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風雨和陽光一樣美麗——情商培養中的心理學(1)(3 / 3)

本節筆記:

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識,那麼請接納孩子的夥伴,並鼓勵他去結交朋友,讓他們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獲得建立準確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在團體活動中體驗自我價值。

試一試:

串門時盡可能把孩子帶上,使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有機會學習一些社交的禮儀和規矩。培養孩子傾聽、讚賞他人的技能,讓孩子公開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並杜絕他們吃吃喝喝交朋友的想法。

第5節 正確對待孩子的異性朋友

許多初中生都對家長的過分管束非常不滿。有的孩子說,父母經常私拆他的信件,偷看他的日記;有的孩子說母親“像特務一樣”監視他與異性同伴的交往;還有些母親一發現孩子與異性同學在一起,便格外緊張,不給異性同學好臉色,弄得孩子很難堪……

應該說,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的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性成熟提前,早戀現象在中學已很普遍,家長適當地過問孩子與異性的交往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家長同時應該明白,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孩子,渴望與別人交流心裏的感受,渴望別人的關注、認同,他們渴望友誼就像植物渴盼陽光一樣,他們不但喜歡同性、同齡、同誌趣的朋友,他們更渴望結交異性朋友。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係列微妙而複雜的反應。異性間的相互交往及由相互吸引而產生的愉悅的情緒體驗是一種良好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而且對整個心理活動都會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它可激發人的潛能,使人敏捷活躍而奮發向上。這就是所說的“異性效應”,這種“異性效應”對中學生有著積極的影響。

1.“異性效應”可使同學間相互取長補短、豐富完善個性。男女同學相互交往、相互吸引,往往易於發現對方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以利於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完善各自的個性。

2.利用“異性效應”可以提高學習與活動效率。男孩子在思維方法上偏重於抽象化,概括能力較強。女孩子在思維方法上多傾向於形象化,觀察細致,富有想像力。男女同學在一起學習就可能相互啟發,使思路更加寬闊、思維更加活躍,思想觀點相互啟迪,往往能觸發智慧的火花。

3.利用“異性效應”可以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青春期的男女學生由於性意識的發展,往往非常留心異性同學(特別是自己喜歡的異性同學)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喜歡對異性同學評頭論足,同時男女同學又都很重視異性對自己的評價。男女同學在評價對方的同時,當然也一定會注意規範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從而在評價別人中學會評價自己,使自我評價的能力得到提高。

4.利用“異性效應”可以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由於“異性效應”,青春期的男女學生都希望引起異性的關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男孩往往為此激勵自己成績優異,談吐文明禮貌,舉止瀟灑自如,服飾整潔大方,富於勇敢探索精神,具有豁達的胸懷和男子漢的氣質。女孩子也不知不覺地對自己提出了要求:學習刻苦努力,舉止優美大方,待人溫文爾雅,言談風趣,富有修養。這種相互激勵就成為男女同學發展的動力和“促進劑”。

家長對孩子與異性同學的交往應保持一份平常心,糾正五種誤解。

誤解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與異性交往是長大以後的事。其實,成長包括很多方麵。讀書求知主要涉及智力發展,隻是成長的一個方麵。學會與人交往,包括與異性交往,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它也是學生學習的任務之一,是一門意義重大的功課。這門課不在升學考試的科目之列,卻會考人一輩子。如果真的等到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以後才開始學習與異性交往,很可能就會因為缺乏鍛煉而成為這方麵的“困難戶”。

誤解二:學生還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備與異性交往的條件。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與異性交往的技能也隻能在實踐中去摸索、去提高。事實上,一個沒有學會與異性交往、沒有達成異質社交性的人很難說是一個成熟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學習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途徑。

誤解三:與異性交往會分散精力,影響學習。研究發現,一個與異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緒飽滿、精力充沛,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與異性交往本身並不會對學生造成負麵影響,相反可能還有積極作用。

誤解四:與異性交往很容易發展為“早戀”,使中學生犯錯誤。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異性交往的動機多種多樣,在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談戀愛。即使是一對一的男女約會,也不能與戀愛劃等號。雖然青少年還不成熟、容易衝動,但是,他們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和自製能力,在戀愛問題上一般會相當慎重。

誤解五:如何處理異性關係不需要別人指導,到時自然就會。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來說,與異性交往是一個全新的領地,有很多的疑問和困惑。資料表明,在社會風氣十分開放的美國都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學生把與異性交往當做一個難題。在觀念相對保守,而且對青少年異性交往充滿偏見的中國,不難想象青少年在這個方麵的問題和困難更多。據一些心理谘詢專家反映,我國青少年來電來信所尋求幫助的問題中,與異性交往有關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支點招:

支持孩子與異性正常交往。

男女同學正常交往和共同的集體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有利於淡化初中生對異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促進和形成健全的友誼關係,使人格得到健康發展。

對孩子進行理想前途教育。

中學生處於求知的黃金時代,是智力發展的高峰期,對寶貴的時光要倍加珍惜。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崇高而遠大的追求目標,就不會無謂地浪費時間和精力,這是防止和糾正早戀行為最有效的辦法。

充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內容。

在家裏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和娛樂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充實、興趣多元化。另外,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示範。父母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家長作風不檢點容易導致青春期的孩子好奇模仿。

使孩子正確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分寸。

讓孩子學會交往中的基本禮儀。西方稱“限製性原則”,蘇聯稱“分寸感”。我國傳統認為“禮”有“節”和“文”的雙重作用。“節”就是節製,交往總是通過語言、動作、儀式等表現出來,“節”可以對過分的情感和欲望加以節製;“文”就是文飾,即讓行為美化,使倫理具有了藝術形式。告訴孩子正確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分寸——

1.不宜過分親昵。過分親昵不僅會使自己顯得太輕佻,引起人們的反感,而且還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即使是有一定親緣關係或非常熟悉的異性同學之間也不要隨意流露熱情和過分的親昵。比如,在異性同學麵前忸怩作態、舉止輕浮,或異性同學之間拉手、拍肩,更有甚者,與異性同學進行親吻、擁抱等。

2.不宜過分冷淡。因為冷淡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也會使人覺得你高傲無禮,孤芳自賞。如對異性同學歧視或輕視;異性同學跟她(他)說話,愛理不理等。

3.不必過分拘謹。在和異性的交往中,要該說就說、該笑就笑,忸怩作態反而使人生厭;反之,過分隨便也不好,男女畢竟有別,有些話題隻能在同性之間交談,有些玩笑不宜在異性麵前開,這都是要注意的。

4.不要饒舌。故意賣弄自己見多識廣而講個不停,或在爭辯中強詞奪理不服輸,都是不討人喜歡的;當然,也不要太沉默,老是緘口不語,或隻是“噢”、“啊”,容易使人掃興。

5.不可太嚴肅。太嚴肅叫人不敢接近,望而生畏;但也不可太輕薄。幽默感是討人喜歡的,而“二百五”地故意出洋相,還自以為幽默,就適得其反了。

本節筆記:

異性友誼與“早戀”和“墮落”是不能簡單劃等號的。完全禁止孩子們的正常交往,反而會強化其好奇心。

試一試:

通過與孩子散步、看電影電視、遊戲娛樂和讀書看報等活動,使其生活豐富多彩,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和各種健康愛好上。

第6節 別擔心,他隻是孩子的“死黨”

很多學生喜歡將自己談得來的同性夥伴稱為“死黨”,他們往往是同班同學,有著相同的性別和說不完的共同話題,整天形影不離。在校園中,經常可以看到兩個女生或兩個男生特別要好的情形,尤其是女生更為顯著。他們一起上學,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對其他同學的介入還會產生嫉妒。對父母、老師、親戚都不說的秘密,他們相互交流。應該說,同伴中“死黨”是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無話不談的密友,是最了解自己“秘密”的夥伴兼“親信”。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多半屬於青春少女(少男)的同性依戀情結。從兒童期過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大致要經曆:兩小無猜期,兩性疏遠期,兩性愛慕期和戀愛期。但有些青少年在兩性疏遠期中可能有另一種自然傾向——同性依戀。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春萌動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誼,同時,他們又正處於對異性的排斥階段。在學校裏,異性學生之間不能大大方方交往,出現明顯的男女生分界。在與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結識年齡稍長的,能保護、了解和愛護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則願意和見多識廣的人交往,特別崇拜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事業有成的“哥哥”。開始時是效法,進而發展成為愛慕依戀。這種情結的發展在兩性疏遠期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在這一階段,異性之間的交往和親近最容易受到同學們的注視和非議,而同性間的接近和親熱,則顯得自然和安全,這種同性的友誼也容易帶有愛慕色彩,進而出現依戀情結。這種青春期同性依戀畢竟與同性戀有區別,我們決不能把學校裏的男女同性間比較要好或親密現象一概視為不正常。

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很快會成長到兩性愛慕期。同時,同性依戀並不等於同性戀。同性依戀與同性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急切地尋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以能促膝長談,傾吐心中的悄悄話。同時,他們又排斥異性。所以,他們的親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以誠相待、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齡人,這是正常的現象。由於這一時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處於發育階段,性成熟現象普遍存在,這與他們幼稚的思想意識相矛盾,朦朦朧朧的性心理促使他們通過各種盲目的手段體驗性感覺,如擁抱、親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發泄對象多是他們親密的小夥伴,所以不應該視為同性戀。

盡管如此,對少年時期這類同性相依現象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同性之間過分地依戀,容易喪失自己的獨立性和完整的人格,產生社會交往的不適應感,將自己囿於狹小的人際交往圈中,成人後容易發展成同性戀。如果青少年和同性關係異常密切依戀,會產生隻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適協調的意識,到了和異性進一步交往的年齡時,可能仍然不願意或害怕與異性交往接觸,此時若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很可能導致拒絕、厭惡異性,追求同性或獨身。所以說同性依戀現象對孩子身心發展也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

支點招:

判斷孩子依戀的原因。

拿出一張紙來,讓孩子想想如果和依戀對象分開,自己會怎樣。不要單純地讓孩子寫出:焦慮、傷心、難過等情緒,要讓孩子寫的是,比如和他(她)分開自己就隻有一個人,和他(她)分開他(她)就會和張三好……通過其寫下來的線索,你可以知道孩子的依戀到底是出於哪種原因:對獨立的恐懼?對父母依戀的轉移?逃避異性愛?這樣,你就可以知道在孩子的依戀後麵真正需要的東西;一般來說,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著手解決就很容易。

幫助孩子通過同性得到成長。

因為孩子依戀的對象都是具有孩子自身沒有而希望有的一些品質,現在,將孩子最欣賞他(她)的東西寫下來,並考慮通過什麼樣的方法,讓孩子也能夠擁有這些品質。當孩子也具有這些品質以後,你會發現,你和他的關係變得自然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