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父母能夠成功地使用新技術改善自己的生活,有利於消除代溝,與孩子有共同語言,既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有利於父母自身素質的現代化。
最後,跟上自己的孩子,可以大大擴展你的生活。你將成為現代生活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一個旁觀者。
所以,當父母與孩子坐在計算機前、一起在互聯網絡上“探險”時,他們是真正的朋友,是需要互相學習的朋友。這不是壞事。向孩子學習,父母將再次發現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大的幸運!
支點招:
表露你的關心。在與孩子談迷網問題的時候,應當心平氣和地指出他們迷網後的客觀變化,如疲勞、成績下降等,盡量避免使用指責、辱罵等主觀色彩較濃的話語,以免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
製定合情合理的上網規定。直接和孩子商討上網的時間、地點、方式等,並堅持下去,可以避免與孩子就上網問題發生爭執,也有助於孩子的自我約束。
設法了解孩子在網上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在你的身邊上網,也可以在網上安裝監督軟件,當你了解孩子在網上的活動時,你才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
本節筆記:
當父母與孩子坐在計算機前,一起在互聯網絡上“探險”時,他們是真正的朋友。
試一試:
一些孩子也能認識到自己迷網行為的危害,他們有時也會自覺做出一些與自己的迷網行為進行鬥爭的行為。家長們應當及時發現並且肯定他們的行為,適時告訴他們,你們永遠和他們站在一起。
第9節 孩子學習偏科怎麼辦
李雯從小就對數學的加加減減很頭痛,上了初中,麵對複雜的公式、概念,更是感覺到沒有頭緒。在小學時就曾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的她,卻從小就因為偏科而被歸入差生的行列。麵臨中考,李雯的父母對她的希望很大。盡管她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並不感興趣的理科上,但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卻好像在嘲弄她的決心。母親沉甸甸的期望和常常不經意間的責備,都使李雯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讓李雯的理科成績有所提高,媽媽請過家教,輔導書更是買了無數,可就是效果不大。
偏科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似乎沒有什麼智能和德行上的大問題,但是卻有很大的殺傷力,使人無可奈何地輸在水平線下。個人的能力結構有其特點,這是常見現象。但是現行的考試卻要求我們是各科分毫不差的全才,這樣才相對出現了“偏科”這個說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識逐漸凸現出來,他們渴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了解這個世界。所以,對於喜歡的課程,會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而不喜歡的課程,則會表現出較大的反感。對部分課程從沒興趣到不喜歡,再到反感……最終成為知識上的“跛腳者”。
偏科有能力結構問題,更主要的是被心理因素強化。一開始,學生出於本能對熟悉的知識是感興趣的,而疏遠那些不怎麼喜歡的知識,但是到了考試時這種疏遠便給你顏色看,成績顯然會比較差。於是父母就會來檢查、指責甚至辱罵,而孩子就討厭、生氣或者自責。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孩子就對不喜歡、沒有感覺的課程產生心理阻抗。
這種阻抗既有能力上的,自己確實不喜歡、不投入、回避它,但是更多是心理上的。自己會覺得這是麻煩,父母和老師因此而批評自己,自己也找不到好感覺,心理上也因為焦慮產生負麵暗示:自己是學不好這門課了……或者,自己對父母和某任課老師不滿,以此作為對抗的手段。或者,自己希望以此作為引起師長關注的事件,因為自己很寂寞……偏科顯示孩子有“特質”。
一般說來,有缺必有滿,有特別的弱點就會有超人的強處。人的能力也呈現舍小處集大成的特點。麵對弱點我們在心理上首先應不回避、不害怕,正視之而且自我鼓勵。短處和弱點正是自我挑戰的機會。
對不平衡的能力結構“揚長不避短”,保持優勢集中精力攻克短處。假如我們難以把短處變成長處,能夠做到把特點和優勢強化,把弱點上升到一般,也是成長的好謀略。
生活中有個關於木桶原理的故事。一個木桶能裝下多少水,關鍵的不是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取決於那塊最短的木板。盡管說“術業有專攻”、“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一技之長,也可以努力在社會上生活得很好。但是,在目前這個應試教育盛行的年代,沒有一個孩子可以隻憑擅長的一兩門功課,就能在社會中立足。偏科會給自己將來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畢竟,天才型的孩子還是少數。
目前中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偏科現象,可能出於兩個方麵的原因:
(1)興趣使然。此種興趣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關係很大,拿家庭環境來說,“體育世家”的孩子喜歡體育,“音樂世家”的孩子偏好音樂等;在學校中,教師的教學藝術及人格魅力也可能使學生偏科。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喜歡數理化,而對語文、曆史、地理等學科一籌莫展,而有些學生則恰恰相反,它與這些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而具體形象思維能力較弱也有關係。
(2)在中學階段,一些孩子將中學課程分為所謂的“主課”和“副課”,凡升學考試和高考的必考課目為“主課”,其餘則統統為“副課”,重視“主課”,忽視甚至輕視“副課”。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家長還積極支持孩子這種偏科學習。
支點招:
孩子學習偏科不利於孩子的發展。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糾正學習偏科問題呢?
要向孩子闡明學習偏科的危害,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中小學階段,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是為孩子日後成才打下堅實基礎的階段。各年級開設的各門學科都是為了孩子的全麵發展、經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而設立的,偏廢任何一門課程,猶如修建高樓大廈時地基缺了幾樣關鍵的東西,其後果是很嚴重的。從未來的工作需要看,日後每個人的工作都將是綜合性的,且工作變動性很大、很快。一項工作、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要用到許多領域的知識——培養複合型人才已成為國內外教育界一個公認的目標。而且,要讓孩子認識到,要學好數理化,沒有堅實的語文功底是不行的,沒有結實的身體是不行的,沒有藝術細胞和豐富的想像力是不行的。各學科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由於中小學生偏科現象的存在,導致了眼下許多大學生“會說ABC”(英語好),“會解XYZ”(理科強),但卻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來,甚至給導師寫假條都有錯別字,用錯標點符號,不懂格式——這些人不得不回頭再學中學語文。事實證明,許多優秀的科學家,除了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藝術修養。
激發孩子對“非優勢學科”的興趣。如孩子在理科學習方麵取得了成績,而文科不足,此時可鼓勵孩子:“你數學學得這麼好,語文能不能也學得這麼好呢?試試看。”家長平時也可和孩子分析某一篇課文的寫作特點,甚至也可“請教”孩子一些語文方麵的問題。許多孩子語文不好主要表現在寫作不好,此時家長可鼓勵孩子寫日記,模仿一些名家文章的布局、結構。購買一些文學名著,訂閱一定數量的文學報刊,鼓勵孩子向報社、雜誌社投稿,參加一些寫作比賽,逐漸提高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
家長要有耐心,糾正學習偏科不會一蹴而就。家長要熱情地輔導孩子的“非優勢學科”,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激發孩子對該學科的興趣,增強其信心。長期堅持下去,學習偏科的問題就會逐漸得到解決。
本節筆記:
學習偏科說明孩子在建立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已經開始為自己找到了興趣的中心點,如果能引導好,那麼,這種偏科會有助於他們成才。
試一試:
克服孩子學習上的偏科傾向,千萬不能矯枉過正。在抓孩子其他基礎課的學習時,不僅不應限製他們對所擅長科目的學習,還應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俗話說,不怕千門會,就怕一門靈。孩子學有所長相比平而不尖會更有出息。
第10節 讓孩子遠離開學焦慮症
“馬上開學了,還老是往外跑,給我乖乖呆在家裏。”開學前,初三學生小陳趁著還未開學瘋狂地和同學在外玩耍,為此與媽媽發生了多次爭吵,每次提到開學,原本還高興的他,一下子就好像沒有了熱情,對家人親朋愛理不理的。原來,要開學的事實讓他有些莫名其妙地恐懼,特別是晚上,就會想很多。會想還有一年多,要是中考不理想或是沒考上怎麼辦?開學了,又有做不完的功課,上不完的課;還不能看電視、玩遊戲;考試又得名列前茅……
感到不被理解的小陳帶著情緒拖著疲憊的身軀進入了新學期的課堂。可是開學已經10餘天,小陳依然情緒低落、不想上學,上課犯困、疲倦,甚至與父母發生爭吵。
像小陳這類情況在中小學校開學之初普遍存在,是典型的“假期後遺症”,他們輕則遲到,上課犯困;重則厭學、逃課;更有嚴重者情緒低落,甚至異常焦慮。這種現象會持續將近1個月時間,成了學校、家長、學生共同的難題。
“開學恐懼症”是一種情緒障礙,主要特點是對學校產生恐懼。它的主要症狀是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有的還有頭痛、胃痛等軀體不適症狀。
開學焦慮症的主要誘因是“開學”,它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生活產生焦慮和恐懼,或“喚醒”分離性焦慮、學習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等不良情緒和行為。前者是由於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對學校和學習過於緊張所致;後者往往是在學校學習或在其他活動上有過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經曆。升學壓力、人際交往不適應等方麵是導致開學焦慮症的重要原因。
學生的開學焦慮症原因不盡相同,表現也各異,主要誘因有分離性焦慮、改換學校重新適應新環境、人際交往困難等。在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因為放假期間作息生活極不規律,每天看電視、上網、晚睡,開學後又要恢複早睡早起,擔心自己能否重新調整生物鍾;有的在假期裏過慣了被照顧的生活,對開學後的獨立生活有些不適;還有的學生擔心新學期功課太重,擔憂學校人際關係等。不僅是中小學生,現在連一些大學生也同樣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有的大學生在假期裏“瘋狂享受”,不喜歡開學,希望能再多放幾天假。
據專家介紹,開學焦慮症是一種心理障礙,有關調查顯示,這種情況的學生大部分曾在學習或其他活動中有過挫折經曆。
開學焦慮症有五種易發學生群,即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對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的學生以及一些過於追求完美學業的優秀生。
支點招:
幫助孩子進行的積極心理暗示。如果意識到並接受假期已經結束的現實,又想到可以與同學一同分享假期中的有趣事情;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一些,又能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認為自己將有更成功的一年等等,都有助於其樹立信心、放鬆心情,以接受的心態去迎接新的學期。
開學一周前開始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讓孩子自覺按時間表睡覺、起床,不睡懶覺,一周左右這生物鍾自然就準了。還可以讓孩子對假期做個小結,與同學分享假期的趣事,預習新的課程。
可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去圖書館等方式來充實孩子的生活。平時讓孩子注意克製自己,學會容忍和接納別人,加強相互溝通和交流,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加強孩子的身體保養。調整飲食,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雜糧,適當攝取蛋白質類的食物,避免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其次要適當鍛煉身體,讓孩子生理、心理盡快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本節筆記: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及時收心,及時排解孩子的心理焦慮。
試一試:
家長不要對孩子表現出過度的關注、給予過大的壓力,應注意營造溫馨輕鬆的氛圍,使孩子在理解、鼓勵和支持下積極地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第11節 讓孩子遠離學習焦慮症
現在許多孩子隻要一提學習,馬上變成苦瓜臉,非常痛苦。而我們很多家長就是弄不懂學習這麼重要,為什麼孩子卻會痛苦?不學習能有前途嗎?不學習能有以後的發展嗎?所以厭學就是個性上的胸無大誌、沒出息,是品質上的懦弱、無能和愚蠢的表現,所以家長更多的是用榜樣來鼓勵、用物質來刺激,實在不行就指責和棒打,但是目前很多事實說明,這種“黃油加大棒”的做法收效甚微。
心理學認為厭學的孩子對待學習有一個痛苦的神經鏈,他一想到學習,就會感到痛苦,這是一個心理學現象,而孩子的心理為什麼會有這條神經鏈呢?
比如一個孩子剛剛開始學習寫字,寫錯了,或者是算算術題出錯了,成年人就會輕則指責,重則嗬斥、棒打,恨鐵不成鋼。孩子在學習方麵能犯多大的錯呢?不過是做錯一道題,寫錯一個字,一次考試沒考好。但是,我們家長因此而生的憤怒和指責卻是多麼嚴重,由於一次寫錯字、一次做錯題、一次考了70分,就會被父母評價為沒出息、丟人現眼,自信心掃地。我們有的家長不僅僅指責,還有一個鮮明的態度就是“你不許哭,憋著!”……
慢慢地孩子一想到學習,就想起父母的猙獰麵目,就想到自己毫無價值、丟人現眼,所以就出現了痛苦的感覺……我們在很多地方為孩子“建立”了一條又一條痛苦的神經鏈,孩子越來越無法忍受,小的時候隱忍,大了之後就會逃避。