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風雨和陽光一樣美麗——情商培養中的心理學(1)(2 / 3)

試一試:

幫助孩子理解青春自然美和修飾美的區別。告訴孩子“隻買對的,不買貴的”,關鍵是大方得體、適應場合。

第3節 讓孩子與老師正常相處

有一位表現積極、工作負責的體育委員,在一次體育課外活動中,體育教師沒有認真聽取他的合理化建議,武斷地對他進行了批評,挫傷了這位學生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對體育教師產生了對抗心理。具體的表現是:情緒低落、孤僻,對學校的體育活動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負責了。

這位學生的這些變化未能引起體育老師的重視,致使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上體育課時這位體育骨幹不光是消極對待學習,還偶爾故意犯些小錯誤。每次犯錯誤後,體育老師都采用簡單的方法處理,有時是粗暴的批評,有時是不聞不問,後來幹脆撤消了這位同學的體育委員職務。

職務被撤消後,這名學生的情緒更是一落千丈,上體育課總是遲到,甚至曠課,後來產生嚴重的體育“厭學”心理,幹脆再也不參加體育活動了。

這名體育委員的行為其實是青春期孩子特有的應激反應之下激動情緒的極端化表現。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裏,就免不了和老師交往。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與哪個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喜歡上哪門課,哪門成績就好;如果與哪個老師關係不和諧也會殃及那門課,這大概也是愛屋及烏的反映吧。

小學生幾乎都把老師當成偶像,認為老師是世界上最有學問、最值得尊敬的人。到了中學,隨著自我獨立意識的增強,初中生們漸漸學會了評價老師,對老師不再盲目地喜歡和崇拜了。有的人更是隻看到老師的缺點,說老師太嚴厲了,對學生沒有好臉色;說老師太偏心了,就向著學習好的學生;或者認為老師太主觀臆斷,不調查清楚事實就亂批評人等等。這些同學對老師有了意見可又不願意給老師提,怎麼辦呢?就用一些不妥當的行為來發泄,比如給老師起綽號、上課故意搗亂、當眾頂撞老師等等。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師生之間出現矛盾,關係緊張,其最終結果是影響自身的學習和身心健康。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你的孩子不喜歡老師呢?

一、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老師沒有讓孩子當小幹部,沒有給他一定的工作任務,甚至在課堂上很少向他提問,或者老師跟他從來沒有交談過。

二、孩子對某科的學習缺乏興趣,成績不好,即使老師沒有對他批評、責備,他自認為學習不好,老師不會喜歡自己,於是對老師缺乏感情。

三、因為紀律問題或個別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過多、過於嚴厲。受到太多、太嚴厲批評的孩子,在老師麵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體驗,造成感情上的隔閡。

四、被老師冤枉過,老師又沒有認真承認自己的失誤。老師教育、批評學生時,難免出現錯誤,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於懷,產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緒,與老師感情疏遠。

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是因為不能忍受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能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而這種負麵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支點招:

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鬆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老師批評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接受批評時的心情。家長一方麵要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另一方麵要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並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

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識別他人的情緒,並對其做出適當響應的一種能力),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切忌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應教導孩子:一方麵要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另一方麵,要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會對沒有缺點的人敬而遠之。其實,根本不可能存在沒有缺點的人。

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而隻有家長與老師經常保持密切的聯係,才能步調一致、有的放矢地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合理的需要,並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中體會受教育的愉快。當然在某一個問題或某一件事上,家長與老師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見,這時候,要避開孩子互相交換意見,而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麵各行其是。否則,會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亂或無所適從,甚至使孩子養成兩麵派的壞毛病,造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教育作用相互排斥或抵消的不良結果。特別要強調的是,家長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麵講有損老師尊嚴的話。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的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隻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後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消除誤會。

本節筆記:

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是因為不能忍受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能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

試一試:

鼓勵孩子多與老師交心。如果孩子過於害羞、膽怯,那麼可以鼓勵孩子以書麵形式與老師交流,並主動寫出自己的打算、措施。

第4節 朋友多了路好走

如果你對剛理完發的孩子說:“什麼發型,難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應多半是鼻孔裏冷冷地一聲:“哼!”潛台詞是:“你懂什麼!”不過,如果這句話是出自同學之口,那可就不得了了,他很可能會把費了好大的勁理成的心愛發型弄亂重來。

“一起去公園轉轉吧!”節假日裏,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當一次充滿溫馨的出遊,可孩子的反應已遠遠不再是童年時的歡呼雀躍,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強與拖拉倒像是你讓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嗎?”更有甚者,幹脆一口拒絕:“不行,我和同學還有事呢。”後來你才得知,所謂“有事”不過是陪同學或朋友去商場挑一張音碟而已。

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親轉了無數商場,跑得腿腳發軟,精心挑選了合體的衣服作為禮物(當然是父母認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領情;更讓父母傷透心的是,在甜言蜜語向你爭取到生日聚會的讚助以後,名單中卻沒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經有了上述類似的經驗,切莫氣憤傷心,因為你並不孤獨,有許多家長與你一樣有著共同的感受;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機會”,也別太早得意,因為你恐怕在劫難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內,這是一道少不了的風景線。不必埋怨孩子“沒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懷疑自己什麼地方沒有盡職以致孩子疏遠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歲時,曾有一段什麼都要“我自己來”一樣,這是又一次生命的飛躍。

心理學家對此有個十分貼切的稱呼:心理“斷乳期”。身為父母者都知道,無論是母乳還是牛奶喂養,嬰兒斷奶後的營養非同小可。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糖類等樣樣都少不得,因為這些將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給孩子身體發育所必需的一切,幾乎所有的家長對於孩子斷奶後的營養問題都關心備至。從人的心理發展來說,青春期與嬰兒斷奶期十分相似,是一個心理“斷乳期”。友誼就成了心理“斷乳期”的食糧。

在童年時代,父母親可以說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撐,不懂的事情問父母,不會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斷順從父母,得失的取舍請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麼自然。而到了青春期,由於獨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現,使得他們絕不願意再像以往那樣依賴於父母。不僅如此,他們還非常自覺和迫切地渴望擺脫父母的控製。但實際上,青春期的所謂獨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並不能夠真正保證他們應付生活中的複雜內容。這就形成了既不願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夠真正獨立的現象。於是,就像離開了母乳卻不能離開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其他營養物質一樣,同齡人的關係密切和突出了,並且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了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為同樣的發展和變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齡人經曆著同樣的感受,體驗著同樣的需求,他們每個人都在完成著生活重心的轉換——從依附性為主到獨立性為主。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齡人之間形成了深深的“利益共同體”,他們一同經受“成長的煩惱”,一同品味“成長的歡欣”。順理成章,他們彼此之間最情願也最能夠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幫助。於是,他們將朋友看得特別重要,他們對友誼無比忠誠。他們在一起,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頂撞家長。他們常說:“我們同學都是這樣說的”“人家都是這樣穿衣服的”等等,在種種家長們看來沒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後麵,實際上存在著一大堆的道理,那就是,同齡人的行為準則就是我的行為準則。

即使最膩愛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盲目到讓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長大。對於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誼,也應抱有同樣理性的態度。友誼是他們心理“斷乳期”的精神食糧,千萬別加以剝奪或者進行阻礙,除非你想讓孩子一輩子停留在童年。可以說,沒有密切的同齡人關係,沒有在一定程度上的與父母的疏離,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們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沒有朋友,那絕對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情,你應當幫助他找到原因,補上這青春期的重要一課。

社會心理學常識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他人的眼中認識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識,那麼請鼓勵他去結交朋友,他們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會獲得建立準確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在團體活動中體驗自我價值。

支點招:

請為孩子提供一個寬鬆的民主家庭氛圍。因為這樣才能培養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與別人交往,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夥伴。讓孩子在充分善良、寬鬆的環境中長大,保證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個性品質,這是孩子成為受同學歡迎的人的基礎。

請不要對孩子的交往橫加幹涉。建議家長少發這樣的議論:“你為什麼要與某某來往?他……”首先,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還未定型,隨便地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太輕率了。其次,孩子選擇朋友有他自己的標準,可能某個孩子確實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種可貴之處,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極為珍視和需要的:或許他們有共同的愛好——足球、集郵,或許他們在性格上互補——一個內向謹慎,一個開朗潑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誼往往比成人純潔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勢利的經驗來評判,本身是對他們美好情誼的褻瀆。

請不要讓孩子有某些特權。讓孩子多接觸同齡的孩子,要給予他們發展獨立性的自由,盡可能讓孩子與鄰裏的孩子交往,要以平等的觀念待人。並讓他在穿衣、交通、玩耍、零花錢等方麵與其他孩子一樣,不要讓孩子有某些特權。不要使自己的孩子產生一種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這樣會不利於孩子今後的發展。

請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和讚賞他人的習慣。讓孩子努力傾聽和了解周圍人的思想和感受,積極溝通情感。認真聽完別人的講話,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話,別人的個性、特長、信仰、習慣、愛好等均要尊重。要做到不侮辱別人,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並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於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在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培養他們多看別人長處、少看別人短處,向前望而不要向後看的習慣。在感受到他人優點的同時,還要提醒孩子讚揚他人的優點,隻有真心實意的讚揚,才能在別人身上找到各種可貴的品質。

請正確對待孩子交往中出現的衝突。中小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衝突和爭執是很自然的,家長不應過多幹預。要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通過獨立解決衝突和爭執,使他們學會協調、同情、忍讓等處世技巧,這往往是在與成人的交往中學不到的。同時,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化解矛盾的責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調解衝突的過程中學會怎樣傾聽對方的陳述和觀點,從而掌握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並學會判斷,能夠創造性地解決爭端,而不是采取被動或侵犯的方式,懂得必須照顧每一方、每個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況下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