
其次,好奇心的驅使。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對新奇事物有一種本能的接近和探究的渴望。網絡世界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這種通過敲擊鍵盤產生“戀情”的新的“戀愛”形式,其本身就有較強的神秘性和吸引力,加上各種媒體對“網戀”或褒或貶的報道,更是激發了對愛情充滿憧憬與渴望的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把童話變為現實,美夢成真。在這種好奇心驅使下,許多中學生掉進了網絡虛擬世界編織的美麗謊言的陷阱——“網戀”中。
再次,性成熟的心理需要。中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從十歲到十七八歲),他們的身高、體重迅速增加,性器官明顯發育並出現第二性征。女子初潮和男子第一次遺精的出現,意味著中學生已進入性成熟期,他們的性意識迅猛覺醒,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有了接近異性、了解異性的願望和需要,甚至對異性產生愛慕。他們開始探索和嚐試相戀的奧秘和甜美。但由於學校對中學生戀愛的各種禁令及家長的約束,使他們在戀愛的問題上多了一些渴望,少了一些行動。而網絡的虛擬性所提供的隱蔽而安全的環境,無疑為中學生馳騁自己的愛情幻想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第四,排遣孤獨與寂寞的心理需要。現在的城市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有的往往隻是父母的說教和無盡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與父母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許多父母為了生計,在激烈競爭的現實麵前已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孩子難得與父母談心,甚至見麵也很難,而學校對中學生的關心側重於學業而非情感,這樣伴隨孩子的必然是內心的孤獨、寂寞。上網聊天便成了他們解除寂寞和孤獨的途徑。網上自由寬鬆的環境,可以使他們盡情傾訴,如果網友是異性,日久便會生情,發展為“網戀”。當然,也有些中學生為了擺脫孤獨與寂寞,刻意到網上尋找“網戀情人”,甚至“網婚”。
在“網婚”中,青少年普遍認為“在虛擬社區裏可以不必受任何社會道德的約束”,這種理想化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落差將造成人格分裂,這對人是一種潛在的傷害。
一是造成青少年責任感的缺失。“網絡婚姻”與現實婚姻的模樣似乎相差無幾,可以說現實婚姻所需的要素幾乎都可以在“網絡婚姻”中找到,但惟獨沒有責任感。參加“網婚”的青少年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他們衡量能否“結婚”的標準也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兩人覺得合適就“結婚”,出現問題就“離婚”,絲毫不講責任,這會使青少年對家庭、婚姻的理解產生扭曲。青少年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鍛煉與異性相處的能力,為將來真正的婚戀做準備,而“網絡婚姻”提供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標準,這會讓青少年在今後真正選擇伴侶時有誤解,對真正的婚戀失去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