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風雨和陽光一樣美麗——情商培養中的心理學(1)(1 / 3)

為什麼家長能夠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卻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家長沒把情感看做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看做是孩子成長中自然流動的一種生命氣息和情緒。而調查顯示,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情商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智商。所以,當你為孩子準備了精心的菜肴、繁多的學習用具時,別忘了對他們情商的培養。

第1節 正確處理偶像崇拜

研究發現,有些人年少時選擇具有領導能力的人做為偶像,他們長大後比一般人更能承受責罵、父母離異甚至絕症的打擊。可見,為孩子選擇偶像有多重要。其實,孩子生命裏的第一個偶像大多是自己的父母,其比例可達82%,為人父母者真該小心身教。

有樂觀的父母才會有開朗的孩子,不論你是熱愛工作,還是待人熱誠,孩子都會全盤模仿,並會以你所擁有的辦事效能、技巧、成就甚至體能作為榜樣。可能你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在行,但你待人接物的態度,你的理想、誌向、信念都是獻給孩子的最豐厚的禮物。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並開始獨立,他們所崇拜的偶像也會有所轉移,新目標可能是祖父母,玩伴的父母,家庭醫生,老師,書中和電視裏接觸到的人物等等。此時,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模仿這個特別人物的正麵行為,不妨多安排些聚會的機會,讓孩子與他的偶像多多接觸。

偶像崇拜是青春期的特征之一,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已漸漸脫離父母的羽翼,觸角向外伸展,父母、老師不再是“偉大”的化身。而漸漸地有了新的“偉大”的標準。也許是容貌姣好,也許是地位卓越,可能是歌藝超人,也可能是機智不凡。一但某人的特質讓青少年心儀、羨慕,他們便很容易獻出全部的熱情,將他當成學習、模仿或仰慕的對象,“人不輕狂枉少年”,可以稱得上偶像崇拜的最佳詮釋。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來,適度的偶像崇拜對成長中的自我認知有相當大的幫助,孩子還可能透過對偶像的模仿學習到一些正向的行為模式。

現今年輕人崇拜的偶像變化極快,但每一輪的崇拜中,他們都那麼狂熱。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並不長久,偶像崇拜現象的生命力卻如是頑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少年們崇拜偶像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尋自我。當他們或早或遲地走過童年,麵對紛繁的世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他們這種內心深處的困惑緣於心中沒有建立起一個穩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謂“自我同一性”。此時,他們開始思索自我的意義,他們急需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形象作為自我的代表。他們在公眾人物中尋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賞的特點的人物,於是明星出現了。如果明星能夠有足以讓他們佩服的表演,就會成為被崇拜的偶像。從這個角度來說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來。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心理上的發展卻遠遠滯後。由於生理上的發展,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能夠獨當一麵,渴望擺脫父母的控製。然而,他們有限的生活經驗又使他們不能沒有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狀況使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他們選擇崇拜擁有能力、地位和獨立的偶像,希望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獨立自主的目的。某種意義上,這不過是將偶像代替了父母,讓偶像來行使父母對自己的控製。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團體的一種手段。有些追星族是為了保持與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們是“二流”的追星族。他們追求的是讓自己有所歸屬,是為了讓自己和別人知道他們屬於那個團體。所以他們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討論的明星的生日、星座和愛好。

客觀地說,崇拜偶像能滿足某些心理需要,對成長有一定的好處。特別對於青少年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意識增強,父母和老師的權威減弱,但自身還未真正成熟,所以需要有新的參照和學習對象。由於娛樂明星外貌或才藝出眾,而且總處於大眾關注的焦點,顯得很風光,所以很容易成為青少年追隨和模仿的對象。崇拜偶像也有一定的情感寄托作用。青少年逐漸脫離對家人的感情依賴,但是青春期情緒波動不穩,仍需要有外在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表達對象。對偶像適度的追隨和模仿,有助於使青少年確立自我認同,宣泄和平衡情緒,並為進入成年角色做好準備。而且,欣賞喜愛的影視歌作品,本來就是一種精神享受。所以,每個人或輕或重都當過追星族。

大多數孩子的“追星”僅限於收藏幾張他喜歡的“星”照貼在床頭,聽該“星”演唱的磁帶、碟片,或偶爾花錢買票聽該“星”的演唱會,搜集該“星”的一些生活資料……如果僅限於這些,做家長的不應橫加幹涉。孩子緊張學習之餘,聽聽流行歌曲,讓生活豐富多彩些,有利於健康成長。

但是,追星是一種非常情緒化的行為,容易理想化、浪漫化、絕對化,出現極端、衝動甚至瘋狂的情緒和行為,危害身心健康,拖累家人。所以在肯定崇拜偶像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應該防止崇拜偶像走火入魔。

支點招:

那麼,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對待偶像呢?

要讓孩子明白偶像隻是在某個方麵很傑出,其他方麵也很普通。可以引導孩子主動說出自己偶像身上的不足,比如他的發型、服飾、表情、習慣動作、口頭禪等等。同時要幫助孩子學會分析,用理智來麵對明星。讓孩子清楚認識到明星也是人,他們一定也有許多缺點,不是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每一種行為都是美的。

幫助孩子看到明星的艱難。有意引導孩子多向思維,不要一味批評,不要激化矛盾,應學會支持孩子對的一麵,指出片麵的地方。告訴孩子,明星的成長曆程也有勤奮、有辛酸,要看到他們鮮花掌聲後麵踏實的努力。

要培養孩子多種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把注意力從偶像身上轉移到其他活動中,比如運動、書畫、音樂等。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指出,大多數心理疾病的原因都是“精神交互作用”:對某些片麵信息注意越多,越容易把它看得很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心理障礙。當從許多活動中都能得到樂趣時,就不容易執著於某一種樂趣。而且當某種活動受到挫折的時候,還能從別的途徑獲得樂趣,從而保證心理狀態不失去平衡。

本節筆記:

崇拜偶像,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現象,孩子“追星”實際上是一種理想中的天真,要求青少年拒絕偶像是不現實的。

試一試:

了解孩子心中的“星”,和他們談談“星”,在評價中慢慢引導孩子明白“追星”應適度。

第2節 “人要衣裝”並非“人靠衣裝”

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同蠶休眠、蟬蛻皮、蛹變蝶,是一個脫胎換骨、自我認知的過程;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美,是他們自我意識覺醒、追求獨立自主和完善自我的必要成長過程,而並非學壞。青年男女進入青青發育期後開始出現關心自身的美、關注異性身上的美的心理,是性審美心理的一種體現。

孩子從懂事起往往就有種種愛美的表現,但愛美心理的真正覺醒,並鮮明地表現在行為之中,是伴隨著性的日益成熟而來的。追求自己更美一點,表現出對自己的美的欣賞與喜悅,表麵看來好像隻是為了自己,其實深埋在這種表象後麵的本質卻是為了他人,特別是為了給異性欣賞。

盡管有人打扮自己有引起別人注意的明顯意圖,有人則隻是一種潛意識,其本質是一樣的。對自身美的關注與追求所體現的愛美心理間接地反映了人們的性審美意識,對異性美的關注與追求所體現的愛美心理,則更為直接地反映了人們的這種意識。對自身美的關注與追求正是為了吸引異性從而達到對異性美的追求,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它們都體現了愛美心理的性審美特征。因此,隨著性成熟而覺醒起來的愛美心理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規律的正常心理。

至於女孩子或者是男孩子在一段時間愛打扮是正常的,因為對異性好奇和感興趣,希望吸引別人對她(他)的關注,有一種特別的表現欲,希望大家關注她(他)。其實,現在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愛美”。可是,他們的審美觀常常出現偏差。在他們眼裏,時下流行的就是美。於是,在沒有考慮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齡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去效仿、跟風。他們上身穿校服,下身穿著運動褲,腰間掛著幾根金屬鏈。原本好好的頭發,非要弄得像亂草一樣。

如果女兒隻是嚐試用媽媽的化妝品,或者兒子換了一種新潮的發型,你大可以把這種現象當做普通的愛美之心,並對她(他)進行小小的肯定。如果反對孩子的某個裝扮,就應心平氣和地和她(他)講清反對的理由。千萬不要拿出家長權威,居高臨下地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

除了奇異的裝扮外,還有一種“名牌”效應,就是說有些孩子非名牌不穿。

孩子愛穿名牌,主要出於兩種心理:一是顯示自己身價。名牌服裝不僅在審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裝,在價格上更要高出普通服裝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許多孩子都把穿名牌服裝看做顯示自己家庭經濟實力和審美水平的標準,似乎隻有穿上了名牌才能抬高自己的身價。二是從眾心理作用。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並不是從一開始設計出來就成為名牌的,而是經過人們多年的使用之後得到認可,才在公眾中樹立起一種穩定的信譽和牢固的地位。孩子們看到某些明星穿名牌,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便產生了想穿名牌的念頭。這兩種心理都是不夠健康的,攀比心理會分散學習精力,從眾心理是盲目的,而且都會加重家庭經濟負擔。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克服這些心理,讓孩子對名牌有個正確的認識。

支點招:

走進孩子的審美標準。不要總是說孩子不聽話,因為你們不了解孩子。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連他們正常的心理發育都不了解,很難因勢利導;出現問題之前,要有預先的防備或者是提前的教育就很難展開的。要做新世紀的好家長,不要以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舊觀念教育孩子,因為新世紀信息量是很大的,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對信息的接受跟我們小時候相比是天壤之別的,社會改變了,我們為什麼不跟上,否則無法教育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容易產生審美標準上的分歧,這應通過討論、比較、相互溝通來解決,而不應將家長的認識、觀念強加給孩子。

告訴孩子你的底線在哪裏。孩子們在青春發育期受到來自各方麵的壓力。他們的身體,裏裏外外,都在變化,他們經常想知道他們的真實自我是什麼。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和十幾歲的孩子要有敞開誠實的交流。對你孩子的選擇表示尊重也很重要。同時,在你真正尊重他的選擇的時候,你還需要和孩子有坦誠的交談,談談底線責任問題,讓他知道什麼是你能容忍的,什麼是你不能容忍的。談話可以包括各種不同的話題,這樣他就不會覺得你隻針對一件事,也讓他告訴你什麼是他能容忍的,什麼是他不能容忍的。

拒絕孩子的過分要求。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偶爾給孩子買一些名牌產品,而對於過分迷戀穿名牌的孩子,家長不要輕易“投降”。有的孩子由於家長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便又哭又鬧,甚至以不吃飯、不學習相威脅。家長們在又氣又恨、又憐又愛的心情下常常會做出讓步。這隻能助長孩子的高消費心理和一意孤行心理,使他們得寸進尺。因此,家長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不要向孩子妥協。

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許多孩子從小生活在優越的條件下,不知父母辛勞之苦,更不知道家中每月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餘額多少,對於父母每天要付出的勞動更是不了解。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家長可以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去參觀一下,讓他們了解父母勞動的艱辛以及工資的來之不易。家長還可以讓孩子記錄家中收支情況,使孩子了解家中的消費水平。即使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也要教育孩子懂得節儉,這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避免誘發孩子的名牌心理。孩子心中的“名牌熱”,有些可能是父母無意識誘導的結果。他們無非認為父母給自己買的衣服貴就是名牌。而父母往往有意無意說些推波助瀾的話,比如這是什麼牌子的,穿了就是漂亮等,使孩子有了勝人一籌的優越感,更有可能讓孩子滋生炫耀心理。因此,身為家長,平時不要過多談論名牌,也不要炫耀和過分追求。

本節筆記:

承認你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她)的選擇,賞識孩子裝扮上的長處,哪怕這種選擇與你所希望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